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关鸿

作品数:38 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0篇原虫
  • 29篇疟原虫
  • 18篇伯氏疟原虫
  • 15篇氯喹
  • 9篇敏感株
  • 7篇疟疾
  • 6篇细胞
  • 6篇氯喹抗性
  • 5篇基因
  • 5篇恶性疟
  • 5篇虫体
  • 4篇脑型疟
  • 4篇抗性株
  • 4篇抗药
  • 4篇抗药性
  • 4篇红内期
  • 4篇恶性疟原虫
  • 4篇按蚊
  • 3篇原虫感染
  • 3篇约氏疟原虫

机构

  • 38篇第二军医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成都军区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作者

  • 38篇宋关鸿
  • 11篇陈克强
  • 7篇严继舟
  • 4篇朱淮民
  • 4篇边中启
  • 4篇徐建农
  • 4篇瞿逢伊
  • 3篇徐晓春
  • 3篇郑兆鑫
  • 2篇倪奕昌
  • 2篇龚志锦
  • 2篇严维耀
  • 2篇施炯
  • 2篇李翔宇
  • 2篇管惟滨
  • 2篇刘延刚
  • 1篇王功焯
  • 1篇马雅军
  • 1篇张龙兴
  • 1篇倪灿荣

传媒

  • 1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0篇第二军医大学...
  • 4篇肝脏
  • 3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昆虫学报
  • 1篇中国寄生虫病...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国外医学(寄...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四川动物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Entomo...
  • 1篇世界感染杂志
  • 1篇上海市动物学...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5
  • 2篇2003
  • 3篇2002
  • 14篇2001
  • 4篇2000
  • 5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0
  • 1篇1989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脾脏对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红内期虫体的清除和致病力的影响
应用脾脏切除术,比较脾脏切除后接种RC株虫体和接种RC株虫体自愈后切除脾脏再接种RC株虫体的ICR小鼠的存活情况和内脏器官的损害程度.探讨脾脏在伯氏疟原虫RC株虫体感染中的作用.切除脾脏后接种RC株疟原虫小鼠不能清除虫体...
陈克强刘延刚李翔宇宋关鸿
关键词:ICR小鼠
文献传递
脑囊虫病26例临床分析
2001年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6例脑囊虫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该病以青壮年发病为多;农村与城镇发病构成比约为2:1;临床以癫痫和颅压增高表现多见:脑脊液及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囊虫抗体阳性具有确诊意义: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致误诊,其中发生脑梗塞者以腔隙性梗塞多见:在全身整体治疗的基础上,吡喹酮可有效地治疗脑囊虫病。结论:流行区需重视早期诊断与治疗。
张斌万谟彬宋关鸿
关键词:脑囊虫病脑脊液
树突状细胞与原虫感染被引量:1
2001年
刘明媛徐盛明宋关鸿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疟疾
疟原虫氯喹抗生性和免疫的关系被引量:2
2000年
严继舟宋关鸿
关键词:疟原虫免疫机制
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和敏感株基因组DNA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比较伯氏疟原虫敏感株 (N株 )和抗性株 (RC株 )基因组DNA差异。 方法 应用基因组DNA随机多态性扩增 (RAPD)和锚定引物扩增DNA(APAD) ,分别对抽提的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并对扩增的产物进行电泳 ,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3 7条随机引物RAPD方法扩增出 44 0条DNA条带 ,其中RC株和N株的共有条带是 196条 ,差异带 43条。 84条锚定多聚A引物APAD方法扩增出 95 2条DNA条带 ,其中RC株和N株的共有条带是 43 6条 ,差异带 5 3条。两种方法得到N株和RC株基因组DNA的同源性分别为 0 .89和0 .91;距离系数分别为 0 .197和 0 .15 5。 结论 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基因组DNA具有高度同源性。
陈克强宋关鸿朱淮民苏新专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RAPD基因组DNA抗药性致病力
从氯喹抗性产生看疟原虫的诱导变异
2000年
严继舟宋关鸿李明
关键词:疟原虫氯喹抗药性疟疾
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感染小鼠IFN-γ mRNA的表达及其对致病的影响
2005年
目的探讨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感染小鼠IFNγmRNA的表达及其对疟疾致病的影响。方法应用RT PCR技术,比较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感染后ICR小鼠脑、肝、脾组织IFNγmRNA表达的差异,并探讨其与原虫血症、体温和体质量等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N株感染小鼠后第10天,平均原虫血症达到(64.00±7.51)%,平均体质量降至(97.60±4.59)%,平均体温降至(27.87±2.95)℃,感染小鼠开始死亡;第12天小鼠全部死亡。RC株感染小鼠后第24天,平均原虫率达(61.10±6.56)%;第26天平均体质量和平均体温降至最低点;随后原虫率逐渐下降,第30天体质量和体温开始回升;感染后第36天,绝大多数感染鼠外周血涂片不能检出疟原虫,平均体质量和平均体温恢复正常;感染RC株小鼠的病死率仅为25%。感染N株小鼠在感染前期,肝、脾组织IFNγmRNA的转录明显增强,但持续时间较短;感染RC株小鼠在感染期间,肝和脾脏一直有IFNγmRNA转录,直到原虫被清除,小鼠完全康复。整个实验期间,正常对照小鼠肝和脾脏均未检测到IFNγmRNA。结论由N株和RC株疟原虫感染诱导小鼠肝、脾IFNγmRNA的表达可能具有不同的机制;RC株疟原虫感染可诱导小鼠肝、脾持续表达IFNγmRNA,对减轻疟原虫感染所造成的损害和感染鼠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陈克强朱淮民宋关鸿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疟疾
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虫体食物泡和疟色素形态及形成的比较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了解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红内期虫体在抗药性、致病力和诱导免疫应答方面差异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应用超薄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比较N株和RC株虫体食物泡和疟色素形态及形成的差异。结果:N株滋养体具有单一的、大型的食物泡,疟色素位于滋养体周边的质膜下;在裂体生殖中,疟色素发生聚合和中心化。RC株滋养体食物泡少见,其中多数虫体形成多个微型单层膜的食物泡样结构;疟色素形成明显少于N株滋养体;而且在裂体生殖中,未见疟色素聚合和中心化。结论:伯氏疟原虫RC株长期在氯喹压力下,形成了微型食物泡样结构的摄食方式,具有与N株疟原虫不同的对游离血红素的解毒机制,这可能是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在抗药性、致病力和诱导宿主免疫应答方面差异的基础。
陈克强朱淮民宋关鸿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抗性株
中国脑型疟患者恶性疟原虫分离株裂殖子表面蛋白MSP1第16—17区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序列分析被引量:1
1997年
目的 :为设计研制安全有效的人脑型疟疫苗提供进一步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 ( PCR)技术对中国 5例脑型疟患者恶性疟原虫云南省勐腊县勐罕 CMH/YN分离株和云南省盈江县农场 CYJ/YN分离株基因组 DNA裂殖子表面蛋白 1( MSP1)第 13— 17区基因进行扩增 ,将扩增产物分别经 Eco RI和 Kpn I双酶切后 ,回收的 MSP1第 16— 17区基因分子定向克隆M13mp18和 M13mp19载体 ,按 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进行 DNA序列测定 ,并与 MAD2 0、K1和Wellcome株原型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比较。结果 :发现脑型疟患者恶性疟原虫 CMH/YN和 CYJ/YN分离株 MSP1第 16— 17区基因之间的序列完全相同 ,全长为 918bp,编码 30 6个氨基酸 ,含 12个半胱氨酸组成的 2个表皮生长因子 ( EGF)单体结构域 ;除了在核苷酸第 4 869位缺失 1个碱基和散在分布 5个碱基点突变之外 ,与 MAD2 0、K1和 Wellcome株相应基因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 98.6%、2 3.3%和 2 2 .8%。结论 :本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报道脑型疟患者恶性疟原虫分离株MSP1第 16— 17区 DNA序列测定分析结果 ,确证该基因与 MAD2 0株高度同源性 ,并发现在1691— 170 1位氨基酸存在 TCTEEDSGSSR表位。
边中启管惟滨宋关鸿王功焯李方银
关键词:疟原虫
寄生虫感染和细胞色素P450
1995年
疟原虫、血吸虫、丝虫、钩虫、肝片吸虫、利什曼原虫、锥虫和阿米巴等12种寄生虫感染可损害宿主肝脏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功能,影响宿主对药物以及外源性和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能力。本文对其在宿主引起的这类变化的可能机制和某些细胞色素P450化学诱导剂对寄生虫感染宿主的作用加以综述。
宋关鸿
关键词:寄生虫感染细胞色素P450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