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宣晓梅

作品数:29 被引量:79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4篇细胞
  • 10篇树突
  • 8篇树突状
  • 8篇外周
  • 8篇外周血
  • 7篇树突状细胞
  • 6篇湿疣
  • 6篇尖锐湿疣
  • 6篇尖锐湿疣患者
  • 5篇念珠
  • 5篇念珠菌
  • 5篇白念珠菌
  • 4篇银屑
  • 4篇银屑病
  • 4篇分化
  • 3篇银屑病患者
  • 3篇光动力
  • 3篇阿维A
  • 2篇血淋巴细胞
  • 2篇阴道

机构

  • 29篇河北医科大学...
  • 4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河北省人民医...
  • 1篇河北省疾病预...
  • 1篇河北省肿瘤研...

作者

  • 29篇宣晓梅
  • 14篇李艳佳
  • 10篇刘丽娟
  • 8篇李英涛
  • 7篇张国强
  • 6篇刘瑞琴
  • 3篇刘静
  • 3篇陈立荣
  • 3篇蔡丽
  • 2篇于亮
  • 2篇沈丽
  • 2篇沈莉
  • 2篇宋适恒
  • 2篇杨树民
  • 2篇齐凤英
  • 2篇王莉
  • 2篇温洁新
  • 2篇赵燕
  • 2篇焦建丽
  • 2篇张瑞君

传媒

  • 6篇中国皮肤性病...
  • 3篇中国麻风皮肤...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中国艾滋病性...
  • 2篇实用皮肤病学...
  • 1篇皮肤病与性病
  • 1篇河北医药
  • 1篇重庆医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中国药业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医学文摘...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5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念珠菌对正常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白念珠菌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形态及表面分子的影响。方法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及芽管试验分离、鉴定白念珠菌;体外培养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DCs,经不同剂量的白念珠菌、无菌生理盐水作用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分子的表达。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DCs细胞形态无差异;实验组DCs表面分子CD80、CD86表达明显高于同等剂量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表达量与白念珠菌剂量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白念珠菌可促进DCs表面分子CD80和CD86表达,DCs进一步成熟。
宣晓梅张瑞君李艳佳赵燕王莉刘瑞琴
关键词:白念珠菌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
光动力治疗对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dim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光动力(ALA-PDT)治疗对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dim调节性T细胞(Treg)的影响。方法观察3次治疗结束后皮损消退情况,皮疹消退者进入3个月观察期试验,即观察皮疹复发情况及每月测定1次外周血Treg细胞比值。结果 187例CA患者(初发102例、复发85例)在第1次ALA-PDT治疗前及连续3次ALA-PDT治疗后分别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外周血Treg细胞比值的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CA患者外周血Treg比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复发组高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LA-PDT治疗后CA患者因皮疹减少或消退,外周血Treg比值逐渐下降(P<0.05)。观察期皮疹第1次复发患者,Treg比值逐渐升高,且均高于同期未复发患者及健康对照组(P均<0.05)。3次ALA-PDT治疗后疣体全部消退患者占比70.59%,观察期3个月结束后疣体第1次复发患者占比28.03%。结论 Treg比值的高低与CA患者发病、复发密切相关;ALA-PDT治疗可通过改变CA患者皮疹状况间接影响Treg比值;3次ALA-PDT治疗可有效去除疣体,但复发问题需引起重视。
宣晓梅靳慧林琳董伟兰柴越谷家豪
关键词:光动力尖锐湿疣调节性T细胞外周血
在铺有鼠尾胶原的TransWell培养板套皿气-液交界面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形成皮肤样器官被引量:2
2009年
背景:浸没式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的技术已得较普遍的应用,但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器官样培养技术尚存在不足。目的:以铺有鼠尾胶原的TransWell培养板套皿,提供的气-液交界面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以改进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器官样培养技术。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人工皮肤器官实验,于2008-07/2009-02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实验室完成。材料:角质形成细胞由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王教授馈赠。方法:将浸没式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接种到铺有鼠尾胶原的Transwell培养板套皿当中,Transwell培养板套皿每板有6个孔,每孔当中有一插件,插件悬挂于孔的边缘上,插件底面为一孔径为0.4μm的高分子膜,距离培养板孔的底面有1.5mm的高度,使细胞处于气-液交界面上并培养4周,然后将不同培养时段的培养物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仪检测,进而观察细胞分层和分化的状况。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及分层和分化状态。结果:培养2周的角质形成细胞大部分为单层结构,细胞彼此衔接成铺路石状结构,多数细胞为三角形或多角形结构,细胞核清晰可见,细胞比较饱满。部分区域细胞出现双层结构,表现为单层的角质形成细胞上面铺有连接成条索状的细胞。3周的角质形成细胞大部分为双层结构,异层及同层细胞之间彼此衔接,呈索形结构,细胞核仍然清晰可见,细胞不如2周时饱满。4周的角质形成细胞部分区域为三层结构,且细胞较前变得萎缩,表现为细胞浆减少,细胞核变小。角质形成细胞进行气-液交界面培养至4周,细胞会分为3层,表层的细胞会表达终末分化的标志物角蛋白10。结论:在Transwell培养板套皿膜上,角质形成细胞会出现分层和分化,形成体外的皮肤样器官。
李艳佳焦建丽张佃财宣晓梅王宝山修贺明
关键词:角质形成细胞皮肤器官
瘢痕内曲安奈德注射、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及二者联合治疗老年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对比瘢痕内曲安奈德(TA)注射、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UPCO_(2))及两者联合治疗老年增生性瘢痕(H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将2017年8月至2020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14例老年HS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TA组、UPCO_(2)组和联合组,其中TA组患者接受瘢痕内TA注射治疗,UPCO_(2)组患者接受UPCO_(2)治疗,联合组患者接受瘢痕内TA注射联合UPCO_(2)治疗。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瘙痒评分变化情况,治疗结束后6个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以及总的治疗费用。结果联合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6.97%)比TA组(75.00%)和UPCO_(2)组(77.7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联合组VSS、VAS和瘙痒评分分别为(4.05±1.24)、(3.00±0.62)、(2.02±0.51)分,均低于TA组[(5.57±1.39)、(3.98±0.74)、(3.09±0.55)分]和UPCO_(2)组[(5.42±1.32)、(3.74±0.69)、(2.78±0.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TA组、UPCO 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25%vs 16.7%vs 11.1%)和复发率(3.13%vs 11.1%vs 8.8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总费用为(6784.3±485.2)元,均高于TA组(4352.8±432.3)元和UPCO_(2)组(5534.8±525.6)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内TA注射联合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治疗老年HS疗效良好,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安全性好,复发率低。
林琳刘维丽宣晓梅王静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瘢痕内注射
复方中药对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干预作用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在体外对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细胞的方法培养DC,经复方中药作用后,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的变化,MTT法观察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及ELISA法观察分泌IL-12的影响。结果:复方中药可明显使DC的CD83和CD86表达增高,使对混合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增强,但是对IL-12的分泌起抑制作用。结论:复方中药可增强DC的抗原提呈能力,抑制细胞因子IL-12的产生。
杨莉李艳佳刘京生宣晓梅刘丽娟赵娜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流式细胞术复方中药白细胞介素12
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价值的评估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评估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价值。方法将实验人群分为3组,即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其他自身免疫病(OAID)组和正常对照(NC)组。3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IF)法、定量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及线性免疫检测(LIA)法分别检测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14种特异性IgG类自身抗体,并筛选出5种SLE相关自身抗体。从实验敏感性、特异性和Youden指数三个方面评估单项自身抗体检测及其联合检测对SLE的诊断价值。结果 SLE组ANA阳性率与OAI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dsDNA,nRNP/Sm,Sm,ARPA,AnuA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OAID组(P<0.01);抗Histone抗体阳性率高于OAID组(P<0.05)。自身抗体联合检测的敏感性、正确诊断指数明显高于单项自身抗体的检测(P<0.01),特异性与单项自身抗体检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抗dsDNA,Sm,ARPA,AnuA和Histone抗体是SLE诊断的重要指标。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SLE诊断的敏感性和正确诊断指数,降低临床对SLE诊断的误诊率。
沈莉康琼英沈扬宣晓梅李宝琴王立芹魏从真
关键词:自身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
白念珠菌诱导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体外研究
宣晓梅刘静沈莉刘瑞琴李艳佳刘丽娟李英涛
白念珠菌是RVVC的主要致病菌,DCs是人体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参与多种免疫反应。该课题将分离自RVVC患者的白念珠菌,进行氟康唑药敏试验,分离出敏感菌、耐药菌,将两者作为抗原分别作用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DCs,观察后者...
关键词:
关键词: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白念珠菌临床免疫学
白念珠菌不同菌态成分诱导小鼠DCs分化成熟的差异性比较
2012年
白念珠菌足人类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可引起从皮肤黏膜到内脏的广泛感染。白念珠菌从形态观察为舣相真菌,有酵母相和菌丝相,其中菌丝相更易黏附入侵宿主组织,是该菌在体内的主要致病形式。
宣晓梅刘静沈丽刘瑞琴李艳佳刘丽娟李英涛于亮
关键词:白念珠菌DCS条件致病菌分化小鼠
阿维A对银屑病患者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刘丽娟宋适恒蔡丽温洁新宣晓梅李英涛李艳佳
该研究抽取正常人及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同时用不同浓度阿维A作用于培养的树突状细胞(DCs),应用流式细胞术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培养液中CD80、CD83及CD86...
关键词:
关键词:银屑病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
0.05%丁酸氯倍他松乳膏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局部外用皮质类固醇具有抗炎、抗增殖、抑制免疫及抗毒素等作用,在炎症性皮肤病中应用较为广泛。0.05%丁酸氯倍他松乳膏作为中效外用皮质类固醇临床应用已有40余年,循证医学研究显示治疗湿疹、银屑病等疗效肯定,安全性良好。
宣晓梅董伟兰柴越
关键词:皮炎湿疹银屑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