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脑出血
  • 5篇出血
  • 4篇手术
  • 4篇高血压
  • 3篇小骨窗
  • 3篇疗效
  • 3篇颅脑
  • 3篇颅脑损伤
  • 3篇脑损伤
  • 3篇高血压脑出血
  • 3篇骨窗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瘤
  • 2篇预后
  • 2篇诊治
  • 2篇入路
  • 2篇外科
  • 2篇小骨窗开颅
  • 2篇疗效分析
  • 2篇颅骨

机构

  • 16篇南华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16篇崔晟华
  • 16篇梁日初
  • 12篇廖勇仕
  • 10篇段永红
  • 7篇王兵
  • 7篇周敏
  • 5篇石巧玲
  • 3篇王涛
  • 2篇杜斐雄
  • 2篇王云
  • 2篇蒋园丁
  • 1篇陈坚
  • 1篇杨锋
  • 1篇闫国防
  • 1篇杨刚
  • 1篇宋红涛

传媒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医学临床研究
  • 2篇西南军医
  • 1篇当代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基因组学与应...
  • 1篇中南医学科学...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骨窗开颅与硬通道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被引量:24
2015年
目的比较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硬通道血肿穿刺引流术两种术式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资料完整的120例中等量(30~60m1)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小骨窗开颅组68例,硬通道血肿穿刺组52例,评价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再出血率、近期疗效(术后3d内意识恢复情况)和远期疗效(6个月时GOS评分)等。结果①术后再出血小骨窗开颅组2例(2/68),硬通道穿刺组8例(8/5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3d意识恢复情况小骨窗组优于硬通道穿刺组(P〈0.05);③两者在术后并发症、远期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颅内感染发生率硬通道组(5例)高于小骨窗组(0例)。结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再出血率低、近期疗效优于硬通道穿刺术,在治疗中等量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中有一定优势。
梁日初周敏廖勇仕王兵崔晟华段永红王云
关键词: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
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36例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颅内动脉瘤患者36例、共40个前循环动脉瘤均采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夹闭,术前均行腰穿置管引流,术后均行影像学复查。结果 36例、共40个前循环动脉瘤全部一次成功夹闭,无术中死亡及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应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可行、安全、微创。
崔晟华梁日初廖勇仕周敏
关键词:前循环动脉瘤额外侧入路锁孔技术微创神经外科
经岛叶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策略探讨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经岛叶治疗的手术策略。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1年1月间收治的125例经岛叶显微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策略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死亡16例(12.8%),生存109例(占87.2%)。术后21天按正常生活能力评估(ADL)(I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II级: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III级需要人帮助,扶拐可走;IV级卧床但保持意识;V级植物生存状态.):I~III 89例(占71.2%)、IV~V 20例(占16.0%)。结论经岛叶显微手术治疗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对脑组织的破坏、直视下清除血肿降低再出血率、提高生存质量。
杜斐雄廖勇仕梁日初段永红崔晟华王兵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显微治疗
颅脑损伤后大面积脑梗死诊治体会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外伤性脑梗死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该种病例30例以及采取的相应诊治措施。结果恢复生活自理12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6例。结论提早预防、及时诊断、恰当有效的治疗,可降低伤残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王森林王晓斌崔晟华梁日初
关键词:外伤性脑梗死
条件恐惧记忆形成中大鼠海马CA1区钙调蛋白激酶Ⅱ和蛋白磷酸酶1蛋白表达及活性变化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大鼠恐惧记忆形成过程中海马CA1区钙调蛋白激酶Ⅱ(CAMKⅡ)和蛋白磷酸酶1(PP1)表达的变化。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电击组(n=9)和对照组(n=9),24 h后处死动物,提取海马CA1区蛋白,用anti-CAMKⅡ、anti-p-CAMKⅡ(T286)和anti-PP1、anti-PP1α(T320)抗体作蛋白印迹,检测电击对CAMKⅡ和PP1蛋白表达及活性的影响。结果电击组的大鼠在1 h和24 h海马CA1区CAMKⅡ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增加了4.4±1.2倍,并且其286位的苏氨酸磷酸化的CAMKⅡ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增加了3.3±0.8倍(P<0.05)。电击组PP1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增加了3.6±1.1倍,并且PP1α320位的苏氨酸磷酸化信号较对照组增加2.3±0.6倍(P<0.05)。结论大鼠条件恐惧记忆形成过程中海马CA1区CAMKⅡ和PP1蛋白的表达增加,活性增强。CAMKⅡ和PP1介导的磷酸化信号参与了条件恐惧长时记忆的形成。
王兵廖勇仕梁日初石巧玲段永红崔晟华蒋园丁
关键词:海马CA1区
脊髓髓内肿瘤显微外科治疗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总结脊髓髓内肿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脊髓髓内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位于颈段2例,胸段6例,腰段3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明确诊断,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合术中所见对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4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8例,无改善2例,加重1例,无手术死亡。按McCormick脊髓功能状态分级标准:Ⅰ级8例,Ⅱ级1例,Ⅲ级1例,Ⅴ级1例。随访7例,时间6~24个月,复发2例。结论 MRI是诊断脊髓髓内肿瘤的首选方法,手术切除肿瘤能改善症状。
廖勇仕段永红梁日初石巧玲崔晟华王兵杜斐雄
关键词:脊髓肿瘤室管膜瘤显微外科手术
经皮内镜胃造瘘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胃造瘘术在重型颅脑损伤(SCCI)营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00例SCCI患者病例资料,按肠内营养方式分为留置胃管组和PEG组,比较两组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情况。结果中远期的营养状况:3周后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水平胃造瘘(PEG)组明显好于留置胃管组,反流误吸等并发症发生率PEG组明显低于留置胃管组。PEG组带管时间长,患者耐受良好,预后更佳。结论PEG可以作为SCCI患者营养治疗的首选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梁日初周敏段永红崔晟华王兵王云廖勇仕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经皮内镜胃造瘘鼻胃管
围手术期凝血障碍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分析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2例急诊入院需要开颅手术的TBI患者即时测定凝血功能,术后再次复查凝血功能、血常规。根据无进展性出血以及术后再出血分组,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比较进展性出血及术后再出血与凝血功能障碍的关系,6个月后对所有TBI患者随访,进行GOS评分,分组比较凝血功能障碍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术中失血量、PLT变化、FIB变化与APTT的延长呈负相关(P<0.05);TBI患者GOS评分与患者入院时的Hb、FIB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患者入院时TT、PT、INR呈负相关(P<0.05);TBI患者预后与术后即时复查的Hb、FIB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术后即时复查的TT、PT呈负相关(P<0.05)。结论颅脑损伤越重,凝血功能越差,TBI患者的预后与凝血功能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崔晟华周敏梁日初廖勇仕宋红涛
关键词:创伤性颅脑损伤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预后
脑动静脉畸形急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2014年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 )破裂出血患者急性期的诊断、治疗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9年5月至2013年1月48例脑 AVM 破裂出血患者急性期的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本组48例病例中,Ⅰ期血肿清除+AVM显微切除术23例,Ⅰ期血肿清除+Ⅱ期AVM显微切除术12例,非手术治疗+AV M畸形团切除术8例,非手术治疗(或单纯血肿清除)+γ刀治疗2例;单纯血肿清除术3例。本组2例死亡,5例重残,其余41例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掌握脑AVM破裂出血的手术策略和显微外科技巧,Ⅰ期清除血肿同时切除病灶预后较好。
梁日初廖勇仕段永红崔晟华王兵石巧玲王涛
血管内介入术可有效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被引量:5
2017年
针对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特征,血管内介入术的治疗效果及相应并发症,讨论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回顾并分析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在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期间治疗的71例后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数据及相关资料,其中包括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饮酒史、吸烟史等既往史;性别、年龄、民族;头痛、恶心、头晕、意识障碍、呕吐等临床症状;入院检查Hunt-Hess等级,改良的Fisher等级、动脉瘤数目、动脉瘤部位、动脉瘤形态、入、出院的mRS预后评估等级、造影复查及手术后动脉瘤栓塞的程度Raymond等级等,对以上相关资料进行相应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出院时mRS评分值在0~2分之间的患者占总数的87.4%,入/出院时mRS的评分值存在明显差异(χ~2=12.06;p=0.001);后循环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过程中栓塞术具有有效性(χ~2=8.15;p=0.017)。颅内后循环能达到完全栓塞效果,能有效的降低术后再次出血及复发率,因此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相对安全又有疗效的治疗手段。与介入并发症相关的因素包括术中药物的选择、术中血压血、管内操作时间以及脑组织缺血时间等。
崔晟华梁日初廖勇仕蒋园丁段永红周敏王涛
关键词:生物材料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