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春康

作品数:200 被引量:495H指数:10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7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4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2篇骨髓
  • 81篇增生
  • 78篇骨髓增生
  • 78篇骨髓增生异常
  • 74篇细胞
  • 71篇综合征
  • 69篇异常综合征
  • 69篇增生异常综合...
  • 69篇骨髓增生异常...
  • 27篇肿瘤
  • 24篇白血
  • 24篇白血病
  • 23篇多发
  • 23篇多发性
  • 22篇骨髓瘤
  • 21篇多发性骨髓瘤
  • 21篇干细胞
  • 20篇免疫
  • 18篇造血
  • 15篇铁过载

机构

  • 183篇上海交通大学...
  • 16篇上海交通大学
  • 12篇苏州大学
  • 8篇上海市血液中...
  • 3篇交通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市第八人...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桂林医学院附...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河北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200篇常春康
  • 78篇李晓
  • 45篇宋陆茜
  • 41篇浦权
  • 39篇张曦
  • 36篇赵佑山
  • 32篇吴凌云
  • 29篇郭娟
  • 29篇苏基滢
  • 29篇肖超
  • 22篇周立宇
  • 21篇顾树程
  • 21篇刘薏芝
  • 18篇贺琪
  • 18篇张征
  • 18篇陶英
  • 16篇杨梅如
  • 13篇许峰
  • 13篇张耀
  • 12篇蒋秦燕

传媒

  • 49篇诊断学理论与...
  • 37篇中国实验血液...
  • 2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0篇白血病.淋巴...
  • 8篇现代中西医结...
  • 6篇内科理论与实...
  • 4篇中国输血杂志
  • 4篇医师进修杂志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上海医学
  • 3篇癌症进展
  • 2篇卫生职业教育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肿瘤防治研究
  • 2篇新医学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2篇家庭用药
  • 2篇医学研究杂志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3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9篇2020
  • 9篇2019
  • 7篇2018
  • 7篇2017
  • 6篇2016
  • 9篇2015
  • 14篇2014
  • 14篇2013
  • 20篇2012
  • 13篇2011
  • 18篇2010
  • 14篇2009
  • 8篇2008
  • 6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20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难治复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疗效初步评估被引量:2
2012年
本研究评价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难治复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确诊为难治、复发性ITP患者18例,给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375 mg/m2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用4周为1个疗程。结果表明,18例患者接受22个疗程的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治疗有效率为68%,完全反应率为45%,部分反应和微小反应率为23%,无效率为32%。自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开始中位治疗反应时间为3周(1-17周),中位疗效持续时间13周(1周-42个月)。大多数反应持续时间短,随访中位时间20个月(1-52个月),36%患者的治疗反应维持时间超过6个月,27%患者的治疗反应维持时间超过1年,随访结束,4例患者存在持续疗效。未行脾切除患者对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反应较脾切除患者好(P=0.037)。应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失败及应用多种治疗手段包括脾切除的ITP患者后续治疗效果差。结论: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难治性、复发性ITP,疗效较好,患者容易耐受,20%左右患者有远期疗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失败ITP患者的后续治疗效果差。
周立宇张征宋陆茜张曦苏基滢李晓常春康
关键词:利妥昔单克隆抗体
CXCL12/CXCR4轴与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9年
间叶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是骨髓微环境的主要调控细胞,其分泌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L12/SDF-1),通过相应受体CXCR4对白血病的进展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临床前实验已证实CXCR4的拮抗剂可控制白血病细胞的耐药、转移及复发,所以阻断CXCL12/CXCR4轴与白血病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应对白血病的微量残留病(MRD)从而预防其复发及预防、治疗髓外器官浸润有重要的意义。
徐黎常春康李晓
关键词:受体CXCR4骨髓微环境相互作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微量残留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PTPN11基因表达及突变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PTPN11基因表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BR Green染料标记定量PCR分析123例MDS患者和30例良性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PTPN11mRNA表达;同时采用基于Miseq平台的二代测序法检测上述患者PTPN11全外显子突变情况。结果:与良性对照相比,MDS患者PTPN1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09)。按照WHO分类,低危和高危MDS患者PTPN11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良性对照(P=0.001;P=0.005),然而低危和高危MDS患者之间PTPN11表达无差别;按照IPSS-R预后分类,较低危、中危和高危MDS患者PTPN11表达水平均高于良性对照(P=0.001;P=0.006;P<0.001),而高危MDS患者PTPN11表达水平高于较低危和中危MDS患者(P=0.003;P=0.004)。根据对照组PTPN11基因表达水平平均值加两个标准差,将MDS患者分为PTPN1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临床分析显示PTPN11高表达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骨髓增殖度、IPSS-R积分风险以及白血病转化率显著高于PTPN11低表达组(P=0.001;P=0.016;P=0.014;P<0.001)。生存分析显示,与PTPN11低表达组患者相比,PTPN11高表达组患者呈现相对缩短的总生存时间(P=0.052)以及明显缩短的无白血病生存时间(P=0.017)。二代测序揭示123例MDS患者存在3例(2.4%)PTPN11突变,均为错义突变(1例p.A72V和2例p.D61V),3例均为RAEB-2患者且最终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生存时间均未超过18个月。结论:MDS患者PTPN11基因表达水平增高,预示患者较高的肿瘤增殖度和白血病转化风险;MDS患者PTPN11基因突变频率较低,一旦发生预后较差。
周立宇许峰吴凌云贺琪张征李晓常春康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基因表达突变预后
骨髓活检与骨髓穿刺在骨髓转移瘤诊断中的比较被引量:5
2010年
虽然骨髓检查已经用来评价非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分期。但采用大样本、随机化的骨髓检查来分析非血液系统肿瘤骨髓累及情况的报道并不多。本院从1994年建立至今已经进行了14334例骨髓活检,发现其中约1.1%标本存在非血液系统肿瘤骨髓累及(不包括已知原发部位的转移瘤和恶性淋巴瘤骨累及),提示在骨髓常规检查中发现非血液系统肿瘤累及骨髓并不少见。
陶英李晓吴凌云刘薏芝宋陆西常春康浦权
关键词:骨髓转移瘤骨髓活检骨髓穿刺血液系统肿瘤骨髓检查原发部位
SDF-1/CXCR4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的生物学作用被引量:1
2011年
本研究主要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白血病患者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细胞凋亡、迁移和黏附中的作用及相关的信号转导。选取37例初发MDS患者〔低危组(IPSS≤1.0)22例,高危组(IPSS≥1.5)15例〕、10例初发白血病患者及14例良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D34+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水平及CD34+细胞的凋亡情况。选取4例低危MDS患者和5例高危MDS患者,通过微孔细胞迁移实验检测SDF-1对细胞的趋化作用。通过CCK-8法检测SDF-1对细胞之间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危MDS组骨髓内CD34+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高危MDS组(21.33%vs 7.27%,p<0.001),同样低危MDS组骨髓内CD34+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白血病组(21.33%vs 7.53%,p<0.001),未发现CD34+细胞的凋亡率与患者年龄性别有相关性。SDF-1能够促进高表达CXCR4患者的细胞黏附于基质细胞并能诱导该细胞的迁移,诱导细胞形态发生极化,上述作用可以被G蛋白抑制剂pertussis toxin、PI3K抑制剂wortmannin及CXCR4拮抗剂AMD3100明显抑制;而对低表达CXCR4的患者细胞则无上述抑制作用。结论:SDF-1/CXCR4通过PI3K信号通路提高细胞的迁移及黏附能力,发挥抗凋亡作用,上述作用可以被PI3K途径抑制剂和G蛋白抑制剂所阻断。
杨瑞浦杰郭娟许峰张征赵佑山张曦顾树程常春康李晓
关键词:SDF-1/CXCR4AMD3100PERTUSSISTOXINWORTMANNIN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克隆造血细胞高表达WT1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调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Wilms'肿瘤基因(WT1)是否高表达于恶性克隆细胞。方法:对18例具有克隆标记MDS的骨髓细胞进行了WT1免疫细胞化学(APAAP,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和DNA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共检测。并与12例正常献血员进行对照。结果:MDS骨髓细胞明显高表达WT1,与对照比较P<0.05。双重染色的结果显示WT1突出地表达于具有异常染色体的恶性克隆造血细胞,而不是正常杂交信号的残存正常造血细胞(P<0.05)。结论:推测MDS骨髓WT1高表达与细胞增殖状态相关。
蒋秦燕李晓吴凌云应韶旭常春康浦权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克隆
新型硬组织切片技术在临床骨与骨髓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新型硬组织切片技术在临床骨与骨髓病理诊断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3至12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19例骨病病例(骨软骨瘤1例、软骨肉瘤2例、骨肉瘤4例、纤维结构不良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骨转移2例、骨髓炎病例2例、骨巨细胞瘤4例、尤文肉瘤2例),其中男14例,女5例,年龄M(范围)为31(10~66)岁;16例血液病病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M(范围)为28(16~65)岁。对35例临床病例标本分别采用新型硬组织切片技术与石蜡包埋切片技术制片,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原位杂交及Sanger测序等方法比较两种制片方法对于临床骨与骨髓疾病病理诊断的优缺点。结果新型硬组织切片在HE染色中展现出更好的组织细胞形态;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Ki67、SATB2、CD34、SMA、CD68、MPO、CD4、CD33等指标时,新型硬组织切片技术相对于石蜡切片技术表达更好,定位更准确;针对MDM2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新型硬组织切片技术荧光强度更高;Sanger测序结果显示,两种切片技术的DNA纯度均满足条件,且均检测到突变。结论新型硬组织切片技术简单易行、耗时短,适用于优化临床骨与骨髓病理诊断流程。
殷俊辉周隽陈逸炜李红萍陶英常春康张长青刘志艳
关键词: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
铁调素的表达与调节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2
2012年
铁调素调节细胞铁的外向转运,其表达受机体信号因子(如血清铁和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以及炎症、低氧等疾病状态的影响。这些刺激通过肝实质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Ⅰ型跨膜糖蛋白HFE,转铁蛋白受体1和2,铁调素调节蛋白激活BMP-SMAD、JAK-STAT和HIF1等信号通路,改变铁调素基因的转录,调节铁调素的表达水平。但目前对调节铁调素表达的分子机制还不明确。本文从影响铁调素表达的信号因子及参与其表达调控的信号通路两方面入手,对铁调素表达的调节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常春康张曦肖超顾树程李晓
关键词:铁调素
Notch配体Delta-like-1和Jagged-1 mRNA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表达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本研究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Notch信号通路配体Delta-like-1和Jagged-1 mRNA表达水平,探讨其与M DS发病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38例M DS患者和16例正常对照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Delta-like-1和Jagged-1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MDS患者的Delta-like-1和Jagged-1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在WHO分组中,RA/RARS、RCMD及RAEB组Delta-like-1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RARB组Jagged-1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Delta-like-1表达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有显著相关性(r=0.502,P<0.05)。伴染色体异常M DS组Deltalike-1和Jagged-1 mRNA表达水平较无染色体异常M DS组明显升高(P<0.05)。在IPSS分组中,较高危组Deltalike-1表达显著高于较低危组(P<0.01),而Jagged-1表达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 SC中Delta-like-1和Jagged-1高表达可能参与了M DS的发病过程。
费成明顾树程赵佑山郭娟李晓常春康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NOTCH信号通路JAGGED-1
地西他滨对MDS-L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的不同剂量对MDS-RAEB(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原始细胞增多型)细胞株MDS-L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LC-MS/MS生物分析法检测应用DAC 20和15 mg/m^2×5 d的两组MDS患者血药浓度水平;模拟患者的血药浓度,设计不同剂量的DAC(0.5、0.3、0.2、0.1、0.05、0.025和0.01μg/ml)作用于MDS-L细胞24、48、72和96 h,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及凋亡情况;PCR检测DAC作用后MDS-L细胞P15的甲基化水平的变化。结果:注射结束即刻,DAC 20 mg/m^2×5 d组患者血药浓度为174.08±80.15(84.7-311)ng/ml,明显高于15 mg/m^2×5 d组的89.87±32.94(43.2-165)ng/ml(P=0.014)。DAC对MDS-L细胞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且呈时间浓度依赖关系(r=0.786),但DAC≥0.1μg/ml浓度时,各浓度对细胞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异。DAC处理后G_1期细胞明显增多,而S期细胞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MDS-L细胞经DAC 0.01、0.025、0.05、0.1、0.2μg/ml作用96 h后,P15INK4B表达均下降,但各浓度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浓度DAC对MDS-L细胞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在0.1和0.2μg/ml浓度时,对MDS-L细胞的抑制作用达理想范围。DAC可以将MDS-L细胞阻滞在G_1期,阻止G_1期细胞向S期细胞转化。
吴东张耀赵佑山郭娟常春康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地西他滨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