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萍
- 作品数:12 被引量:4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右上腹肿块伴右肾上腺占位性病变
- 1999年
- 卞国伟张惠箴张丽萍陈洁清周健华蒋智铭
- 关键词:肾上腺肿瘤嗜铬细胞瘤十二指肠
- 石蜡包埋组织恶性淋巴瘤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研究被引量:2
- 1998年
-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现象应用于石蜡包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分析影响实验结果的可能因素。方法应用B细胞性淋巴瘤细胞株Raji作为阳性对照,免疫球蛋白重链V区及J区特异性引物,单轮PCR扩增方法对存档的29例恶性淋巴瘤(B细胞性对例,T细胞性2例),6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2例上皮性肿瘤石蜡包埋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70.4%(19/27)的B细胞性淋巴瘤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存在重排现象,并均表现为单克隆性。而T细胞性淋巴瘤以及非淋巴瘤性病变无重排现象。本研究所用方法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的阳性检出率低于半筑巢式peR扩增(80%)。结论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在B细胞性淋巴瘤具有特异性,能够用于该类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
- 蒋智铭张丽萍张惠箴
- 关键词:重链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非何杰金淋巴瘤
- nm23表达与化疗敏感性关系
- 1998年
- 目的 试图找出恶性肿瘤中nm23表达与抗癌药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MTT法检测55例恶性肿瘤对17种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其nm23表达情况,并将结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17种抗癌药中除甲氨喋呤、5—氟尿嘧啶外,其余抗癌药nm23阳性组抑制率大于阴性组抑制率,其中长春新碱、鬼臼乙叉甙、平阳霉素、阿克拉霉素两组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当恶性肿瘤中nm23低表达时,抗癌药抑制率下降,反之当nm23高表达时,抗癌药抑制率增大。
- 翟晓波张丽萍
- 关键词:MTT化疗敏感性NM23肿瘤
- 乳腺癌NM23-H1基因蛋白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1998年
- 研究乳腺癌肿瘤组织中NM23-H1基因蛋白表达,探讨该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腋下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血管密度以及雌激素受体状况等多项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NM23-H1单克隆抗体以及第8因子相关抗原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酶标ABC法对60例乳腺癌组织、20例乳腺纤维腺瘤及2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蛋白产物以及肿瘤新生血管进行了标记。结果NM23-H1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以及乳腺纤维腺瘤的导管上皮中均有高水平表达,乳腺癌肿瘤组织中NM23-H1基因存在较高频率的表达(88.3%),但表达水平存在差异:高水平表达百分率为48.3%(29/60),低水平表达百分率为51.6%(31/60),腋下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病例高水平表达率为12.9%(4/31),腋下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病例则为86.2%(25/29)。NM23-H1基因表达水平,腋下淋巴结转移阴性组显著高于腋下淋巴结转移阳性组(P<0.01),并且该基因在肿瘤直径大于2cm,新生血管密度高于平均值组常呈低水平表达,而不同年龄,雌激素受体状况以及不同病理类型之间该基因的表达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NM23-H1基因在控制乳腺癌?
- 张丽萍许良中朱伟萍
- 关键词:乳腺癌NM23-H1基因淋巴结转移
- 急性白血病中LRP基因表达与抗癌药耐药及临床疗效的关系
- 1999年
- 翟晓波张启国张丽萍陆瑶华张毅浦权沈炜明
- 关键词:白血病急性LRP抗癌药耐药性
- 体外瘤株嗜银蛋白染色法与MTT法化疗敏感性的对比研究被引量:7
- 1997年
- 应用SPC-A1等三株人体肿瘤细胞株,以MTT法及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染色(AgNOR)法,对长春新碱等六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两种方法有良好的符合率,且后一种方法经济、简便,可排除非肿瘤细胞的干扰,弥补了前一方法之不足。
- 张丽萍许良中
- 关键词:肿瘤药物疗法药敏试验MTT
-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附5例报告被引量:10
- 2000年
- 目的 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标准。方法 收集 5例该肿瘤 ,作常规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与 70例非乳头状肾细胞癌比较。结果 乳头状肾细胞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肾细胞癌 ,临床经过长 ,生长缓慢 ,肾动脉造影表现为少血管或无血管性 ,预后较好。巨检肿瘤边界清楚 ,有出血囊性变。镜检肿瘤组织呈乳头状或管状乳头状排列 ,乳头轴心及间质内有泡沫状巨噬细胞浸润 ,有明显出血坏死。结论 乳头状肾细胞癌在临床 ,血管造影 ,病理形态 ,生物学行为上均与其他类型的肾细胞癌不同 ,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组织学类型诊断。
- 张惠箴蒋智铭张丽萍陈洁晴周健华卞国伟
- 关键词:乳头状肾细胞癌病理诊断免疫组织化学
- 乳腺癌nm23-H_1等位基因缺失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2
- 1997年
- 应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检测了34例乳腺癌以及相应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等位基因缺失情况,分析该基因的等位基因缺失与肿瘤大小,发病年龄,雌激素受体状况以及腋下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nm23-H1等位基因缺失与肿瘤大小.发病年龄以及雌激素受体状况无关.而与腋下淋巴结转移关系十分密切.有转移病例nm23-H1等位基因缺失的百分率为333%(7/21).无转移病例等位基因缺失的百分率为77%(1/13),两组病例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结果提示nm23-H1基因在抑制肿瘤转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张丽萍袁建达张泰明许良中
- 关键词:乳腺癌肿瘤转移等位基因缺失淋巴结转移
-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乳腺肿瘤中EB病毒整合被引量:5
- 1997年
- 研究乳腺肿瘤与EB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109例乳腺癌组织中EB病毒DNA整合情况。结果82例乳腺癌中25例有EB病毒整合,20例乳腺纤维腺瘤和7例正常乳腺组织中均无EB病毒DNA整合。乳腺癌组织中EB病毒整合阳性率为30.5%,EB病毒整合与肿瘤淋巴细胞浸润程度无明确关系。结论EB病毒感染与乳腺癌有关。
- 张丽萍许良中
- 关键词:EB病毒聚合酶链反应乳腺癌恶性肿瘤
- 维生素D_3对人乳腺癌细胞株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 2000年
- 目的 探讨维生素D3 对人乳腺癌细胞株细胞增殖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用两种人类乳腺癌细胞株MCF 7及ZR 75 1,应用细胞培养及核酸分子杂交方法 ,研究使用维生素D3 以及并用三苯氧胺后 ,上述细胞株生长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10 -10 ~ 10 -7)mol/L维生素D3 对MCF 7及ZR 75 1细胞呈现明显的抑制生长作用 ,并能抑制 (10 -9~10 -7)mol/L三苯氧胺对MCF 7细胞的刺激生长作用。低浓度 (10 -10 ~ 10 -9)mol/L维生素D3 与半数抑制浓度三苯氧胺合并使用 ,可使抑制作用进一步加强 ,并使MCF 7及ZR 75 1两细胞株的EGFRmRNA降低至对照组以下。
- 张丽萍翟晓波何志明陈洁晴周健华
- 关键词:乳腺癌细胞株维生素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