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学义

作品数:10 被引量:39H指数:5
供职机构:抚顺矿务局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临床病理
  • 5篇免疫
  • 5篇病理
  • 4篇甲状腺
  • 3篇乳腺
  • 3篇上皮
  • 3篇肿瘤
  • 3篇组织化学
  • 3篇临床病理分析
  • 3篇免疫组织
  • 3篇免疫组织化学
  • 3篇病理分析
  • 2篇文献复习
  • 2篇腺癌
  • 2篇腺肿瘤
  • 2篇临床病理观察
  • 2篇免疫组化
  • 2篇复习
  • 2篇病理观察
  • 1篇蛋白

机构

  • 10篇抚顺矿务局总...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张学义
  • 10篇张伟
  • 7篇刘媛媛
  • 4篇唐仁泉
  • 4篇刘东威
  • 3篇齐殿军
  • 3篇李娟
  • 1篇张宇
  • 1篇李玲
  • 1篇杨恩东
  • 1篇丁海
  • 1篇徐东来
  • 1篇王瑞月

传媒

  • 4篇现代肿瘤医学
  • 3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国厂矿医学
  • 1篇中国肿瘤外科...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甲状腺透明变梁状肿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透明变梁状肿瘤(hyalinizing trabecular tumor,HTT)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HTT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总结其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特征,选用抗体包括Tg、TTF-1、CK19、Galectin-3、Cg A、Ki67等。结果:本组6例患者5女1男,发病平均年龄44岁,肿瘤直径1.5~4.0cm(平均3.0cm);镜下瘤组织呈梁状,界限清楚,可见薄的纤维膜包绕;瘤细胞呈椭圆形、梭形或多角形,胞浆嗜酸性,细颗粒状,伴有透明变性基质;细胞核可见核沟及假包涵体,核分裂象偶见。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表达Tg、TTF-1、Galectin-3、Ki67等,其中Ki67表达定位于细胞膜。结论:甲状腺HTT具有较独特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和免疫表型,诊断依靠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与甲状腺滤泡性腺瘤、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髓样癌等相鉴别。
刘媛媛张伟齐殿军李娟张学义
关键词:免疫组化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13例SPC病例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总结其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特征,选用抗体包括Syn、CgA、CD56等。结果本组13例均为女性患者,发病平均年龄63.7岁,肿瘤直径0.5cm-3cm(平均1.5cm),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在导管内实性膨胀生长,形成假菊形团样结构,导管内可见肿瘤细胞Paget样扩散,细胞核轻至中度异型,核分裂象<5个/10HPF。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弥漫表达ER、PR、Syn等,Ki67平均阳性指数为9%。结论 SPC具有较独特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和免疫表型,诊断依靠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与普通型导管上皮增生、小叶瘤变及低级别导管原位癌等相鉴别。
刘媛媛张伟齐殿军杨恩东张学义
关键词:乳腺神经内分泌
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一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结合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发生于乳腺外上象限,不规则形,与周围界限不清,切面灰黄色。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乳腺无痛性包块,活动度差。其组织学特点为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由腺上皮和肌上皮两种细胞组成,呈巢状、腺管状,中间为腺上皮,周围为肌上皮,肌上皮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核分裂增多,可见坏死。免疫组织化学,腺上皮细胞表达EMA和CK(34BE12),肌上皮细胞表达p63、SMA和Calponin。结论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是一种罕见的乳腺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病理学特征,有转移者预后差,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张伟唐仁泉刘媛媛张学义刘东威
关键词:乳腺肿瘤肌上皮瘤
涎腺淋巴上皮癌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和免疫学表型进行观察。结果:3例肿瘤发生于耳垂下,2例发生于下颌下区。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包块,活动度差,伴有疼痛。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细胞较大,多角形、卵圆形,细胞核泡状,肿瘤细胞呈片状、岛状、索条状,间质为成熟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免疫组化:5例肿瘤细胞CK(pan)、EMA、EBV均为(+);而S-100、CgA、CD68、LCA、Vimentin、SMA均为(-);间质细胞CD3、CD20、CD43均为部分(+)。结论:涎腺淋巴上皮癌非常少见,是一种分化差,但是预后尚可的肿瘤,确诊依赖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手术广泛全切和术后辅助放疗是本病的最佳治疗措施。
张伟唐仁泉刘媛媛刘东威张学义
关键词:淋巴上皮癌涎腺临床病理
E-cadherin和Ezrin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E-cadherin和Ezrin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2例大肠癌及癌旁正常大肠组织中E-cadherin和Ezrin的表达。结果①E-cadherin在大肠癌中表达阳性率为59.68%,低于在癌旁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90.32%(P<0.05),Ezrin在大肠癌中表达阳性率为74.19%,高于在癌旁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16.13%(P<0.05)。②E-cadherin和Ezrin的表达均与大肠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Ezrin的表达还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相关(P<0.05)。③大肠癌中E-cadherin与Ezr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26,P<0.05)。结论E-cadherin和Ezrin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且在大肠癌的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E-cadherin和Ezrin可作为判断大肠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张伟刘媛媛徐东来刘东威张学义
关键词:大肠癌EZRIN
甲状腺癌中Beclin-1蛋白和PTEN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Beclin-1蛋白和PTEN蛋白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5例甲状腺癌及25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Beclin-1蛋白和PTEN蛋白的表达,并对其与性别、年龄、病理学分型、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65例甲状腺癌中Beclin-1蛋白和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二者在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甲状腺癌中Beclin-1蛋白在伴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20.5%低于不伴淋巴结转移组50.0%;PTEN蛋白在伴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20.5%低于不伴淋巴结转移组46.2%;在TNM为Ⅲ、Ⅳ期组阳性率14.3%低于Ⅰ、Ⅱ期组的阳性率38.6%(P<0.05)。Beclin-1蛋白和PTEN蛋白表达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Beclin-1蛋白和PTEN蛋白的低表达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二者联合标记可能作为评估甲状腺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有效指标,并可能为其靶向治疗提供思路。
张伟李娟丁海张学义
关键词:甲状腺癌PTEN蛋白免疫组织化学
p53、CEA在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及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p53、癌胚抗原(CEA)在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及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40例正常胃黏膜、68例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0例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以及80例胃癌中p53、CEA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胃黏膜组p53、CEA均为阴性表达;p53在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阳性表达率为17.65%,明显低于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40.00%,P<0.05)和胃癌组(56.25%,P<0.05)。CEA在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阳性表达率为36.76%,明显低于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68.33%,P<0.05)和胃癌组(82.50%,P<0.05)。p53、CEA共同表达在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为14.70%,明显低于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31.67%,P<0.05)和胃癌组(45.00%,P<0.05)。结论p53和CEA与胃癌关系密切,对胃黏膜上皮内瘤变联合检测p53和CEA,有助于发现早期胃癌。
张伟唐仁泉张宇李玲张学义
关键词:胃肿瘤上皮内瘤变免疫组织化学P53
甲状腺胸腺样分化癌1例临床病理观察及文献复习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胸腺样分化癌(CASTLE)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甲状腺CAS-TLE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发生于甲状腺下极,不规则形,与周围界限较清,切面灰白色。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甲状腺无痛性包块,活动度差,伴呼吸困难。其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细胞较大,多边形、卵圆形,细胞核泡状,核仁明显,肿瘤细胞呈片状、索条状、岛状,间质可见纤维组织及成熟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表达CD5、CD117和CK。结论:甲状腺CASTIE是一种少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病理学特征,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测,手术广泛全切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措施。
张伟唐仁泉刘媛媛张学义刘东威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临床病理
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carcinoma showing thymus - like differentiation,CASTLE)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 CASTLE 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总结其临床资料和组织病理特征,检测抗体 CD5、CD117、p63、CK19、TG、TTF -1等。结果:本组6例患者皆为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3岁,肿瘤直径3-6cm(平均4.5cm)。镜下瘤组织呈岛状、索状,被纤维组织分隔,间质及肿瘤细胞间可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瘤细胞梭形,可见空泡核,核仁小,核分裂较少。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表达 CD5、CD117、p63、CK19等。结论:甲状腺 CASTLE 具有较独特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和免疫表型,诊断依靠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与甲状腺未分化癌、甲状腺鳞状细胞癌及转移性淋巴上皮癌等相鉴别。
刘媛媛张伟齐殿军王瑞玥张学义
关键词:甲状腺免疫组化
Maspin和MMP-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Maspin和MMP-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2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Maspin和MMP-2的表达。结果Masp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阳性率为45.0%,低于在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95.0%(P<0.05);MMP-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阳性率为75.0%,高于在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15.0%(P<0.05)。Maspin和MMP-2的表达均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MMP-2的表达还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分期相关(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Maspin与MMP-2的表达呈负相关(r=-0.11,P<0.05)。结论 Maspin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转移有抑制作用,MMP-2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转移有促进作用,检测Maspin和MMP-2的表达可以成为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浸润及转移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张伟王瑞月李娟张学义
关键词:乳腺癌MASPINMMP-2免疫组织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