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梅 作品数:24 被引量:82 H指数:6 供职机构: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乳腺结核诊断中应用价值 2016年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诊断乳腺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 13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单纯乳腺结核患者(乳腺结核组),1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T-SPOT.TB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检测。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比较2种方法诊断乳腺结核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乳腺结核组T-SPOT.TB检测11例阳性、2例阴性,TST检测7例阳性、6例阴性;对照组T-SPOT.TB检测2例阳性、8例阴性,TST检测4例阳性、6例阴性;T-SPOT.TB诊断乳腺结核的敏感性(84.6%)高于TST(53.8%)(P<0.05),特异性(80.0%)与TST(6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POT.TB是诊断乳腺结核的敏感性较高的辅助方法,对乳腺结核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周兴璐 刘岩松 郭宝良 石岩 郭小荣 张艳梅 仲雷关键词:乳腺结核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与微血管生成关系 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癌组织血管生成、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S 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 5 6例乳腺癌、5 9例食管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各 10例的VEGF表达 ,并记数微血管密度。对每种癌组织各 10例进行VEGFmRNA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癌组织VEGF表达阳性率高于其正常组织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或P <0 0 1)。VEGF的表达与乳腺癌、食管癌的病理分级密切相关 (P <0 0 5 )。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 ,其VEGF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 (P <0 0 5 )。而且随着VEGF表达的增强 ,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明显增高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癌组织VEGF表达增强在肿瘤血管生成及生长、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杜金荣 张艳梅 付红 薛玉华 陈卫关键词:癌组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 食管肿瘤 乳腺肿瘤 纵隔异位胰腺的影像诊断及其临床表现——附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探讨纵隔异位胰腺的影像诊断要点。方法搜集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异位胰腺的病例,回顾分析其影像及临床表现。结果2例异位胰腺均位于右侧前中下纵隔,其影像表现类似纵隔囊肿,病灶巨大。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结论纵隔异位胰腺罕见,其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但必须结合临床资料排除常见纵隔肿瘤后,方可提示本病的诊断,最终诊断尚需病理证实。 王葳 李坤成 王磊 张艳梅 孙宏亮关键词:异位胰腺 纵隔 影像诊断 影像表现 文献复习 手术病理 丹鹿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观察丹鹿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1~3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120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逍遥丸、三苯氧胺、丹鹿胶囊治疗,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各组间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逍遥丸组、三苯氧胺组、丹鹿胶囊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是60.0%、92.5%和87.5%,三苯氧胺组和丹鹿胶囊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逍遥丸组(P<0.05),三苯氧胺组和丹鹿胶囊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逍遥丸组、三苯氧胺组、丹鹿胶囊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22.5%和5.0%,逍遥丸组和丹鹿胶囊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三苯氧胺组(P<0.05),逍遥丸组和丹鹿胶囊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丹鹿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较高,不良反应较少。 仲雷 张艳梅 李娟 李莹杰 吴丽华 刘天艺 郭邑关键词:乳腺增生 逍遥丸 三苯氧胺 视网膜母细胞瘤VEGF、PCNA表达研究 被引量:10 2004年 目的 探讨PCNA(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 ,增殖细胞核抗原 )、VEGF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中的表达及其与Rb分化程度和视神经浸润的关系。方法 应用PCNA单克隆抗体、VEGF多克隆抗体、采用S P免疫组化法 ,对 2 2例Rb常规石蜡标本行PCNA、VEGF表达的测定。结果 PCNA、VEGF在Rb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5 8.2 %和 6 3.6 % ,均与Rb的分化程度、视神经浸润有关(P <0 .0 5 ) ,而且PCNA与VEGF的表达有明显相关性 (P <0 .0 1)。结论 测定PCNA、VEGF对于确定Rb的组织特性和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姜影 杜金荣 张艳梅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胞瘤 VEGF PCNA 免疫组织化学 血管内皮细胞 RB P-糖蛋白在常见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探讨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组织P 糖蛋白 (P gp)的表达情况 ,指导临床实践。 方法 收集我院 2 0 0 1年 10月~ 2 0 0 2年 10月术前未经化疗及放疗的切除标本 2 6 3例 ,以S 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P gp表达情况。 结果 食管癌、胃癌、大肠癌、肺癌、宫颈癌P gp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 4 .7%、88.0 %、85 .7%、6 1.3%、6 0 .5 %。胃癌、大肠癌P gp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癌 ,腺癌P gp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鳞癌及其他癌。结论 P gp在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组织中有较高的原发表达 ,检测肿瘤组织 (尤其是胃肠道腺癌 )的P gp对选择合理的化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作用。 张艳梅 付红 姜影关键词:P-糖蛋白 恶性肿瘤组织 基因表达 P-GP 辅助化疗 P27和CyclinD1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P27kipl(P27)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08例肾细胞癌及22例正常肾组织中P27和Cy-clinD1的表达,并对P27和CyclinD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P27、CyclinD1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4.6%、62%,而正常肾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18.8%、27.2%。P27、CyclinD1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等无相关性,而与肾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P<0.05)。P27与CyclinD1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r=0.39。结论P27和CyclinD1可作为判断肾细胞癌分化程度的标志物。 吴丽华 杜金荣 张艳梅 付红关键词:肾细胞癌 P27 CYCLIND1 免疫组化 食管癌中VEGF的表达及与MVD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2002年 目的 探讨食管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 ,微血管生成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S 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 5 9例食管癌及 2 0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 ,并对血管进行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计数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5 9例食管癌中VEGF表达阳性率为 81.36 % ,MVD为 41.81± 8.44 ,显著高于正常食管粘膜组织VEGF的表达率及MVD(2 0 % ;12 .13± 2 .81;P <0 .0 1)。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与食管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相关 ,而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无关 ,并且VEGF表达阳性食管癌组织的MVD显著高于VEGF表达阴性者 (P <0 .0 5 )。随着VEGF表达强度的增强 ,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明显增高。结论 VEGF与食管癌组织的生长和转移有关 ,食管癌组织VEGF检测可作为食管癌预后的一个有用指标 。 姜影 杜金荣 付红 张艳梅关键词:食管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 免疫组织化学 髓母细胞瘤Ki67、c-erbB-2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研究Ki6 7、c erbB 2表达与髓母细胞瘤发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S P免疫组化法检测 7例正常小脑、2 2例髓母细胞瘤Ki6 7、c erbB 2的表达。结果 Ki6 7、c erbB 2在髓母细胞瘤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小脑(P <0 .0 5 )。未分化组、经典型、肿瘤直径 >5cm组髓母细胞瘤中Ki6 7高表达 (P <0 .0 5 ) ,c erbB 2则与肿瘤坏死和肿瘤大小有关 (P <0 .0 5 )。结论 Ki6 7、c erbB 2均参与了髓母细胞瘤的发生 。 李莹杰 夏育竹 张艳梅 陈英准关键词:髓母细胞瘤 KI67 C-ERBB-2 预后 免疫组化法 脾脏原发性血管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2020年 目的:探讨脾脏原发性血管肉瘤(primary angiosarcoma in the spleen,PA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对1例发生于脾脏的原发性血管肉瘤进行临床与病理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观察其组织学、免疫组化特征,探讨其临床病理学及预后。结果:患者女性,40岁。以"腹胀、腹痛、乏力1月余"入院。CT显示脾脏多发结节性占位。大体上脾脏正常结构完全消失,呈灰黄多结节状。镜下,肿瘤细胞形态多种多样。肿瘤大部分区域排列呈血窦样或裂隙样;部分区域血管腔相互吻合成复杂的海绵状、蜂窝状;部分区域可见不规则血管样结构沿血窦分布、突向血窦腔内,形成乳头簇结构突入管腔;另外可见分化较差的区域呈实性、梭形细胞结构。细胞异型性在不同区域表现不一致,大部分区域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少部分区域衬覆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约9个/10 HPF)。肿瘤组织出血明显。免疫组化:肿瘤细胞弥漫表达ERG、CD31、CD34、Vimentin、FLI-1,不表达FⅧ、CD68、SMA、desmin,Ki-67增殖指数约30%。结论:脾脏原发性血管肉瘤非常罕见,但具有特异的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需要与脾脏血管瘤、脾窦岸细胞血管瘤、脾窦岸细胞血管肉瘤等脾脏血管源性肿瘤相鉴别。该肿瘤易发生远处脏器转移,预后差,手术后需密切随诊。 陈璐 张艳梅 吴丽华 焦宇飞关键词:脾脏肿瘤 血管肉瘤 临床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