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丽华

作品数:14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细胞
  • 5篇乳腺
  • 4篇肿瘤
  • 4篇免疫
  • 3篇乳腺癌
  • 3篇腺癌
  • 3篇免疫组化
  • 3篇基因
  • 3篇RUNX3基...
  • 2篇蛋白
  • 2篇血管
  • 2篇预后
  • 2篇乳腺癌细胞
  • 2篇乳腺癌细胞系
  • 2篇细胞肺癌
  • 2篇细胞系
  • 2篇腺癌细胞
  • 2篇小细胞
  • 2篇小细胞肺癌
  • 2篇临床病理

机构

  • 14篇哈尔滨医科大...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14篇吴丽华
  • 8篇石岩
  • 6篇杜金荣
  • 4篇张艳梅
  • 4篇娄阁
  • 3篇佟丹丹
  • 3篇周小鸽
  • 3篇姜影
  • 3篇焦宇飞
  • 3篇谢建兰
  • 3篇付红
  • 2篇陈英准
  • 1篇金妍
  • 1篇李莹杰
  • 1篇张淑红
  • 1篇王璟璐
  • 1篇高海燕
  • 1篇郑媛媛
  • 1篇仲雷
  • 1篇张彦宁

传媒

  • 5篇哈尔滨医科大...
  • 3篇现代肿瘤医学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实用肿瘤学杂...
  • 1篇中国肿瘤
  • 1篇中国医刊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VEGF-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分析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RT-PCR法检测乳腺癌中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中VEGF-C的表达水平升高,90例乳腺癌中62例可检测到VEGF-CmRNA,阳性率为68.9%;乳腺癌组织中VEGF-C的阳性表达率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临床分期Ⅲ、Ⅳ期的乳腺癌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不同年龄、肿瘤直径、病理分型中,VEGF-C的阳性表达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VEGF-C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过度表达是乳腺癌的普遍现象。VEGF-C在乳腺癌中表达增高,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对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起重要作用,对VEGF-C/VEGFR-3信号调控通道干预有望成为治疗乳腺癌淋巴道转移的新靶点,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海燕吴丽华石岩张艳梅
关键词:乳腺肿瘤淋巴转移
非小细胞肺癌中P27kip1蛋白的表达与细胞增殖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研究P27kip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探讨P27kip1表达缺失的临床意义及其与肺癌细胞增殖和预后的关系。方法SP免疫组化法检测68例非小细胞肺癌的P27kip1及Ki-67表达情况。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Log-rank曲线和Cox比例风险回归等方法分析P27kip1表达缺失的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t检验分析p27表达与Ki-67标记指数的相关性。结果68例NSCLC中p27表达的缺失率为51.5%,p27表达的缺失与性别、年龄、肿物大小、组织学分型等无关(P>0.05),而与Ki-67标记指数、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27kip1阴性的患者ki67标记指数高于P27kip1阳性的患者。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p27表达的缺失与肺癌的生存率密切相关,p27阳性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p27阴性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癌的淋巴结转移和p27表达的缺失可以作为判断肺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p27的表达的缺失与NSCLC的细胞增殖、去分化、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以作为估计生存率的独立指标。
陈英准吴丽华王璟璐杜金荣付红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P27KIP1蛋白KI-67免疫组化预后
P27和CyclinD1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P27kipl(P27)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08例肾细胞癌及22例正常肾组织中P27和Cy-clinD1的表达,并对P27和CyclinD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P27、CyclinD1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4.6%、62%,而正常肾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18.8%、27.2%。P27、CyclinD1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等无相关性,而与肾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P<0.05)。P27与CyclinD1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r=0.39。结论P27和CyclinD1可作为判断肾细胞癌分化程度的标志物。
吴丽华杜金荣张艳梅付红
关键词:肾细胞癌P27CYCLIND1免疫组化
CD10在卵巢黏液性肿瘤间质细胞中的表达与肿瘤进展的关系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CD10在卵巢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 adenoma,MA)、黏液性交界性肿瘤(Mucinous borderline tumor,MB)和黏液性腺癌(Mucinous adenocarcinoma,MC)间质细胞中的表达,探讨CD10在卵巢黏液性肿瘤(Ovarian mucinous tumor,OMT)恶性进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用明确诊断的OMT标本156例,其中包括42例MA、72例MB和42例MC,同时选取20例正常卵巢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其进行CD10抗体标记并分析其表达情况。结果 CD10在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呈阴性表达;CD10在42例MA中,28例阴性,14例阳性;72例MB中,18例阴性,54例阳性;42例MC间质中,全部呈阳性。CD10在MA-MB-MC间质细胞中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33.3%、75%、100%,P<0.0001)。结论 CD10在卵巢黏液性肿瘤间质的高表达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
吴思雨石岩吴丽华娄阁焦宇飞
关键词:卵巢黏液性肿瘤间质CD10
脾脏原发性血管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2020年
目的:探讨脾脏原发性血管肉瘤(primary angiosarcoma in the spleen,PA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对1例发生于脾脏的原发性血管肉瘤进行临床与病理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观察其组织学、免疫组化特征,探讨其临床病理学及预后。结果:患者女性,40岁。以"腹胀、腹痛、乏力1月余"入院。CT显示脾脏多发结节性占位。大体上脾脏正常结构完全消失,呈灰黄多结节状。镜下,肿瘤细胞形态多种多样。肿瘤大部分区域排列呈血窦样或裂隙样;部分区域血管腔相互吻合成复杂的海绵状、蜂窝状;部分区域可见不规则血管样结构沿血窦分布、突向血窦腔内,形成乳头簇结构突入管腔;另外可见分化较差的区域呈实性、梭形细胞结构。细胞异型性在不同区域表现不一致,大部分区域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少部分区域衬覆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约9个/10 HPF)。肿瘤组织出血明显。免疫组化:肿瘤细胞弥漫表达ERG、CD31、CD34、Vimentin、FLI-1,不表达FⅧ、CD68、SMA、desmin,Ki-67增殖指数约30%。结论:脾脏原发性血管肉瘤非常罕见,但具有特异的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需要与脾脏血管瘤、脾窦岸细胞血管瘤、脾窦岸细胞血管肉瘤等脾脏血管源性肿瘤相鉴别。该肿瘤易发生远处脏器转移,预后差,手术后需密切随诊。
陈璐张艳梅吴丽华焦宇飞
关键词:脾脏肿瘤血管肉瘤临床病理
脓胸相关淋巴瘤一例被引量:1
2009年
患者男,43岁。20年前体检时,发现左侧胸腔积液,后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住院抗结核治疗半年后出院。出院时仍留有部分胸腔积液。出院后未进行任何进一步治疗,患者也无明显不适。一个多月前,患者开始出现左胸背部疼痛,进行性加重,就诊于北京友谊医院。x光胸片检查发现:双肺纹理稍强,左肺可见大片状高密度阴影,上缘呈外高内低形,达第3前肋水平,左心缘膈面消失,其余肺内未见明显病灶。右膈角消失,心影未见明显异常(图1)。考虑为结核性胸膜炎。
吴丽华谢建兰周小鸽
关键词:左侧胸腔积液结核性胸膜炎抗结核治疗胸背部疼痛进行性加重出院后
脾B细胞边缘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分析和总结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SMZL)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8例原发性SMZL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组织切片的形态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染色分析,并对部分病例行基因重排克隆性检测,获得4例随访资料。结果8例SMZL的中位年龄为61.5岁(36~75岁),男女比例为1.7:1。患者均因脾大就诊,5例伴血象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均低于正常,其中2例全血细胞下降。脾切除后3例血象全部或部分恢复正常。3例福达华联合化疗后,2例完全缓解,1例死亡。随访4例的平均生存期21.5个月(6~60个月)。在病理形态上,8例脾脏均呈白髓结节状增生,其中6例由经典的两种细胞组成,其分布表现为结节中央密集而深染的小淋巴细胞,周围为不典型单核细胞样细胞。2例增生结节全部由形态一致的不典型单核细胞样细胞组成。红髓区片状浸润8例。肿瘤细胞CD20+(8例);bcl-2+(6/6),IgD+(2/4),CD5+(1/4),CD43-(5/6),cyclinD1-和bcl-6/CD10-(6/6)。核增殖指数〈15%。结论SMZL为惰性淋巴瘤,以脾大伴血象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脾切除治疗有效,FCD化疗可完全缓解,预后较好。病理形态以白髓结节状增生为主,呈不典型单核细胞样细胞形态,大部分标本结节中央见较小密集的淋巴细胞,同时存在红髓区片状浸润。诊断需除外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和脾白髓增生。
张彦宁郑媛媛周小鸽张淑红金妍谢建兰陈书媛石岩吴丽华
关键词:脾肿瘤淋巴瘤B细胞免疫表型分型
RUNX3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乳腺癌T47D细胞中的表达
2011年
目的: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RUNX3,并在乳腺癌T47D细胞株中表达。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EcoRI和XhoI酶切,构建并鉴定pcDNA3.1(+)-RUNX3真核表达载体,经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介导质粒转染T47D细胞后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RUNX3在T47D细胞中的表达。结果: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RUNX3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I和XhoI酶切,电泳后显示1.3kb的RUNX3目的片段和5.4kb的pcDNA3.1(+)载体片段。测序证实酶切片段与gene bank中登记的RUNX3序列相同,证实pcDNA3.1(+)-RUNX3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表明转染pcDNA3.1(+)-RUNX3的T47D细胞RUNX3阳性表达。结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正确,并建立稳定表达RUNX3的T47D细胞系,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用的细胞研究模型。
姜影杜金荣佟丹丹娄阁吴丽华石岩
关键词:RUNX3基因T47D细胞乳腺癌
丹鹿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观察丹鹿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1~3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120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逍遥丸、三苯氧胺、丹鹿胶囊治疗,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各组间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逍遥丸组、三苯氧胺组、丹鹿胶囊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是60.0%、92.5%和87.5%,三苯氧胺组和丹鹿胶囊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逍遥丸组(P<0.05),三苯氧胺组和丹鹿胶囊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逍遥丸组、三苯氧胺组、丹鹿胶囊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22.5%和5.0%,逍遥丸组和丹鹿胶囊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三苯氧胺组(P<0.05),逍遥丸组和丹鹿胶囊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丹鹿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较高,不良反应较少。
仲雷张艳梅李娟李莹杰吴丽华刘天艺郭邑
关键词:乳腺增生逍遥丸三苯氧胺
皮肤嗜毛囊性蕈样霉菌病1例被引量:1
2010年
患者男性,39岁。4年前发现鼻下部和左脸肿胀,经抗炎治疗2~3天肿胀很快消失。半年后左侧鼻唇沟处再次肿胀、搔痒,皮肤表面有毛刺样物,挤压时可将毛刺样物挤出,经抗炎治疗无明显改善,病变缓慢扩大,并在上唇和右鼻旁出现新的类似病变。1年半前在当地医院做左鼻旁皮肤活检,病理诊断皮肤蕈样肉芽肿,经会诊诊断为皮肤外周T细胞淋巴瘤,来我院治疗。查体:患者左面部沿鼻唇沟有一手术瘢痕,瘢痕旁皮肤略高起、变硬,颜色较周围正常皮肤深,
谢建兰周小鸽吴丽华石岩
关键词:皮肤蕈样霉菌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