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预后
  • 2篇脓毒
  • 2篇脓毒症
  • 2篇热休克
  • 2篇热休克蛋白
  • 2篇热休克蛋白7...
  • 1篇严重脓毒症
  • 1篇评分
  • 1篇中性粒细胞
  • 1篇细胞
  • 1篇粒细胞
  • 1篇膜表面
  • 1篇患者预后
  • 1篇降钙素
  • 1篇降钙素原
  • 1篇反应蛋白
  • 1篇胞内
  • 1篇SAPSII...
  • 1篇C-反应蛋白

机构

  • 2篇上海市浦东新...

作者

  • 2篇彭彬
  • 2篇郭东风
  • 2篇许磊
  • 1篇李艳秋
  • 1篇许德凤
  • 1篇王澎
  • 1篇施琴

传媒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中性粒细胞膜表面与胞内热休克蛋白70含量比值和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相关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膜表面与胞内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含量的比值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选择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急诊科确诊的严重脓毒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40例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入急诊科24 h内研究对象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膜表面与胞内HSP70表达水平,同时在进入急诊室24 h内进行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Ⅱ,SAPSⅡ),采用集束化治疗策略治疗,治疗28 d后判定患者的预后,比较研究组内存活患者(存活亚组)与病死患者(病死亚组)的中性粒细胞膜表面与胞内HSP70含量的比值和SAPSⅡ,并对2组中性粒细胞膜表面与胞内HSP70含量的比值和SAPSⅡ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膜表面与胞内HSP70含量的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0.76±0.53)比(0.08±0.10)],P<0.01。研究组60例患者中存活42例,病死18例,存活亚组中性粒细胞膜表面与胞内HSP70含量的比值显著低于病死亚组[(0.68±0.13)比(0.83±0.18)],P<0.05;存活亚组SAPSⅡ显著低于病死亚组[(48.30±8.15)比(68.30±18.58)],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膜表面与胞内HSP70含量的比值与SAPSⅡ呈显著正相关(r=0.295,P=0.01)。结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膜表面与胞内热休克蛋白HSP70含量的比值可反映严重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
施琴许磊郭东风彭彬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70中性粒细胞严重脓毒症
热休克蛋白70含量变化与脓毒症严重程度的关系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脓毒血症患者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s)70含量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关系,及其对病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4月至2010年11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院急诊科收治确诊脓毒症患者12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SAPSII评分法分为轻、中、重3组,每组40例。另选40例年龄、性别、体质量构成与上述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又根据患者最后转归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人院后立即外周静脉采血5mL,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实验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胞内HSPs70的水平,以及血清中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含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HSPs70,PCT、CRP的变化差异。结果①脓毒症患者中性粒细胞胞内热休克蛋白(HSPs)70的含量随SAPSⅡ评分增高而逐渐升高,轻度、中度、重度脓毒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降钙素原(PCT)含量也随SAPSII评分增高逐渐升高,轻度与重度脓毒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所有脓毒症患者中,死亡患者均出现在重度组内,与其他标志物相比,死亡患者的热休克蛋白HSPs70的含量比存活患者明显升高(P〈0.05)。③在脓毒症患者的受试工作者曲线分析中,中性粒细胞胞内热休克蛋白(HSPs)70的含量与PCT、CRP相比,曲线下面积明显增多。结论热休克蛋白HSPs70对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王澎郭东风许德凤许磊李艳秋彭彬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70脓毒症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SAPSII评分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