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熔

作品数:4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物理系物理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理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2篇共吸附
  • 2篇CO
  • 2篇CU(111...
  • 1篇电子态
  • 1篇一氧化碳
  • 1篇晶体
  • 1篇晶体结构
  • 1篇角分辨
  • 1篇分子
  • 1篇复合物
  • 1篇UPS
  • 1篇
  • 1篇
  • 1篇
  • 1篇CU
  • 1篇FE

机构

  • 3篇浙江大学

作者

  • 3篇徐熔
  • 3篇鲍世宁
  • 3篇徐亚伯
  • 2篇李海洋
  • 2篇徐纯一
  • 2篇朱立
  • 1篇范朝阳
  • 1篇鲍德松

传媒

  • 1篇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A...
  • 1篇真空科学与技...

年份

  • 1篇1995
  • 1篇1993
  • 1篇199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CO与K在Cu(111)面上的共吸附及K—O复合物的形成
1993年
用HREELS方法对CO+K/Cu(111)共吸附系统(θ_k<0.18)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温下(<200K),有两种不同的CO吸附状态,一种为受钾近程强相互作用下的吸附态;另一种为受钾远程弱相互作用的吸附态.在较高温度下(>200K)仅仅前者可以被观察到.根据ARUPS研究表明,受钾强相互作用下的CO分子有不同的电子态,而且吸附取向不再是直立在Cu(111)表面上.用O_2取代CO的实验结果肯定了CO和钾在Cu(111)表面上形成K—O复合物的可能.K—O复合物在钾覆盖度大于0.04时形成,即只有在钾处在退极化状态下才形成.
鲍世宁徐熔徐纯一李海洋朱立徐亚伯
关键词:一氧化碳
Fe在Cu(110)面上沉积的结构研究
1995年
当Fe蒸发到Cu(110)面上,可观察到两种不同的有序结构,在一个单层Fe覆盖度时,可以得到清楚的(1×1)LEED图像;当Fe的覆盖度增大到两个单层,并在200℃保持10min后,可以观察到(6×1)LEED图像。ARAES的结果表明,(6×1)LEED的结构不是由于Fe原于向体内扩散或是Cu原于向表面偏析,而是由于每6个表面Fe原子沿(100)晶向的微小收缩。ARUPS的结果表明,当CU(110)表面沉积Fe后,在费米能级附近杂化后的Cu4s信号强度增加,在Cu3d带附近没有观察到新的电子态。
徐熔鲍世宁范朝阳鲍德松徐亚伯
关键词:电子态晶体结构
CO与K在Cu(111)面上共吸附的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能谱
1992年
CO在有K沉积的Cu(111)面上吸附的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能谱(ARUPS)测量结果表明:在室温下,有分子状态的CO吸附在该表面,CO分子的4σ态信号强度明显低于5σ/1π态的强度,这表明CO分子在该状态下是强烈倾斜的,低温下(~150K),有两种不同的CO吸附状态,一种只有在较高CO暴露量下才出现,而另一种则在任何暴露量下都存在,后者是一种类似于CO在室温时的吸附状态。
鲍世宁徐熔李海洋朱立徐纯一徐亚伯
关键词:分子UPS角分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