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波
- 作品数:12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探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在创伤性骨折治疗中的有效性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分析创伤性骨折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采取计算机单双数配号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比组,各30例。对比组采取常规交锁髓内钉复位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交锁髓内钉复位基础上进行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骨折恢复程度、疼痛评分、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骨密度(0.99±0.17)g/cm^(2)、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22.66±2.12)分、Cobb角(11.20±1.36)°、骨折愈合时间(7.42±0.63)d,均优于对比组的(0.91±0.12)g/cm^(2)、(36.23±4.23)分、(16.59±2.36)°、(11.36±0.8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2.63±0.32)分低于对比组的(4.63±1.02)分,生活质量评分(90.36±2.63)分高于对比组的(82.36±2.0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比组的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创伤性骨折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果,提高患者的骨折恢复程度和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疼痛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 方波应凯宗刚
- 关键词:创伤性骨折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中药蟾毒灵在骨肉瘤中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 2024年
- 目的: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了解蟾毒灵(bufalin)在骨肉瘤中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利用相关实验进行验证。方法:通过PharmMapper数据库预测得到蟾毒灵的潜在作用靶点,借助GeneCards数据库搜索骨肉瘤相关疾病靶点,对两个数据库中的靶点进行Venny分析,随后使用String数据库绘制蛋白互作(PPI)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最后运用Cytoscape 3.7.2及Origin 2020软件构建“化合物-通路-靶点-疾病”网络图。最后利用CCK-8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进行验证。结果:通过药理学分析一共获得蟾毒灵与骨肉瘤共同靶点107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得到相关信号通路34条,涉及到肿瘤信号通路有: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等。将其进行PPI网络分析表明,MYC、CCND1、IL6、ESR1、CDKN2A、IGF1、CAT、CDKN1A、ANXA5、PTGS2为连接度最高、权重最大的靶点。CCK-8实验证实蟾毒灵具有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的作用;Western blot发现增殖相关蛋白MYC、CCND1蛋白表达下降。回复实验进一步证实,蟾毒灵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抗骨肉瘤的作用。结论: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以及相关实验发现蟾毒灵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抑制骨肉瘤的生长。
- 方波丁晓蕾
- 关键词:蟾毒灵网络药理学骨肉瘤抗肿瘤作用
- 碳化二亚胺交联同种异体肌腱修复兔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利用碳化二亚胺(EDC)交联的方法对同种异体肌腱进行预处理,改善其修复效果。方法获取兔同种异体跟腱,应用EDC交联并肝素化,应用Ⅱ型胶原酶酶解法检测交联组和未交联组肌腱的降解率并进行比较。应用四氮唑蓝法检测EDC交联(EDC交联组)对细胞增殖率(1、3、7d)的影响,其结果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及苯酚(阳性对照组)进行比较。取28只雄性SD大鼠,每组14只,随机分为EDC交联组(埋植EDC交联肌腱)和未交联组(埋植未交联肌腱),分别于术后1、4周取材(每一时间点取7只),行HE染色观察免疫反应并进行炎症反应分级比较。用交联绀和术交联组肌腱对兔前交叉韧带损伤进行修复,1、3、6个月取材做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对比不同时间段腱骨愈合情况。结果EDC交联并肝素化组降解率【(6.26±3.16)%】低于未交联组【(30.70±1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00,P=0.025)。培养1、3、7d。阴性对照组和EDC交联组的相对增殖度分别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EDC交联组肌腱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1、4周未交联组和交联组炎症反应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组织学和电镜扫描观察可见未交联组愈合比交联组慢。结论EDC交联并肝素化的肌腱,其稳定性增强,抗酶降解能力提高,免疫原性降低,且腱骨愈合加快。
- 谷守滨何金海方波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交联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外侧壁骨折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过程中重建与未重建外侧壁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 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外侧壁骨折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过程中重建与未重建外侧壁的疗效。方法 60例外侧壁骨折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奇偶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未重建外侧壁,观察组患者重建外侧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术前及术后3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63.92±44.67)ml少于对照组的(234.16±62.04)ml,卧床时间(10.68±4.63)d、骨折愈合时间(76.34±7.14)d、完全负重时间(116.37±10.45)d短于对照组的(22.67±5.21)、(89.54±11.33)、(131.16±11.2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本组术前,且观察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86.12±7.4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93±6.6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侧壁骨折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效果较好,同时治疗过程中重建外侧壁能够加速患者术后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 宗刚方波于燕王文辉应凯丁晓蕾
-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
- 不同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观察
- 2016年
- 目的分析不同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3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依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实施非手术疗法)和B组(实施内固定疗法),各150例。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A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0.67%,明显高于B组的8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74,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明显低于B组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95,P<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需要结合患者骨折实际采取内固定疗法治疗法,并且要充分掌握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的适应实际,从而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对症治疗。
- 方波应凯宗刚
-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非手术疗法内固定疗法
- 髂内动脉栓塞术治疗骨盆骨折大出血疗效观察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经髂内动脉栓塞术治疗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的近期疗效。方法 65例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骨外科常规处理,观察组在积极抗休克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髂内动脉栓塞治疗。观察髂内动脉栓塞治疗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输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手术顺利,5例患者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输血量为(1200±600)ml,少于对照组的(2400±120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3.2%,低于对照组的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住院时间分别为(36.5±8.5)d和(40.0±11.5)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死亡率较高,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血方式,能有效降低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患者死亡率。
- 方波宗刚应凯
- 关键词:骨盆骨折大出血介入
- 超深低温冷冻与碳化二亚胺交联的同种异体肌腱修复兔跟腱损伤的实验研究
- 2015年
- 目的寻找一种新的方法对同种异体肌腱进行进一步的预处理来改善其修复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超深低温冷冻法获得兔同种异体肌腱,应用碳化二亚胺对其进行交联并肝素化,检测其组织相容性;将交联组和未交联组肌腱对兔跟腱损伤进行修复,观察并对比不同时间段两组的腱骨愈合情况。结果 1、4周EDC交联组炎症反应分级(Ⅰ-Ⅱ)均较未交联组(Ⅲ-Ⅳ)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0、0.030);移植实验可见交联并肝素化的肌腱在修复跟腱损伤中的愈合能力比未交联的肌腱强,Sharpey’s纤维出现早,缩短了腱骨愈合时间。结论经超深低温冷冻和EDC交联共同处理肌腱,增强其稳定性,降低了同种异体肌腱的免疫原性,促进肌腱与骨的愈合。
- 方波慈元宗刚
- 关键词:同种异体肌腱碳化二亚胺
-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中造成隐性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中造成隐性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分析2010年1月~2015年6月行内固定术治疗的7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cross方程来计算患者隐性失血量,并采用多重线性回顾分析评估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术中隐性失血量为(586.47±114.72)m L,显性失血量为(212.09±169.46)m L;经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中造成隐性失血的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病、术前抗凝、骨折分型以及伤后延迟时间等。结论阴性失血是影响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的主要原因,临床治疗中应该充分考虑阴性失血的存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 方波
- 关键词:内固定术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预防措施
- 胫骨远端骨折手术时机选择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平衡间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3
- 2020年
- 目的探讨胫骨远端骨折手术时机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平衡以及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辽宁省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6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依据手术时机差异分为两组,早期组33例在骨折后24h内手术治疗,延期组34例在骨折后1~2周内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于末次随访时采用Johner-Wruhs评分量表评估两组患者胫骨骨折恢复情况;对比两组血清中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标志物水平变化、骨折愈合时间情况。结果延期组患者术后1周时、1个月时血清骨钙素、骨碱性磷酸酶、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均显著高于早期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与1周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延期组患者影像学完全愈合时间、完全负重下地时间均明显短于早期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延期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可避免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平衡的破坏,促进术后骨折的愈合,提升胫骨生理功能的恢复。
- 方波应凯宗刚万叶
- 关键词:胫骨远端骨折手术时机成骨细胞破骨细胞
- 锁定钢板在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体会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在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采用手术治疗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70例,其中应用锁定钢板治疗35例(锁定钢板组),普通钢板治疗35例(普通钢板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疗效。结果 锁定钢板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小于普通钢板组[(61.3 ± 5.6)min比(78.3 ± 4.2)min、(190.5 ± 11.5)ml比(268.5 ± 21.2)ml和(12.6 ± 1.8)周比(16.5 ± 1.5)周],优良率明显高于普通钢板组[94.29%(33/35)比74.98%(2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确切,固定较牢固,利于患者术后及早恢复。
- 王煜方波
- 关键词:肱骨骨折老年人锁定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