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爱凤

作品数:20 被引量:70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市惠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症状
  • 5篇躁狂
  • 5篇躁狂发作
  • 4篇双相
  • 4篇双相障碍
  • 4篇脑炎
  • 4篇精神病
  • 4篇精神症
  • 4篇精神症状
  • 3篇人格特征
  • 3篇主要症状
  • 3篇临床分析及护...
  • 3篇精神病性
  • 3篇精神病性症状
  • 3篇精神分裂症
  • 3篇护理
  • 3篇分裂症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抑郁

机构

  • 17篇广州市脑科医...
  • 3篇广州市惠爱医...
  • 2篇中山大学

作者

  • 20篇李爱凤
  • 14篇阳琼
  • 3篇苗国栋
  • 3篇蔡颖莲
  • 3篇邓利章
  • 3篇徐贵云
  • 2篇静进
  • 2篇温全球
  • 2篇薛士健
  • 2篇何柱国
  • 2篇童梓顺
  • 2篇吴福喜
  • 2篇劳永志
  • 2篇黄俊东
  • 1篇郭扬波
  • 1篇李启荣
  • 1篇叶莉英
  • 1篇唐牟尼
  • 1篇蒋泽宇
  • 1篇党亚梅

传媒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2篇新中医
  • 2篇中国民康医学
  • 2篇精神医学杂志
  • 1篇临床精神医学...
  • 1篇广州医药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山东精神医学
  • 1篇上海精神医学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临床心身疾病...
  • 1篇中华临床医学...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2006年全...

年份

  • 4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奥氮平快速镇静疗法与氟哌啶醇肌注治疗急性躁狂发作的对照研究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比较奥氮平快速镇静疗法和氟哌啶醇肌注对急性躁狂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2例伴有激越行为的急性躁狂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奥氮平组26例、氟哌啶醇组26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2h、72h、1周及2周末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的兴奋因子分评定疗效,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12h、72h、1周及2周末的PANSS兴奋因子分均较前明显下降,两组对兴奋激越症状均能快速起效,两组疗效相当,各时点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氟哌啶醇组在各时点TESS总分显著高于奥氮平组。结论奥氮平快速镇静疗法和氟哌啶醇肌注治疗对急性躁狂发作患者的兴奋激越症状均有很好疗效,两组疗效大致相当,但前者在安全性方面更有优势。
李爱凤郑庆梅邓良华阳琼
关键词:急性躁狂发作奥氮平
37例以精神症状为主耍症状的脑炎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近年来大量资料表明,以精神症状为突出症状的脑炎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因其早期表现与功能性精神病极为相似,容易误诊,因此正确鉴别脑炎的精神障碍极为重要。我院神经内科1999年12月以来,共收治脑炎37例,本文将其资料作回顾...
邓利章李爱凤阳琼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有精神病性症状躁狂发作的临床特征研究
2007年
目的探讨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的临床特征。方法使用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及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的精神症状调查问卷,共收集135例"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患者,并根据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是否与心境相协调进一步分成两组(非典型组59例和典型组76例),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的异同。结果在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中,伴有与心境不协调的精神病性症状的非典型躁狂发作占43.7%、伴有与心境协调的精神病性症状的典型躁狂发作占56.3%,非典型躁狂发作在起病形式、病程特点、病前社会功能、病前性格、首发症状及近期疗效与典型躁狂发作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典型组在起病形式上以急性起病者居多,病程多表现为间歇性病程,病前社会功能良好,性格以外向者居多,多以情感症状为首发症状及近期疗效相对较好。结论伴有与心境协调的精神病性症状的典型躁狂发作和伴有与心境不协调的精神病性症状的非典型躁狂发作在临床上均极为常见,非典型躁狂发作为躁狂发作的一个特殊的亚型,我们应对其加强认识。
阳琼苗国栋徐贵云薛士健温全球李爱凤吴福喜何柱国
关键词:躁狂发作精神病性症状
双相障碍间歇期患者MMPI的研究
2008年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间歇期患者的人格特征。方法收集既往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中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且符合美国精神科协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双相Ⅰ型或双相Ⅱ型的诊断标准,目前处于间歇期(即: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分数≤8分、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分数≤5分)的双相障碍患者80例。正常对照组80例。两组进行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测评,并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测试结果。结果在MMPI临床量表升高(T≥60)双相障碍患者中,最多见的是Ma、Sc、Hy,其次是Pt、Pd、Hs。双相障碍临床量表两点编码型多为98/89、93/39。双相障碍MMPI剖析图呈现以Mf为中线的右高左低的曲线。双相障碍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MPI临床量表Pd、Pa、Pt、Sc、Ma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量表Si得分则低于对照组。结论双相障碍患者间歇期具有特殊的性格特征。
阳琼李爱凤静进
关键词:双相障碍人格特征
双相障碍患者人格特征的研究现状被引量:8
2007年
双相障碍与患者病前的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是精神医学的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本文就几种常用的人格调查量表及其测定的有关双相障碍患者人格特征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李爱凤静进
关键词:双相障碍人格
碳酸锂合并奋乃静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躁狂发作的疗效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比较单一大剂量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奋乃静与稳定剂碳酸锂合并小剂量奋乃静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9例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接受为期6周的单一大剂量奋乃静(标准剂量为40mg/日)治疗和碳酸锂(标准血锂浓度为0.9~1.2mmol/L)合并小剂量奋乃静(标准剂量为16mg/日)治疗.以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和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定患者的疗效,以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患者的副反应.结果在治疗第6周末,单用奋乃静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37.5%(12/32),有效率96.9%(31/32);碳酸锂合并小剂量奋乃静组的临床治愈率63.9%(23/36),有效率100%(36/36),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X2=8.072, P=0.045)和副反应(X2=15.576, P=0.000)方面的差异达到统计学显著程度.碳酸锂合并小剂量奋乃静治疗组的副作用发生率(30.6%, 11/36)显著低于单一大剂量奋乃静治疗组(81.3%, 26/32),两组之间的差异达到统计学显著程度(X2=16.82, P=0.000).结论碳酸锂合并小剂量奋乃静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临床疗效优于单一大剂量奋乃静治疗且副反应相对少见.
苗国栋阳琼徐贵云温全球李爱凤吴福喜何柱国
关键词:碳酸锂奋乃静药物治疗精神病性症状躁狂发作用药剂量
国产奎硫平联合碳酸锂治疗急性躁狂发作对照研究被引量:14
2006年
目的探讨奎硫平联合碳酸锂治疗急性躁狂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9例急性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4例,对照组35例,两组均在应用碳酸锂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联合奎硫平和氯氮平治疗,疗程6w;采用躁狂量表及副作用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6w末,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94.2%,两组总体疗效相当;研究组起效时间稍迟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奎硫平联合碳酸锂治疗急性躁狂发作疗效肯定、安全性高、依从性好,是治疗急性躁狂发作较好的选择方案。
李爱凤阳琼邓良华严文群
关键词:躁狂发作奎硫平氯氮平碳酸锂
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轻中度抑郁症30例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舒肝解郁胶囊对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轻、中度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舒肝解郁胶囊,对照组给予氟西汀,均治疗6周。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使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2组治疗第4、6周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第2周末2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周后,2组躯体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及社会功能维度方面GQOLI-74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第6周末躯体功能维度方面GQOLI-74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舒肝解郁胶囊能有效改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与氟西汀疗效相当;同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爱凤童梓顺黄俊东
关键词:抑郁症舒肝解郁胶囊氟西汀生活质量
青少年期起病的双相障碍与强迫症共病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青少年期起病的双相障碍与强迫症共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双相障碍和强迫症共病患者(共病组)36例及强迫症患者(OCD组)31例,完成自编调查问卷、强迫症量表(Y-BOCS)测评。结果:OCD组的男性比例高于共病组;共病组的强迫症病程、平均治疗时间长于OCD组。结论:双相障碍与强迫症共病是常见的临床现象,共病对患者的病程及疗效均有影响。
阳琼苗国栋李启荣徐贵云李爱凤
关键词:双相障碍强迫症共病
PCM1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在中国汉族人群中中心粒周围物质1基因(PCM1)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方法,对100例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PCM1基因1个多态位点rs445422分型。结果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PCM1位点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户均〉0.05)。结论PCM1基因rs445422多态与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发病无显著相关。
李爱凤韦红梅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单核苷酸多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