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清
- 作品数:9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心肌缺血后控制性再灌注有关问题被引量:2
- 1993年
-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对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研究近况.本综述认为采用控制性再灌注的重要措施为:控制性再灌注条件包括温度、再灌注压、降低心脏负担和合适的氧浓度等;以及调整再灌注液成份,包括应用含血晶体液、高渗、高钾、低钙、适当pH值和含代谢底物的再灌注液,以防治再灌注损伤,有利于心肌细胞功能恢复和术后心功能的稳定.
- 徐礼鲜李玉清赵德化
-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外科手术
- 肾上腺素防治布比卡因心脏毒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1997年
- 用体外循环血液灌注装置,复制布比卡因离体兔心中毒模型,研究肾上腺素(E)对布比卡因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结果:中毒组(A组)布比卡因(2.5μmol/L)能引起心率减慢、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冠脉阻力增加、血流量减少和血浆CPK及CK-MB漏出增多;预防组(B组)同时应用布比卡因和E,E能明显抑制布比卡因的心肌毒性,除心率减慢外,给药后各项指标与给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C组)E能缩短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降低冠脉阻力,改善冠脉血液循环,使心肌CPK和CK-MB漏出减少。结论:E对布比卡因心肌毒性作用具有一定的防治效应。
- 徐礼鲜李玉清孙辉张惠赵德化
- 关键词:肾上腺素布比卡因心脏毒性
- 平衡盐在颌面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 1989年
- 近十年来,含钠液已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创伤和抗休克治疗。我院从1984年以来术中采用大量输注平衡盐进行液体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 李玉清
- 关键词:颌面外科手术
- 布吡卡因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 1994年
- 布吡卡因0.5、1.0、1.5mg/kg静注能明显对抗乌头碱和氯化钡诱发大鼠的心律失常,预防氯仿诱发小鼠的室颤,增加哇巴因引起豚鼠心律失常及死亡耐受量,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布吡卡因1.0mg/kg抗心律失常作用与利多卡因4.0mg/kg效应相似。实验结果提示布吡卡因能影响细胞膜上多种离子通道,具有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
- 徐礼鲜张洪凯李玉清赵德化
- 关键词:布吡卡因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
- 三甲氧苄嗪抗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作用及机理初探被引量:1
- 1994年
- 用离体兔心灌注和SD大鼠在体心脏冠状动脉结扎,制造心肌缺血后再灌注两种模型。研究了三甲氧苄嗪(TMZ)对再灌心律失常(RA)的影响,同时探讨与氧自由基的关系。结果提示,TMZ4mg/kg和灌流浓度30 mol/L能使 RA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并能提高红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减少血浆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含量。说明TMZ有较好的抗RA药理效应,其机理可能与抑制氧自由基反应有关。
- 徐礼鲜李玉清
- 关键词:三甲氧苄嗪再灌注心律失常
- 六甲氧苄嗪抗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及其机理被引量:3
- 1992年
- 作者用离体兔心灌注和SD大鼠在体心脏冠状动脉结扎,制造心肌缺血后再灌注两种模型.研究了六甲氧苄嗪(HMZ)对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A)的影响,同时探讨与氧自由基的关系.结果提示,HMZ4 mg/kg和灌流浓度16μmol/L能使RA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并能提高红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血浆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由对照组浓度为2.6±0.4 nmol/L减少到1.8±0.2 nmol/L;还观察到具有剂量依赖性的负性频率作用.说明HMZ有较好的抗RA药理效应,其机理可能与降低心率和抑制自由基反应有关.
- 徐礼鲜李玉清陈新海赵德化
- 关键词:六甲氧苄嗪心律失常超氧物歧化酶
- 颌面外科小儿非气管内插管麻醉期间呼吸意外回顾分析
- 1998年
- 目的:分析小儿非气管插管麻醉中112例呼吸意外的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小儿各年龄段及呼吸意外发生的时机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诱导期呼吸意外发生率与手术期及苏醒期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3个月~2岁年龄段与3岁~4岁及5岁~6岁年龄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呼吸意外大多发生在麻醉早期阶段,年龄愈小愈易发生呼吸意外,早期发现呼吸意外的有效监测是SpO2。
- 张国良马加海徐礼鲜李玉清
- 关键词:颌面外科手术气管内插管麻醉儿童
- 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1993年
- 随着心脏复苏及介入性心脏病治疗的广泛开展,心肌缺血后再灌注诱发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增高,抢救不力常导致死亡,再灌性心律失常(RA)的发生机制属多元性,本文从自由基、电生理异常、心脏α受体及组胺四个方面加以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措施.
- 徐礼鲜李玉清
- 关键词:心律失常再灌注损伤病理
- 六甲氧苄嗪对豚鼠乳头状肌动作电位的影响被引量:1
- 1993年
- 作者用玻璃微电极技术,观察到六甲氧苄嗪(HMZ)能缩短豚鼠乳头状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提高有效不应期与动作电位时程 (ERP/APD)的比值,对动作电位幅度(APA)、膜电位(RP)和零相除极最大上升速率(V_(max))无明显影响;并能降低高K^+慢反应动作电位APA和V_(max),同时缩短APD;抑制Ba^(2+)诱发的乳头状肌自发电活动,并降低APA和最大舒张电位(MDP).结果提示HMZ对心肌细胞Ca^(2+)的跨膜转运有抑制作用.
- 徐礼鲜李玉清贾铀生赵德化
- 关键词:六甲氧苄嗪乳头状肌动作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