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朝斌

作品数:6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青光
  • 3篇青光眼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注射
  • 2篇小梁
  • 2篇小梁切除
  • 2篇小梁切除术
  • 2篇结膜
  • 1篇单抗
  • 1篇新生血管
  • 1篇新生血管性
  • 1篇新生血管性青...
  • 1篇血管
  • 1篇眼压
  • 1篇氧氟沙星
  • 1篇仰卧
  • 1篇仰卧位
  • 1篇药物
  • 1篇原发性

机构

  • 6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华侨大学

作者

  • 6篇林朝斌
  • 4篇吴晓民
  • 2篇王秀春
  • 2篇朱梅红
  • 2篇庄国斌
  • 2篇陈伟芳
  • 1篇徐国兴
  • 1篇林金泉
  • 1篇蔡卫国

传媒

  • 3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海峡药学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3
  • 2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不同体位眼压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超乳)手术对不同体位(包括坐位、仰卧位、侧卧位)眼压的影响。方法选取未合并青光眼且计划一眼行白内障超乳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30例。于手术前及手术后1个月采用Tono-Pen AVIA眼压计分别测量坐位、仰卧和侧卧(手术眼位于下方)位置的眼压。不同体位保持15 min后按坐位、仰卧位、侧卧位顺序测量眼压,每次间隔15 min,测量3次取平均值。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体位的眼压变化。结果白内障超乳术后不同体位眼压均低于术前眼压,手术眼术后坐位、仰卧位、侧卧位的平均眼压均低于术前[(13.1±2.1)mmHg vs(14.6±1.5)mmHg,P=0.028;(14.9±1.8)mmHg vs(16.6±2.1)mmHg,P=0.002;(16.5±2.1)mmHg vs(19.5±3.1)mmHg,P=0.001]。坐位、仰卧位和侧卧位的手术眼平均眼压分别降低(0.7±2.1),(1.8±2.2)和(3.2±3.1)mmHg(坐位vs仰卧,P=0.043;坐位vs侧卧位,P=0.001;仰卧位vs侧卧位,P=0.027)。非手术眼术后眼压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白内障超乳手术降低坐位、仰卧位和侧卧位的眼压,且卧位眼压较坐位眼压降低更明显。
林朝斌吴福进郑通美王秀春谢雅婷王情吴晓民
关键词:白内障眼压侧卧位坐位仰卧位超声乳化
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与传统斜视矫正术治疗斜视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比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对比观察应用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与传统斜视矫正术治疗斜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选取的方式将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斜视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同时选取同期的40例斜视患者为研究组,分别给予其传统斜视矫正术治疗与显微镜下矫正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与治疗安全性。结果:术后对比观察,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 50%,高于对照组的70. 00%(P <0. 05);研究组每条肌肉手术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术中每条肌肉及对应结膜切口的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低于对照组的30%(P <0. 05)。结论:对于斜视患者,在显微镜下开展斜视矫正术相对于传统斜视矫正术治疗效果更显著,同时效率更高,出血量更少,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手术方法,临床应用优势较大。
朱梅红林朝斌
关键词:斜视显微镜矫正术临床疗效安全性
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采用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评价其对虹膜新生血管(NVI)消退和眼压控制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2例(22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行玻璃体腔内注射贝伐单抗(IVB)2.5mg/0.1ml。对伴有虹膜前粘连的NVG患者,除了进行IVB,同时还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上述操作后的患眼,都尽可能早地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术(PRP)。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随访内容包括:NVI消退程度、眼压控制情况、视力提高程度和滤过性手术成功与否。结果进行IVB后的第2个月,所有患眼的NVI消退;第4个月,6例(27.3%)再次出现NVI,而第8个月时16例(72.7%)NVI复发。平均IOP从(42.93±5.61)mmHg分别下降到(19.93±3.83)mmHg(第6个月)和(16.72±1.91)mmHg(第12个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成功率达70%。19例(86.4%)患眼视力提高,分别从术前的(O.10±0.08)提高到术后的(0.15±0.12)。结论IVB治疗NVG患者,对NVI消退和眼压控制起到一定作用,同时提高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成功率;但这一作用具有时间局限性,需要反复进行IVB以维持疗效。
林朝斌吴晓民朱梅红林金泉庄国斌
关键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虹膜新生血管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后24h眼压波动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比较降眼压药物治疗或小梁切除术治疗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跟患者的24h眼压波动差异。方法取自2006年4月至2008年9月住院或门诊确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47例(70只眼),随机分成手术组24例(34只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药物组23例(36只眼)。设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行24h眼压测量,使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对各组的平均眼压、眼压峰值、眼压波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药物组眼压控制成功率76.5%(26/34)与手术组眼压控制成功率90.6%(29/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78,P=0.123);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平均眼压、眼压峰值、眼压波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59,P=0.512;t=-0.274,P=0.785;t=1.373,P=0.174);治疗后药物组与手术组患者的平均眼压、眼压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1,P=0.038;t=2.397,P=0.019)。两组的眼压波动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792,P=0.007);在眼压控制成功的药物组和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两两比较,两组的平均眼压、眼压波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眼压峰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手术组眼压波动、眼压峰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O.01)。结论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能获得较低的24h眼压波动。在控制平均眼压、眼压峰值及眼压波动方面要优于药物治疗。且波动幅度与眼压峰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
林朝斌徐国兴陈伟芳吴晓民王秀春朱梅红
关键词:开角型青光眼药物小梁切除术
诺氟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观察诺氟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82例细菌性结膜炎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予以诺氟沙星滴注患眼,每次2滴,1日3~5次。试验组采用左氧氟沙星滴注患眼,每次2滴,1日3~5次,两组均持续治疗7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情况,眼表状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92.68%(38/41)和75.61%(31/41),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0.24%(37/41)和73.18%(30/41),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泪膜破裂时间(BUT)分别为(8.51±0.88)和(7.70±1.46)s,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分别为(9.18±0.74)和(7.58±0.96)s,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以眼部烧灼、眼部瘙痒为主,对照组和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76%(4/41)和12.19%(5/41),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效果优于诺氟沙星,促进细菌清除,改善眼表状态。
赖淑华林朝斌陈鲁芳洪丽绵
关键词:细菌性结膜炎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
针刺分离结膜下注射干扰素治疗青光眼术后早期包裹囊状泡
2009年
目的 观察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早期包裹囊状泡进行针刺分离和泡内注射干扰素α-2b的疗效.方法 对21例(21只眼)早期(术后8~30d)的包裹囊状泡应用干扰素α-2b行滤过泡针刺分离和泡内注射1~5次不等,随访6个月,观察其治疗前、后眼压及滤过泡形态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眼压平均为(25.82±4.65)mmHg,治疗后为(15.20±5.43)mmHg,治疗前、后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6;P<0.01).随访1、3、6个月后平均眼压分别为(14.66±4.36)、(13.97±2.69)、(14.98±4.61)mmHg,功能滤过泡形成率80.95%(17/21),条件成功率90.48%(19/21).随访6个月后平均眼压与治疗前的平均眼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9;P<0.01).结论 应用干扰素a-2b对早期包裹囊状泡行针刺分离和泡内注射治疗可挽救一些频临失败的滤过泡,提高率过性手术的成功率,有较好地疗效,并发症少.
林朝斌陈伟芳吴晓民庄国斌蔡卫国
关键词:针刺分离干扰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