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其洲

作品数:33 被引量:96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海口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成像
  • 13篇磁共振
  • 8篇弥散
  • 7篇加权成像
  • 6篇弥散加权
  • 6篇弥散加权成像
  • 6篇静脉
  • 6篇磁共振成像
  • 5篇弥散系数
  • 5篇B值
  • 5篇MRI
  • 5篇表观
  • 5篇表观弥散系数
  • 4篇血管
  • 3篇动态增强扫描
  • 3篇血栓
  • 3篇韧带
  • 3篇前列腺
  • 3篇前列腺癌
  • 3篇腺癌

机构

  • 18篇中南大学
  • 13篇海口市人民医...
  • 4篇海南医学院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31篇梁其洲
  • 19篇陈晶
  • 14篇李香营
  • 8篇陈建强
  • 7篇杨光
  • 5篇王长龙
  • 5篇秦志光
  • 5篇袁园
  • 4篇战跃福
  • 4篇王廷昱
  • 4篇张武
  • 3篇廖海燕
  • 3篇程月琼
  • 3篇韩向君
  • 3篇王雄
  • 3篇黄丹妮
  • 2篇陈奋
  • 2篇常莎
  • 2篇苏文蕊
  • 2篇高峰

传媒

  • 7篇海南医学
  • 2篇中国实验诊断...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2篇分子影像学杂...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医疗卫生装备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7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层螺旋CT对肝癌血管三维成像的临床应用
目的:原发性肝癌是腹部肿瘤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了解肿瘤血管起源、走向,对原发性肝癌诊断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277例肝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进行归纳总结,评价其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在显示肝癌血管中的...
梁其洲
关键词:肝癌患者肿瘤血管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三维成像
文献传递
表观扩散系数值评估直肠癌分化程度及瘤体微观结构的价值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术前评估直肠癌分化程度及瘤体微观结构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2021年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82例,所有患者在接受3.0 T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后均测量瘤体ADC值,分析不同分化程度直肠癌ADC值的差异,通过ROC曲线确定ADC值区分直肠癌分化程度的效能,并研究ADC值与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淋巴管密度的相关性。结果高、中分化直肠癌ADC值[(1.16±0.05)×10^(-3)mm^(2)/s、(1.04±0.08)×10^(-3)mm^(2)/s]高于低分化直肠癌[(0.93±0.07)×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ADC值区分低分化与高、中分化直肠癌的最佳临界值为1.05×10^(-3)mm^(2)/s,曲线下面积为0.902(95%CI:0.831~0.972);直肠癌瘤体ADC值与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百分比及微淋巴管密度均呈负相关关系(r=-0.56、-0.61、-0.59,P<0.05)。结论直肠癌瘤体ADC值有助于术前评估肿瘤分化程度和微观结构特点,间接反映肿瘤血管新生和微淋巴管密度。
李香营刘丽杰梁其洲赵国栋王世旺袁园符水喜何冬雷李强
关键词:直肠癌表观弥散系数病理分级
双能源技术在颅颈交界区韧带损伤中的应用可行性分析
目的:探讨双能源技术在颅颈交界区韧带损伤诊断中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有颅颈交界区外伤史,并经临床检查,疑似颅颈交界区韧带损伤的患者67例。采用CT双能源技术对所有患者术前...
张武陈晶王雄杨光梁其洲蒋锡丽
关键词:颅颈交界区韧带容积成像
CT双能量技术在颅颈交界区韧带损伤诊断中的应用可行性分析
2016年
颅颈交界区是头颅向颈椎过渡的关键部位,该区域结构复杂,功能特殊。颅颈交界区韧带在维持颅颈部的稳定和正常旋转、屈伸运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颅颈交界区韧带损伤,轻则引起寰枕枢关节脱位,重则损伤延髓、颈髓引起瘫痪甚至危及生命。颅颈交界区韧带众多,位置深,相互重叠,其损伤诊断困难,成为临床和影像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对CT双能量技术在韧带损伤诊断中的应用可行性进行分析、综述,为颅颈交界区韧带损伤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
张武陈晶陈建强战跃福王雄杨光梁其洲
关键词:颅颈交界区韧带容积成像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
不同b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鉴别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中的价值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不同b值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前列腺癌(PCa)和前列腺增生(BPH)的价值及合适的b值。方法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的PCa患者40例,BPH患者31例,分别接受不同b值DWI扫描获得感兴趣区的表现扩散系数(ADC)值,b值分别为300,800和1 000 s/mm^2,对比分析不同b值条件下PCa与BPH的ADC值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诊断PC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不同b值条件下,PCa患者ADC值分别为(1.06±0.06)×10^(-3)mm^2/s,(0.83±0.04)×10^(-3)mm^2/s,(0.73±0.03)×10^(-3)mm^2/s,BPH患者ADC值分别为(1.38±0.06)×10^(-3)mm^2/s,(1.24±0.06)×10^(-3)mm^2/s,(1.18±0.04)×10^(-3)mm^2/s,同一b值条件下,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 b 300,DWI b 800,DWI b 1 000诊断PC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8%、76.3%,74.3%、75.0%,88.2%、84.0%。结论 ADC值对鉴别诊断PCa和BPH可提供定性和定量信息,当b=1 000 s/mm^2时,DWI对诊断PCa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梁其洲李香营陈建强战跃福陈晶陈春恋
关键词: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弥散加权成像B值
3.0T磁共振动眼神经扫描经验体会
目的:磁共振动眼神经扫描中经验体会方法:对2012年度17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患者,5例健康志愿者.使用GE 3.0T MR成像仪,行脑池段脑干薄层扫描,均使用T2 3D FIESTA(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
梁其洲
MR动态增强扫描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癌的疗效
2008年
目的探讨经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后肝癌MR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及其疗效。方法对19例23个肝癌病灶HIFU治疗前后进行MR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分析影像表现的特点,同时根据血清AFP变化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结果14例18个肝癌病灶MR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内未见强化,全部病例AFP下降,其中12例AFP下降≥50%,5例5个肝癌病灶动脉期病灶内及病灶边缘区结节强化呈高信号,门脉期及平衡期结节病灶呈低信号,呈快进快出相。19个病灶边缘于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均强化呈高信号,形成假包膜,有5个病灶周围正常肝组织斑片样强化呈略高信号。结论评价HIFU治疗肝癌疗效的方法中,MR动态增强扫描具有重要价值。
秦志光韩向君梁其洲王长龙朱才义梁帮跃
关键词:磁共振扫描肝癌高强度聚焦超声
不同b值弥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不同b值弥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经病理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40例进行研究,分别进行b值=300 s/mm2,800 s/mm2,1 000 s/mm2DWI扫描,测量不同b值条件下前列腺癌区信号强度(S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例前列腺癌患者在b=300 s/mm2时,25例患者DWI呈等低信号,7例稍高信号,8例高信号;b值=800 s/mm2时,11例呈稍高信号,29例高信号;b=1 000 s/mm2时均呈高信号。随着b值增加,前列腺癌区信号强度及ADC值逐渐降低,不同b值条件下,信号强度及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b值增加,DWI对前列腺癌越敏感,信号对比越明显,但图像信噪比降低,在b值=1 000 s/mm2时,有助于前列腺癌的诊断。
梁其洲李香营杨光陈晶
关键词:前列腺癌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B值表观弥散系数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MR诊断
2006年
目的分析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的M RI表现,重点为早期M RI改变,旨在捉高早期ANFH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对19例25个股骨头进行M R检查并对其影像改变予以分析。结果M RI检查发现25个股骨头病变,其中0期4个,表现为股骨头前上缘小斑片长T1长T2信号,并可见股骨头及颈部骨髓水肿之长T1长T2信号,Ⅰ期7个,表现为带状长T1长T2信号或双线征,Ⅱ期6个,表现为股骨头斑点状、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或低、等、高混杂信号,Ⅲ~Ⅴ期8个,表现为不规则片状长T1长T2信号,骨质碎裂,关节面塌陷及关节间隙狭窄。结论M RI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有明显优势,特别是早期病变有高度敏感性,诊断价值高,可为临床提供有利治疗时机。
秦志光梁其洲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磁共振成像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乳腺钼靶X线及MRI表现分析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乳腺钼靶X线及MRI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IDPC)中的诊断价值表现并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19年6月接受钼靶X线和MRI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IDPC患者,分析其影像表现,并比较两种方法对IDPC诊断准确率。结果:乳腺钼靶X线摄影:24例病灶呈肿块状,3例病灶呈不对称致密影伴钙化,1例病灶呈乳晕区大导管扩张,其中6例肿块的边缘可以看到短的毛刺。MRI扫描:28例病灶实性部分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19例病灶呈囊实性肿块,囊壁见小结节,25例出现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MRI的诊断准确率为89.3%(25/28),钼靶X线检查准确率75.0%(21/28),两种方法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两种检查方法联合使用,诊断准确率为96.4%,联合两种方法较单纯依靠钼靶X线诊断价值高(P=0.03)。结论:IDPC以小叶状或圆形肿块为特征,大囊肿合并小结节的管壁可能是这种癌症的一种特殊的MRI表现,联合乳腺钼靶X线及MRI可进一步提高IDPC的诊断水平。
袁园李香营陈建强李海珍梁其洲符水喜
关键词:导管内乳头状癌核磁共振成像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