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梅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噬菌体
  • 3篇菌体
  • 2篇结核
  • 1篇代谢
  • 1篇药动学
  • 1篇投药
  • 1篇投药途径
  • 1篇细胞
  • 1篇细菌
  • 1篇细菌噬菌体
  • 1篇相互作用
  • 1篇小鼠
  • 1篇小鼠体内
  • 1篇免疫
  • 1篇免疫原性
  • 1篇结核分枝杆菌
  • 1篇巨噬细胞
  • 1篇分枝杆菌
  • 1篇分枝杆菌噬菌...
  • 1篇杆菌

机构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梁梅
  • 3篇郭述良
  • 3篇刘平
  • 3篇张红梅
  • 2篇邬亭亭
  • 1篇乌亭亭

传媒

  • 1篇世界科技研究...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噬菌体D29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对噬菌体D29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噬菌体D29滴鼻暴露组(剂量9×10^8PFU)、噬菌体D29皮下注射组(剂量9×10^8PFU),phagebuffer滴鼻组、phagebuffer皮下注射组、生理盐水滴鼻组、生理盐水皮下注射组、空白对照组,每组动物第一周第一天、第三天暴露一次,以后每周第一天暴露一次,共暴露6周。观察暴露期间噬菌体中和抗体的动态变化、暴露6周后血清中IL-2、IL-4、IL-12、IFN-1、TNF-α和NO的含量及CD4/CD8比例变化,小鼠碳粒廓清率变化、在饲养过程中各组动物的进食量以及活动、体重、生存情况,以及暴露结束后解剖取得脏器作病理学比较。结果D29滴鼻暴露组在第7天即产生低效价的中和抗体,第14天抗体效价下降,第28天之后不能检测到中和抗体,D29皮下注射组中和抗体从第7天开始产生,第21天上升,之后趋于稳定,其余组均无中和抗体产生。各组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CIM/CD8比例、碳粒廓清率以及饲养过程中各组动物的进食量以及活动、体重、生存情况均无明显差异。病理学上各实验组脏器除脾脏外均有轻微充血、水肿表现。结论D29具有抗原特性,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但不会对机体的安全产生威胁。
张红梅梁梅刘平邬亭亭郭述良
关键词:噬菌体免疫原性安全性
分枝杆菌噬菌体D29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
2012年
目的:探讨分枝杆菌噬菌体D29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在被吞噬了结核菌的巨噬细胞吞噬后分布于结核菌内外的滴度变化,为探讨D29用于治疗结核病的机制及临床治疗剂量的确定提供参考。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在加入D29不同时间后裂解,测定D29滴度,同时在加入D29 12 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ELISA法检测一氧化氮(NO)和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将D29加入到已吞噬结核菌的巨噬细胞中,于不同时间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D29在结核菌内外分布的滴度。结果:1×108噬菌斑形成单位(PFU)D29加入巨噬细胞后,20 min时有2.5×104PFU被巨噬细胞吞噬,180 min后D29大量失活,190 min时巨噬细胞内已无存活的D29;细胞上清液中NO和IL-12水平与巨噬细胞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少于LPS阳性对照组(P<0.05);D29与吞噬了结核菌的巨噬细胞作用30 min时,即有D29进入结核菌内,作用40和50 min时,D29在结核菌内外滴度均有一过性升高,此后结核菌内外滴度均下降;作用190和210 min时D29量大幅度减少,48 h后几乎不能检测到D29。结论:D29被巨噬细胞吞噬后会失活,并且不影响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D29能够进入被巨噬细胞吞噬的结核菌中,开始时随着时间延长结核菌中的D29数量增多;随后D29数量大量减少,最后消失。
张红梅梁梅刘平乌亭亭郭述良
关键词:分枝杆菌噬菌体巨噬细胞结核分枝杆菌
噬菌体D29不同途径给入在小鼠体内的代谢分布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观察噬菌体D29通过不同途径给入后在小鼠体内的代谢情况,为噬菌体D29用于肺结核治疗寻找合适的给药途径。方法 9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滴鼻组(n=48)、皮下注射组(n=24)、肌内注射组(n=24),按各组给药途径每只给予7.5×108 PFU噬菌体D29,分别于1、2、3、4 h(滴鼻组加测5、6、8、12 h)取6只小鼠眼球采血后断颈处死,测量噬菌体D29在血液、肺、肝、脾中的滴度。结果不同途径给入噬菌体D29后各个时间点测得的肺部滴度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滴鼻、皮下和肌内注射1 h时肺部D29的量分别为(5.7±3.2)×106 PFU、(1.9±1.4)×104 PFU和(1.7±1.1)×104 PFU,在肺部完全失活时间分别是12、3和4 h;皮下和肌内注射组1 h时测得在肝脏的滴度显著高于脾脏(均P<0.05),而滴鼻后在肝脏、脾脏各个时间点均未测出噬菌体D29。结论 3种给药途径比较,滴鼻到达肺部的噬菌体D29最多,维持时间更长,是治疗肺部结核合适的给药途径,但不是治疗肺外结核的理想给药途径。
梁梅郭述良张红梅刘平邬亭亭
关键词:细菌噬菌体代谢药动学投药途径结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