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霞

作品数:20 被引量:152H指数:7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成像
  • 5篇X线
  • 5篇X线计算
  • 5篇X线计算机
  • 4篇体层摄影
  • 4篇护理
  • 4篇16层螺旋
  • 4篇16层螺旋C...
  • 4篇CT增强
  • 4篇磁共振
  • 3篇动脉
  • 3篇造影
  • 3篇体层摄影术
  • 3篇护理配合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3篇灌注
  • 3篇CT
  • 3篇CT灌注
  • 3篇磁共振成像

机构

  • 17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19篇沈霞
  • 13篇赵建农
  • 12篇罗银灯
  • 6篇郭大静
  • 5篇吴伟
  • 5篇李杰
  • 4篇谢微波
  • 4篇余聪
  • 3篇邝晓
  • 3篇陈维娟
  • 3篇倪卫国
  • 3篇敬永勇
  • 3篇马春
  • 2篇曹新山
  • 2篇曾燕
  • 1篇杨伟
  • 1篇钟维佳
  • 1篇淦伟
  • 1篇陈林丽
  • 1篇谢维波

传媒

  • 7篇重庆医科大学...
  • 4篇重庆医学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护理学杂志(...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2
  • 1篇2001
  • 2篇1998
  • 1篇1994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最佳扫描条件选择(心脏体模模拟实验)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采用新型心脏动态体模,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在不同心率下的扫描速度和重组算法选择。材料与方法采用GE公司研制的新型心脏动态体模,心率设置为40-95次/min(间隔5次/min)共12组。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以心脏冠状动脉扫描模式对不同心率下的心脏体模进行扫描,X线球管转速(即扫描速度)设置为0.5s/r和0.6s/r。所有的扫描数据在R-R间期90%时相分别以单扇区(Snapshot segment)、双扇区(Burst-2)和四扇区重组(Burst-4)3种心脏重组算法进行重组。所有重组数据传至AW4.1工作站行后处理成像。后处理方法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分别对不同重组图像进行评分。统计学处理采用析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总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11.15,P〈0.0001)。不同心率(F=11.99,P〈0.0001)、不同转速(F=5.76,P=0.00196)、不同重组算法(F=9.21,P=0.0003)对图像质量有显著的影响,三者的交互作用均无显著差别(P〉0.05);(2)不同心率间比较,心率≤65次/min时图像质量评分较高(P〈0.05);(3)不同扫描速度比较,0.5s/r时,图像质量评分较高(P〈0.05);(4)不同重组算法之间比较:重组算法为Burst-4和Burst-2时,图像质量评分较高(P〈0.05),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心率、扫描速度及重组算法与图像质量间具有多元线性回归关系(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70794、-0.16449和0.27341,F=34.43,P〈0.0001),各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性。结论心率、扫描速度及重组算法等是影响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可采用新型心脏动态体模进行评估。合理利用扫描参数能有效提高图像质量和检查的成功率�
罗银灯赵建农李杰谢微波曹新山吴伟敬永勇沈霞廖静敏陈垦
关键词:冠状动脉X线计算机体模图像质量
CT灌注成像对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动态观察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CTPI)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并对缺血半暗带灌注情况进行动态观察。材料和方法:26例发病时间在6h内临床怀疑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头颅CT平扫及CTPI检查,测量病变区及镜像侧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各个参数图异常灌注区面积,并计算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第一次扫描24h后复查CT平扫及CTPI。结果:第一次CT平扫示非责任的陈旧性脑梗死6例,其余20例均未见异常。CTPI示超急性期脑梗死20例,其中16例存在缺血半暗带;其余6例为TIA。复查CTPI示超急性期存在缺血半暗带的16例病例于急性期梗死区周围仍然存在低灌注区,与超急性期半暗带rCBF、rCBV及rMTT比较无明显差异(t分别为2.05,1.515,0.081;P>0.05)。超急性期缺血半暗带区rCBF、rMTT与TIA低灌注区比较有明显差异(t分别为2.868,3.717;P<0.05),而rCBV比较无明显差异(t=1.748;P>0.05)。急性期梗死区面积平均1470.75mm^2较超急性期(1387mm^2)增大,梗死区面积增加与缺血半暗带所占比例有线性相关关系(spearman相关系数1.00,P<0.05)。结论:缺血半暗带不仅仅存在于脑梗死超急性期,在急性期亦可能有缺血半暗带的存在;CTPI不但能够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而且对不同发病时间病例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做出判断。
马春余聪赵建农郭大静李杰罗银灯谢维波沈霞
关键词:灌注脑缺血脑梗死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CT灌注成像对脑血肿周围组织灌注的动态观察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对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血肿周围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动态观察。材料和方法:对27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行CT平扫及CT灌注成像扫描,测量血肿周围组织及对侧镜像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最大层面血肿及周围低灌注区域面积。结果:灌注参数图示急性期血肿周围组织CBF、CBV均较对侧镜像区降低(Z分别为4.213及4.265,P值均小于0.05),MTT较对侧延长(Z=2.631,P<0.05);亚急性期血肿周围组织CBF降低,与急性期比较无明显变化(Z=0.024,P>0.05),亚急性期血肿周围组织CBV亦降低(Z=3.652,P<0.05),但是与急性期比较CBV有较明显升高(Z=2.21,P<0.05)。最大层面血肿面积与周围低灌注区域范围及CBF值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无直线相关关系(r分别为0.262及0.065,P值均>0.05)。结论:CT灌注成像可以准确地反映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血肿周围低灌注状态。
马春余聪赵建农郭大静李杰苟永勇沈霞
关键词:灌注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肝脏MRI增强检查的护理配合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明确护理干预在肝脏MRI增强检查中的重要性。方法对206例肝脏MRI增强患者予护理干预,包括心理疏导、检查过程中的讲解、呼吸节律及呼吸屏气的示范和训练。结果206例肝脏MRI增强患者中,200例顺利完成检查,4例屏气不完全,但未影响图像质量,2例因恐惧,经过再次心理疏导及让家属陪同而完成检查。结论做好肝脏MRI检查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呼吸训练,使患者消除恐惧心理,熟悉检查过程,顺利完成检查,得到预期检查效果。
邝晓罗银灯吴伟沈霞
关键词:肝脏磁共振成像护理
CT室对常见碘过敏反应的护理预防与处理被引量:25
2002年
沈霞
关键词:CT室碘过敏反应护理
336例原发性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碘油用量及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导管位置与碘油用量的关系以及碘油用量对临床疗效、副作用的影响。方法:回顾采用肝固有动脉给药的病例86例及高度选择性栓塞治疗的肝癌250例,并比较二者的疗效、副作用与碘油用量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例肝癌大小 3—15cm,86例为肝固有动脉给药治疗 1~3次者,碘油用量 5—10ml/次,肿瘤明显缩小 20例(23%),2年生存 5例(6%)。高度选择性栓塞治疗1~ 3次的 250例,碘油用量 15—40ml次,肿瘤明显缩小 163例(65%),2年生存 78例(31%)。结论:肝癌超选择性栓塞的碘油用量与疗效成正比,副反应随碘油用量轻微增高;固有肝动脉栓塞疗效较差、副作用大。
罗小平淦伟喻明宪杨伟沈霞
关键词: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的护理配合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护理配合工作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重要性,以保证扫描效果,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2 860例作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患者,做好扫描前的护理准备工作;扫描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扫描后对症处理所出现的各种情况。结果:2 860例患者中2 660例(93%)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增强扫描时全身一过性热感;120例(4.2%)全身有热感、口味泛苦、会阴部搔痒;35例(1.2%)全身有热感、皮肤搔痒、恶心、荨麻疹等轻度过敏症状;9例(0.3%)全身有热感、荨麻疹、恶心、呕吐、心慌、呼吸困难等中度过敏症状;5例(0.1%)发生穿刺局部渗漏;无1例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无渗漏致局部皮肤坏死、空气栓塞等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认真细致地做好增强扫描的护理准备工作,就能保证增强扫描效果,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也能减少甚至不出现过敏反应。
沈霞罗银灯
关键词:多层螺旋CT护理
16层螺旋CT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前的应用测量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前左心房、肺静脉和食管16层螺旋CT成像技术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40例心房颤动患者在术前1-3天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重组并测量各肺静脉口直径、左心房至肺静脉第一分支的距离、食管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范围、食管壁厚度、左心房后壁厚度以及左心房与食管间的脂肪垫厚度。结果共显示肺静脉165支,右上肺静脉口前后径和上下径分别为(16.3±3.1)mm和(19.0±2.6)mm;右下肺静脉分别为(16.4±3.6)mm和(18.0±3.5)mm;左上肺静脉分别为(14.4±3.0)mm和(18.4±3.6)mm;左下肺静脉分别为(12.6±2.8)mm和(17.0±2.8)mm。食管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平均长度为(56±12)mm,在双上、下肺静脉水平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食管平均宽度分别为(10±5)mm和(14±5)mm。60%的食管位于左心房后壁中线偏左,大致与左上、下肺静脉口平行;40%的食管沿左上肺静脉向右下肺静脉斜行走行。左心房后壁和食管前壁的平均厚度分别为(2.2±0.8)mm和(3.5±1.6)mm。95%的左心房与食管间可见脂肪垫,其平均厚度为(0.8±0.2)mm。结论应用MSCT造影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各肺静脉口直径、分支特征、走行以及有无发育畸形,同时还能评价食管与左心房的关系,为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解剖依据。
罗银灯赵建农曹新山曾燕敬永勇倪卫国沈霞邝晓兰先彬
关键词:心房颤动肺静脉食管导管射频消融
优维显与安其格纳芬在360例高危因素病人CT增强扫描中副反应的对比观察被引量:2
1998年
沈霞赵建农罗银灯
关键词:CT副反应优维显安其格纳芬危重症
磁共振快速容积采集整合阵列空间敏感编码技术在显示肝癌血管解剖信息中的价值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肝脏快速容积采集(Liver acquisition volume acceleration,LAVA)整合阵列空间敏感编码技术(Arrayspatial sensitivity encoding technique,ASSET)在显示肝癌血管解剖信息中的价值。方法:对42例有手术病理结果的肝癌病例的肝脏常规MR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增强扫描采用LAVA整合ASSET;将LAVA采集的原始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处理并分析其对肝脏占位性病变及肝血管关系的显示情况及其整合ASSET后缩短采集时间的优势。结果同手术病理所见对照。结果:42例44个占位性病变全部清晰显示。整合ASSET后采集时间明显缩短,24例实现动脉早期和动脉期采集;18例患者实现动脉早期、动脉期和动脉晚期采集。动脉期经MIP后处理显示肿瘤血管30例,肿瘤供血动脉明显增粗、变形、移位20例,动静脉瘘1例。门脉期经MIP后处理检出肿瘤对门静脉的侵犯25例,门静脉癌栓6例。MIP显示肿瘤血管、供血动脉的来源分布及门静脉癌栓与手术病理结果基本一致。结论:LAVA整合ASSET在肝脏动态扫描中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多期高质量增强图像并提供血管解剖信息,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罗银灯赵建农郭大静吴伟陈维娟沈霞谢微波钟维佳何晓静张维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肝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