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志文

作品数:19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关节炎
  • 6篇狼疮
  • 6篇类风湿
  • 6篇风湿
  • 4篇痛风
  • 4篇疗效
  • 4篇类风湿关节炎
  • 4篇红斑
  • 4篇红斑狼疮
  • 4篇风湿关节炎
  • 3篇性关节炎
  • 3篇尿酸
  • 3篇来氟米特
  • 3篇骨质
  • 3篇骨质疏松
  • 3篇肠道
  • 2篇微生态
  • 2篇系统性红斑
  • 2篇系统性红斑狼...
  • 2篇磷酰胺

机构

  • 19篇惠州市中心人...
  • 2篇惠州市第二人...
  • 1篇温州医学院

作者

  • 19篇王志文
  • 16篇庄宇
  • 16篇吕志芬
  • 14篇陈宇航
  • 10篇谭志明
  • 6篇张雪珍
  • 5篇辛盼盼
  • 2篇邹世勇
  • 1篇林灼锋
  • 1篇邹丽梅

传媒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哈尔滨医药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广州医药
  • 1篇包头医学院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处方药
  • 1篇青岛医药卫生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中国药物经济...
  • 1篇按摩与康复医...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节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监测作用中的量化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研究以超声影像为导向决定抗风湿药物(DMARDs)的应用对改善类风湿关节炎(RA)预后的影响。方法 80例RA患者,记录强化治疗过程中44个关节超声影像能量多普勒(PD)评分、滑膜增厚的关节数(SH)评分、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积率(ESR)、C反应蛋白(CRP),结合28个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评分及简明疾病活动指数(SDAI)评分评估病情疾病活度,统计分析各时间点疾病活动度与超声影像学评分间关系,得出超声影像学评分缓解的阈值。结果 80例患者治疗第1周、第2周、第1~9个月、第12个月压痛关节数(TIC)、肿胀关节数(SIC)、晨僵持续时间(MST)、患者对疾病总体状况的可视模拟评分(PGA)、医生对疾病总体状况的可视模拟评分(EGA)等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影像评分与CRP弱正相关(r=0.292,P<0.05),超声影像评分与ESR弱正相关(r=0.233,P<0.05)。超声影像评分与骨侵蚀间显著正相关(r=0.645,P<0.05)。结论超声影像学评分改变的最小有临床意义值、超声影像学评分活动度的阈值、最小有预测疾病缓解、复发、关节放射学进展超声影像学评分值。
吕志芬庄宇陈宇航王志文辛盼盼张雪珍谭志明
关键词:超声影像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
环孢素A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并顽固性血小板减少临床分析
2017年
目的环孢素A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并顽固性血小板减少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7年3月共5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顽固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均2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甲基泼尼松龙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其基础上加行环孢素A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数据变化情况。结果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血小板指标数据明显升高、同时研究组患者的抗ds-DNA转阴、尿蛋白、补体C3上升及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等指标数据均明显下降,将上述指标均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孢素A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并顽固性血小板减少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促进患者血小板的恢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吕志芬王志文庄宇
关键词:环孢素A系统性红斑狼疮
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来氟米特多靶点诱导治疗狼疮肾炎的临床疗效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评估吗替麦考酚酯(MMF)联合来氟米特(LEF)多靶点诱导治疗狼疮肾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经肾活检确诊为Ⅲ型、Ⅳ型、Ⅲ+Ⅴ型、Ⅳ+Ⅴ型狼疮肾炎且慢性指数(CI)〈4分、年龄大于18岁患者70例,随机分为多靶点治疗组(MMF1.0g/d,LEF10mg/d,共6个月)及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对照组[IV.CYC(0.5~1.0)g/m^2,每月1次,共6个月],每组35例。两组均接受起始剂量甲基泼尼松龙500mg冲击治疗3d,后泼尼松0.5mg·kg^-1·d^-1口服维持4周并逐渐减量,评价肾脏完全缓解(CR)及部分缓解(PR)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评分(SLEDAI)、抗双链DNA抗体(ds-DNA)值的变化。分析比较两组胃肠道反应、上呼吸道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月经紊乱、带状疱疹等主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共有62例患者纳入统计,其中多靶点治疗组33例,对照组29例,多靶点治疗组CR及CR或PR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靶点治疗组Ⅳ+Ⅴ型CR率高于对照组(44.4%比12.5%,P=0.026),多靶点治疗组Ⅲ+Ⅴ型CR率高于对照组(60%比20锈,P〈0.05),两组Ⅳ+Ⅴ型PR或CR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77.8%比50%,P=0.018)。多靶点治疗组SLEDAI评分、ds-DNA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靶点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胃肠道反应及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1%比48.3%,P=0.032;9.1%比24.1%,P=0.041)。两组均出现2例中性粒细胞减少,对照组还出现月经紊乱2例(6.9%),带状疱疹2例(6.9%)。结论多靶点诱导狼疮肾炎疗效及安全性均优于传统治疗方案。
吕志芬庄宇陈宇航王志文谭志明
关键词:狼疮肾炎吗替麦考酚酯来氟米特环磷酰胺多靶点治疗
DNA免疫吸附在狼疮性肺炎中的疗效探讨
2018年
目的探讨DNA免疫吸附在狼疮间质性肺炎的应用及疗效评估。方法收集18例狼疮肺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组,分免疫吸附组与传统CTX治疗组,观察两组不同时间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抗核抗体(ANA)定量,肺功能测定(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等)、6 min步行距离及降钙素原(PCT),最后统计分析组间差异及探讨DNA免疫吸附疗效。结果免疫吸附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ESR(F组内=7.841,P〈0.05;F组间=6.512,P〈0.05; F交互=10.421,P〈0.05)、CRP(F组内=6.995,P〈0.05;F组间=5.847,P〈0.05; F交互=8.847,P〈0.05)及ANA定量(F组内=12.336,P〈0.05;F组间=11.214,P〈0.05; F交互=15.847,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免疫吸附组CRP、ESR治疗1、2周开始下降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对照组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免疫吸附组ANA定量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吸附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肺功能(F组内=6.222,P〈0.05;F组间=7.154,P〈0.05; F交互=8.527,P〈0.05)、6 min步行距离(F组内=8.669,P〈0.05;F组间=7.154,P〈0.05; F交互=11.547,P〈0.05)及PCT( F组内=5.621,P〈0.05;F组间=4.125,P〈0.05; F交互=7.554,P〈0.05)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免疫吸附组患者肺功能、6 min步行距离治疗2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则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免疫吸附组PCT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治疗3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狼疮间质性肺炎治疗传统方
庄宇张雪珍林伟平陈宇航王志文吕志芬谭志明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肺炎间质性肺炎DNA免疫吸附血浆置换
HBsAg阳性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接受雷公藤多苷治疗的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接受雷公藤多苷治疗的乙肝病毒(HBV)再激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4月医院收治的HBsAg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根据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雷公藤多苷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预防性应用拉米夫定治疗。比较两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HBV病毒载量、HBV再激活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4周、8周及12周后ALT、AS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不同时间点HBV病毒载量升高率低于对照组,HBV再激活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BsAg阳性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行单纯雷公藤多苷治疗,较联合预防性应用拉米夫定抗HBV临床效果欠佳,且对肝功能损害较大,HBV病毒载量和HBV再激活数均升高。
陈宇航庄宇叶石保王志文辛盼盼吕志芬张雪珍谭志明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雷公藤多苷乙肝病毒再激活拉米夫定
降尿酸新方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观察比较非布司他与别嘌醇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降尿酸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治疗的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接受降尿酸药物的不同,将服用非布司他的34例患者纳入观察组,而服用别嘌醇的3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Likert量表法对患者治疗前后受累关节的疼痛、肿胀程度和皮肤颜色进行评估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d后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关节疼痛、肿胀和皮肤发红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d治疗后,两组患者的3项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4d后关节疼痛和关节肿胀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治疗后的关节皮肤颜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接受治疗4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布司他作为降尿酸药物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能够取得较好疗效,但对其使用剂量、联合药物方案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陈宇航庄宇王志文辛盼盼吕志芬李佳谭志明
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尿酸非布司他别嘌醇
环磷酰胺冲击治疗难治性成人斯蒂尔病的疗效观察
2017年
目的探讨对难治性成人斯蒂尔病患者采用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试验病例样本选自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于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难治性成人斯蒂尔病患者1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环磷酰胺(500~750 mg/m^2)冲击治疗,对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实验室指标、临床表现)进行观察。结果首次治疗的10例患者中,9例恢复正常体温的时间为72 h内,1例患者恢复正常体温的时间为7 d内;首次冲击治疗9 d、10 d、11 d、13 d发生再次体温上升者4例,通过再次冲击治疗患者恢复正常体温;首次治疗后7 d与治疗前相比,患者血C反应蛋白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治疗后14 d、1个月、3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于难治性成人斯蒂尔病患者予以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
吕志芬王志文庄宇
关键词:环磷酰胺临床疗效
骨转换标志物在红斑狼疮骨质疏松治疗的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探讨骨转换标志物在红斑狼疮患者骨质疏松监测中的应用.方法 将确诊为骨质疏松的红斑狼疮病人分为高转换型组及低转化型组,组内再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监测其治疗前、治疗3、6、12个月后复查骨转换标志物变化.结果 骨质疏松的狼疮患者,β-CTx治疗前、后分别为(0.784 ±0.168) ng/ml和(0.454±0.136) ng/ml,P1NP治疗前、后分别为(85.5±15.1) ng/ml和(45.3±12.9)ng/ml,抗骨质疏松治疗后骨转换标志物明显下降(P<0.05).结论 骨转换标志物在抗骨质疏松治疗后均有下降,其变化趋势与患者骨骼疼痛缓解趋势一致,其可作为监测骨质疏松疗效的有效指标.
庄宇吕志芬陈宇航王志文邹世勇谭志明
关键词:骨转换标志物
益赛普联合来氟米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个体化方案探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索一种科学、经济、有效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应用TNF-α拮抗剂的治疗模式,对TNF-α拮抗剂的应用提供可靠的数据及有益的借鉴。方法收集30例AS患者随机分组作为观察对象,按益赛普高、中、低剂量起始组(75、50、25 mg/周),观察达到BASDAI缓解的所需时间。按各评分标准达到低活动再行益赛普减量观察,监测减量后1月、3月、6月及9月的疗效评定(BASDAI),最后统计分析变化趋势的意义。结果高剂量组的患者达到BASDAI缓解明显高于中低剂量组(P<0.05)。达到低活动后中高量维持治疗组缓解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高剂量TNF-α拮抗剂起效快,达到临床缓解后减量维持仍比较容易维持低活动水平。低剂量TNF-α拮抗剂起始治疗及维持减量均难维持病情低活动水平。
庄宇吕志芬陈宇航王志文叶石保谭志明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益赛普来氟米特
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本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30例早期RA患者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均行肠道菌群培养,对比分析两组检测结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脆弱类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均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但是两组的肠球菌、肠杆菌、梭菌以及乳杆菌数量对比无差异(P>0.05);同时,肠道菌群DGGE图谱显示,观察组的均匀度、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丰富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RA患者往往合并肠道菌群失调,并且其差异变化可能是诱发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重要因素。
王志文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肠道菌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