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福龙

作品数:25 被引量:144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直肠
  • 12篇直肠癌
  • 12篇结直肠
  • 12篇肠癌
  • 9篇肿瘤
  • 9篇结直肠癌
  • 8篇淋巴
  • 7篇淋巴结
  • 7篇化疗
  • 6篇手术
  • 5篇直肠肿瘤
  • 5篇术前
  • 5篇肠肿瘤
  • 4篇预后
  • 4篇前哨
  • 4篇前哨淋巴结
  • 4篇免疫
  • 4篇肝转移
  • 3篇围手术
  • 3篇围手术期

机构

  • 19篇中山大学
  • 7篇福建省第二人...
  • 1篇福州总医院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25篇王福龙
  • 19篇潘志忠
  • 17篇万德森
  • 12篇陈功
  • 11篇卢震海
  • 10篇李力人
  • 10篇丁培荣
  • 9篇伍小军
  • 8篇张荣欣
  • 6篇孔令亨
  • 5篇姜武
  • 5篇王君
  • 5篇林俊忠
  • 4篇李宇红
  • 4篇谈景旺
  • 4篇元云飞
  • 4篇陈立武
  • 4篇张伟平
  • 4篇陈文
  • 3篇范文华

传媒

  • 4篇广东医学
  • 2篇临床肿瘤学杂...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第九届全国中...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癌症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国现代普通...
  • 1篇中国癌症防治...
  • 1篇中华肝脏外科...
  • 1篇第九届全国中...
  • 1篇第十七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5篇2004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体外定位活检及微转移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该研究的设计旨在预测并验证前哨淋巴结在结直肠癌的分布情况;探讨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体外定位技术方法,及其可行性、准确性;研究前哨淋巴结体外定位技术在优化病理检查,提高结直肠癌分期方面的临床价值.结论:(1)结直肠癌异...
王福龙
关键词: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
文献传递
贝伐珠单抗联合术前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术前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89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按照一线化疗方式分为贝伐珠单抗联合术前化疗组(单抗组,32例)和单纯术前化疗组(化疗组,57例)。单抗组男24例,女8例;年龄29~74岁,中位年龄59岁;结肠癌22例,直肠癌10例。化疗组男42例,女15例;年龄28~74岁,中位年龄57岁;结肠癌42例,直肠癌15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肝转移瘤反应率、切除率、转化率及术前治疗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单抗组中位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6个月,化疗组13个月,两组肿瘤无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0,P〉0.05)。单抗组肝转移瘤反应率、切除率、转化率分别为59%(19/32)、69%(22/32)、53%(17/32),化疗组相应为39%(22/57)、54%(31/57)、40%(23/5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61,1.755,0.983;P〉0.05)。单抗组总体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12%(4/32),其中2例中性粒细胞下降,1例手足综合征和1例Ⅲ度牙龈出血;化疗组为9%(5/57),其中3例血小板下降,1例中性粒细胞下降和1例肝功能损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3,P〉0.05)。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术前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是安全的,有望使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获得更长无瘤生存期,可能有潜在疗效。
卢震海王福龙彭健宏元云飞姜武李宇红伍小军陈功丁培荣李力人万德森潘志忠
关键词: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结直肠癌肿瘤转移
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后手术时机及术式选择被引量:7
2013年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手术切除是惟一可能治愈的方法,通过积极的转化治疗可以使一部分不可切除的肝转移病灶转化为可切除,并获得良好的生存。基于转化治疗后肝切除预后与转化治疗的线数、疗程等有关,多程化疗后带来的肝脏毒性及术后并发症增加等情况,建议在高强度、高效化疗适当疗程后,肿瘤退缩至符合可切除标准即可。关于最佳手术方式、同期肝转移原发灶与转移灶处理先后顺序问题,目前没有定论,建议由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王福龙潘志忠
关键词: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定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4年
王福龙潘志忠万德森
关键词: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定位SLN癌肿播散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初始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新辅助化疗的再思考被引量:1
2020年
手术切除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主要手段,但是术后复发率较高。对于可切除肝转移病灶,术前新辅助化疗可以缩小肿瘤,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降低术后复发;但是也可能会引起肝损伤,延误手术。目前对于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是否应该行新辅助化疗,以及如何筛选新辅助化疗的获益患者,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将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以及笔者所在中心的临床实践,从结直肠癌肝转移新辅助化疗的发展、新辅助化疗适应证的指南推荐、新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新辅助化疗的常见问题四个方面,对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新辅助化疗的认识和思考进行详细阐述。
陈功李宇红张荣欣李斌奎王福龙元云飞潘志忠万德森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肝转移化疗外科手术
肝移植术后EB病毒感染4例被引量:3
2006年
谈景旺陈文陈立武黄泽文王君王福龙张伟平林晶吕立志张绍庚江艺
关键词:肝移植EB病毒
影响T_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研究影响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T2期直肠癌局部切除选择病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根治性切除的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肿瘤最大直径、肿瘤离肛缘距离、肿瘤直肠位置、肿瘤占肠腔周径、大体类型、组织分型、分化程度、送检淋巴结数量、浸润深度、术前血CEA、术前血CA199、组织ER、组织PR、组织CEA、组织P53等临床病理参数与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3.9%(95/398),淋巴结转移与年龄和术前血CEA相关,与组织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大体类型有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情况与肿瘤大体及年龄相关。结论高龄增殖型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低,局部切除可行性较大。
王福龙潘志忠万德森卢震海李力人陈功伍小军丁培荣孔令亨
关键词:直肠癌淋巴结转移T分期局部切除
42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手术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检测被引量:17
2007年
目的:评价中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手术前后的细胞免疫功能。方法:对42例确诊为原发性胃肠道肿瘤并适合手术治疗者,分别于术前、手术后1周、2周、3周及4周测定外周血NK细胞活性、CD3+、CD4+、CD8+及CD4+/CD8+比值,分析手术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探讨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前NK细胞活性、CD3+、CD4+显著降低(P<0.05),而CD8+明显升高(P<0.05),致CD4+/CD8+比值进一步降低(P<0.01);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在手术后2周明显受抑制,术后3周开始有改善,术后4周可恢复至正常水平;患者若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其细胞免疫功能可再次呈现受抑制状态。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与肿瘤负荷存在一定相关性,手术在治疗肿瘤的同时也抑制了患者的免疫功能。
钱印榕王福龙王君黄泽文
关键词: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
大切片P53免疫组化染色对判断直肠癌远端扩散长度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2
2004年
背景与目的:目前直肠癌远端的安全分子切除长度尚无定论。本研究拟探索直肠癌远端肠壁内浸润的分子长度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阐明根治性直肠癌远端正常肠管应切除的安全长度。方法:收集1996年8月~1997年10月手术切除的P53阳性直肠癌标本61例,应用大切片P53免疫组化染色、对照常规HE染色,在显微镜下测量远端肠壁内浸润长度,并根据组织回缩比率,换算成活体远端浸润的实际长度;长期追踪随访,用寿命表法估计、比较各组浸润长度的生存曲线。结果: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53阳性直肠癌,82.0%(50/61)病例向远端浸润,肠壁内扩散的分子长度0.11~3.50cm,平均0.59cm,>3cm仅1例;而用常规HE染色观察,29例(47.5%)发生肠壁内扩散,长度为0.10~1.39cm,平均0.13cm,两组均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01);随访结果表明,浸润长度>1cm的病例,其生存率明显低于无远端浸润或浸润<0.5cm组(P<0.05)。结论:用免疫组化染色较常规HE染色测量直肠癌远端浸润长度更准确,对指导临床更有意义。P53阳性直肠癌远端浸润多数在1cm以内,根治术切除肿瘤远端正常肠管3cm对95%以上的病例已安全。浸润长度>1cm的病例生存率明显降低。
潘志忠万德森张昌卿邵建永李力人陈功周志伟卢震海王福龙
关键词:直肠癌免疫组化染色肠壁HE染色阳性
61例直肠胃肠间质瘤临床分析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直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0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61例直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病理标本进行复核;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分别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61例直肠GIST患者中,男42例,女19例,中位年龄59岁。18例(29.5%)为术前活检确诊为GIST;46例首次病理诊断为GIST,另15例(24.6%,15/61;其中14例原诊断为平滑肌瘤或肉瘤,1例诊为神经鞘膜瘤)经复核病理标本后修正为GIST。肿瘤位于腹膜反折以上12例(19.7%),反折以下49例(80.3%)。经手术治疗52例.其中扩大切除术(同时作淋巴结清扫或联合脏器切除)21例,局部切除术(肿瘤剔除或直肠壁部分切除)31例。11例术前予以伊马替尼400mg/d新辅助治疗,41例患者术后或活检诊断后以伊马替尼治疗,其中25例为术后复发姑息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55(6~391)月,52例手术者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8.0%、95.6%、86.0%和73.7%;扩大切除术组5年生存率为82.6%,局部切除术组则为77.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存率仅与复发转移相关(辟0.03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各项因素均与术后生存率无关(均P〉0.05)。但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患者口服伊马替尼治疗者的3年生存率优于未服药者(82.7%比71.4%)。结论直肠GIST多见于直肠下段。外科手术仍是治疗的核心,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伊马替尼有助于改善复发转移患者的预后。
伍小军姜武张荣欣丁培荣陈功卢震海李力人方淯靖王福龙孔令亨林俊忠潘志忠万德森
关键词:外科手术伊马替尼预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