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聂大平

作品数:68 被引量:215H指数:7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耐药
  • 11篇细胞
  • 11篇弓形虫
  • 9篇单胞菌
  • 8篇基因
  • 8篇杆菌
  • 7篇阳性
  • 7篇沙星
  • 7篇铜绿
  • 7篇铜绿假单胞
  • 7篇铜绿假单胞菌
  • 7篇环丙沙星
  • 7篇假单胞菌
  • 7篇肺炎克雷伯
  • 6篇内酰胺酶
  • 6篇抗菌
  • 6篇克雷伯菌
  • 6篇病毒
  • 5篇药物
  • 5篇活性

机构

  • 31篇大连医科大学...
  • 27篇大连医科大学
  • 11篇大理学院
  • 6篇昆明医科大学
  • 5篇大连医学院
  • 4篇昆明医学院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大连市儿童医...
  • 2篇烟台毓璜顶医...
  • 2篇吉安县人民医...
  • 1篇大连大学
  • 1篇遵义医学院
  • 1篇大连市第三人...

作者

  • 68篇聂大平
  • 10篇申丽洁
  • 10篇李伟
  • 7篇马荣
  • 6篇尤英霞
  • 6篇陈凌娟
  • 6篇贾玉玺
  • 6篇李瑞华
  • 6篇高小平
  • 5篇王玉梅
  • 5篇薛欣
  • 4篇王玉梅
  • 4篇朱杰
  • 4篇刘敏
  • 3篇董枫
  • 3篇刘永娥
  • 3篇周力音
  • 3篇李晓兰
  • 3篇王廷瑞
  • 2篇王卫东

传媒

  • 18篇大连医科大学...
  • 5篇中国实验诊断...
  • 5篇大连医学院学...
  • 5篇中国感染与化...
  • 4篇中国寄生虫学...
  • 3篇中国抗生素杂...
  • 3篇中国感染控制...
  • 3篇中国病原生物...
  • 2篇中国微生态学...
  • 2篇中国血吸虫病...
  • 2篇国际医学寄生...
  • 1篇齐鲁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上海免疫学杂...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微生物学杂志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 1篇预防医学文献...
  • 1篇实用男科杂志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6篇2013
  • 8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6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8
  • 2篇1996
  • 1篇1994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胸腹水中唾液酸含量在鉴别良恶性疾病上的价值
1993年
本文测定恶性、炎性和肝硬化3组胸腹水中的总唾液酸(TotalSialic Acid TSA)和脂质结合唾液酸(Lipid-bound Sialic Acid LSA)含量,结果表明恶性组和炎性组的 TSA 和 LSA 明显高于肝硬化组,但恶性组和炎性组的 TSA 和 LSA 则无明显差异。恶性、炎性和肝硬化组的 TSA 值分别为499.52±183.98mg/L、508.68±208.79mg/L 和117.71±70.46mg/L;LSA则分别为146.28±103.62mg/L、115.26±72.13mg/L 和58.90±35.46mg/L。以肝硬化组的 TSA+2SD 作为恶性组和肝硬化组的鉴别值,其敏感性为88%,特异性为90.47%,有效性为89.13%。LSA 则无鉴别价值。
聂大平
关键词:总唾液酸水胸腹水
弓形虫基因分型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3年
弓形虫感染可引起严重的弓形虫病,而不同宿主感染的弓形虫株基因型差异较大,不同基因型弓形虫株的致病力及药物敏感性亦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对弓形虫基因型的分析多选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PCR RFLP)、高度重复序列PCR、多重PCR和巢氏PCR等技术,扩增位点多选择B1、SAG2、HSP70、GRA6等遗传标记。传统的弓形虫基因型主要有3个,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基因型被发现。本文就弓形虫基因分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贾玉玺聂大平陈凌娟李伟申丽洁
关键词:弓形虫基因基因分型
PCR技术在尖锐湿疣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1996年
PCR技术在尖锐湿疣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范治璐,刘志宇,徐志强,董德刚,聂大平,韩锐关键词探针,核酸,原位杂交,尖锐湿疣中图法分类号R752.53乳头状瘤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可感染人及许多脊椎动物,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对象只是人。本文门诊诊断为...
范治璐刘志宇徐志强董德刚聂大平韩锐
关键词:尖锐湿疣聚合酶链反应
丙型肝炎病毒核酸和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1998年
检测了1995年12月至1997年12月间住院及门诊患者429例,体检者50例血清的丙肝病毒核酸(HCVRNA)及丙肝抗体IgG(HCVIgG),其中一项阳性者为丙肝血清标志物(HCVM)阳性。结果如下:194例肝病患者HCVM阳性率为3608%(70/194);95例肝外炎症患者为421%(4/95);60例肝外肿瘤患者为1666%(10/60);35例血液病患者为3142%(11/35);45例尿毒症患者为7333%(33/45)。50例体检者为200%(1/50)。以体检者为对照组进行X2检验,肝病组、肝外肿瘤组、血液病组、尿毒症组与对照组皆有显著差异(P<005)。肝外炎症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
高泽斌聂大平王成海
关键词:丙肝病毒感染
MRSA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体外诱导耐药性比较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通过比较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体外诱导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前后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变化,探讨此3种抗菌药物在诱导耐药性上有无差别。[方法]琼脂二倍稀释法检测9株MRSA分别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MIC,筛选出2株对3种药物均敏感的MRSA,用上述3种药物分别诱导2株MRSA25代,最后检测诱导后的MRSA菌株对3种药物的MIC,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经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分别诱导25代后的MRSA菌株与各自诱导前比较,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MIC升高2倍,替考拉宁的MIC升高2.67倍,但各组间MIC变化无差别,均未见耐药株产生;各组对照组的MRSA菌株经无药平皿传代,各药对其MIC无变化。[结论]3种抗菌药物在诱导MRSA耐药上无差别。
王玉颖王镇山薛欣聂大平
关键词:MRSA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诱导耐药
鲍曼不动杆菌OXA基因的检测及ISAba1对其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OXA-碳青霉烯酶基因分布情况及插入序列1(ISAba1)对OXA-2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无重复株110株。多重PCR扩增OXA-23-like、OXA-24-like、OXA-51-like、OXA-58-like基因,并测序;应用肠杆菌科基因组内重复序列ERIC-PCR进行同源性分析。PCR扩增OXA-23、OXA-51、ISAba1-OXA-23和ISAba1-OXA-51,并用大肠杆菌TOP10进行转化OXA-23、ISAba1-OXA-23、OXA-51。琼脂稀释法测定阳性菌株和转化子TOP10(pGM-OXA)对亚胺培南的MIC值。[结果]在上述临床菌株中PCR检测出blaOXA-23、blaOXA-51、blaOXA-58I、SAba1-OXA-23,未检测到blaOXA-24I、SAba1-OXA-51;110株鲍曼不动杆菌来自18个不同克隆株;转化子TOP10(pGM-ISAba1-OXA-23)MIC值为0.5,另一转化子TOP10(pGM-OXA-23)MIC值为0.125,TOP10(pGM-OXA-51)MIC值为0.25,三者均未显示对亚胺培南高水平耐药的特性。[结论]OXA-碳青霉烯酶基因在鲍曼不动杆菌中广泛存在,以OXA-23、OXA-51为主;同时携带OXA-23和OXA-51两种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较多见;ISAba1位于OXA-23基因的上游;其在大肠杆菌中并未对OXA酶的表达产生大的影响。
孙艳霞聂大平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亚胺培南
正常人外周血NK细胞活性的调查被引量:1
1992年
应用经作者改良的乳酸脱氢酶(LUH)释放法,测定了健康男性和女性(18~25岁)各30名的外周血NK细胞活性。其正常值相应为37.15±10.98%和38.48±14.69%。健康成人的NK细胞活性正常值为37.82±12.54%。
宋淑云仲来福夏元洵周力音郭淑玉黄燕聂大平王廷瑞
关键词:NK细胞NK活性杀伤细胞
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单用和联合其他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防突变浓度的研究被引量:26
2007年
目的了解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单用及其与头孢他啶、美罗培南、阿米卡星联合使用,对铜绿假单胞菌防突变浓度(MPC)的变化。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上述抗菌药物单用及联合使用对8株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敏感铜绿假单胞菌的MPC,并计算耐药频率。结果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单用对上述8株铜绿假单胞菌MPC/MIC分别为8~32、8~16;两药分别与头孢他啶、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联合使用,MPC/MIC则降为2~8、2~4、1~2、1~2、4~8和1~8,联合用药较单独用药MPC/MIC下降2~16倍,且其耐药频率也大幅下降。结论联合用药能使耐药突变选择窗变窄,使MPC/MIC降低,减少耐药菌产生。
聂大平董枫石宏宴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防突变浓度抗菌药物
乳癌细针穿刺标本与术后病理组织三项生物学指标的比较
2002年
①目的 评估原发性乳癌细针穿刺标本可否代表瘤体本身。②方法 用链素亲生物素 过氧化物酶免疫组化法 (S P法 )检测 5 8例乳癌病人细针穿刺标本 (FNA)的CerbB 2和P5 3蛋白产物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倍体 ,用同样方法检测 89例术后病理组织 (其中 30例同时获得了FNA及相应的术后病理组织的检测结果 ) ,并进行对照分析。③结果 FNA的P5 3,CerbB 2和倍体检测结果分别为 4 3.1% ,32 .7% ,31.0 % ,术后病理组织检测结果分别为 4 7.2 % ,34.8% ,37.1%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χ2 =0 .0 4 8~ 0 .5 6 6 ,P >0 .0 5 )。 30对标本的CerbB 2 ,P5 3和倍体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 92 .8% ,92 .8% ,81.8% .倍体检测中 ,FNA中有 2例二倍体其病理组织检测为异倍体 ,符合率为 81.8% (9/ 11) .④结论 乳癌细针穿刺标本的CerbB 2和P5 3蛋白产物及倍体检测可以在治疗前获得乳癌生物学信息 ,具有代表性 。
李晓兰聂大平李振国
关键词:细针穿刺生物学标记
云南西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弓形虫双重感染者一氧化氮水平的研究
2013年
目的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与弓形虫双重感染者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及感染弓形虫与NO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44例HIV阳性者血清,进行弓形虫抗体检测.于9个月后再次取血.前后两次取得的血清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其NO的水平:对HIV阳性者血清进行CD4+细胞计数.根据CDg细胞计数水平将患者分为免疫功能正常组、免疫功能受损组和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组.检测三组患者的NO水平。用SPSS16.0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IV与弓形虫双重者感染者的血清NO值为(82.77±5.82)μmol/L。HIV阳性无弓形虫感染者的NO值为(44.56±5.38)μmol/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次和第二次检测的HIV与弓形虫双重感染者NO水平分别为(81.37±8.22)μmol/L和(84.18±8.28)μmol/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次和第二次检测的HIV单一感染者NO值分别为(48.35±9.16)μmol/L和(40.78±5.67)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功能正常组NO水平与免疫功能受损组、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组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功能受损组NO水平高于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V与弓形虫双重感染者血清NO水平比HIV阳性单一阳性者高.随着HIV阳性者CD4+细胞计数的下降.机体产生NO的能力也在减弱。
陈凌娟贾玉玺聂大平尤英霞罗米李伟申丽洁
关键词:弓形虫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