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入路
  • 3篇椎旁
  • 3篇椎旁肌
  • 3篇椎旁肌间隙
  • 3篇肌间隙
  • 2篇切口
  • 2篇椎旁肌间隙入...
  • 2篇小切口
  • 2篇肌间隙入路
  • 1篇多裂肌
  • 1篇腰椎
  • 1篇融合术
  • 1篇手术
  • 1篇手术入路
  • 1篇盘移位
  • 1篇椎间盘
  • 1篇椎间盘移位
  • 1篇疗效
  • 1篇临床疗效
  • 1篇解剖学

机构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莆田学院附属...

作者

  • 3篇胡建伟
  • 3篇郑祖高
  • 3篇陈宣煌
  • 3篇李贵双
  • 3篇陈荣生
  • 3篇张怀志
  • 3篇许卫红

传媒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开放式入路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比较被引量:24
2012年
目的比较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开放式入路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2009年,22例患者行腰椎后路融合术,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方式12例,传统手术入路方式10例。患者均随访1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及腰椎MRI所示的多裂肌横截面面积。结果 2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患者手术前后L4/L5/S1各平面的多裂肌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入路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可明显减少对多裂肌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陈宣煌许卫红胡建伟陈荣生李贵双张怀志郑祖高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脊椎滑脱脊柱融合术
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腰椎后路融合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采用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手术方法、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采用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行下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患者60例,观察临床疗效及腰椎磁共振所示的多裂肌萎缩和脂肪沉积情况。结果随访6~18月,平均12.2月,按Nakai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42例,良16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6.7%。术前、术后多裂肌面积无明显萎缩,脂肪沉积少。结论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操作学习曲线短,可减少对多裂肌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椎旁肌间隙人路配合微型拉钩等简单手术器械相对于微创扩张管道更容易推广。
陈宣煌许卫红胡建伟陈荣生李贵双张怀志郑祖高
关键词:椎旁肌间隙入路多裂肌小切口临床疗效
腰椎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的解剖与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观测腰背部椎旁肌间隙入路局部解剖结构,指导临床应用并评价疗效。方法解剖研究采用10具成人尸体脊柱标本进行胸腰筋膜、竖脊肌腱膜、最长肌、多裂肌及其支配的神经血管束等结构的观测,分别测量第3~4腰椎、第4—5腰椎、第5腰椎~第1骶椎椎间隙中点水平多裂肌最外缘、多裂肌与椎板汇合点及小关节突外缘至后正中线的距离。临床应用传统开放式入路(A组)和椎旁肌间隙入路(B组)分别行下腰椎后路融合术,每组100例,以临床疗效及腰椎椎旁肌MRI为评判标准。结果①竖脊肌腱膜与最长肌及多裂肌表面无粘连,下腰段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的接触面未见神经血管,钝性分离即可顺利暴露上关节突及横突根部,第3~4腰椎、第4—5腰椎、第5腰椎~第1骶椎椎间隙中点水平小关节突外缘、多裂肌最外缘及多裂肌与椎板汇合点至后正中线距离约为2.5~3.0cm;②按Nakai标准B组临床疗效优于A组,MRI显示多裂肌面积B组较A组无明显萎缩。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操作简便,可减少椎旁肌的损伤,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陈宣煌许卫红胡建伟陈荣生李贵双张怀志郑祖高
关键词:手术入路解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