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举临

作品数:171 被引量:849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8篇期刊文章
  • 61篇会议论文
  • 8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3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3篇细胞
  • 52篇瘢痕
  • 50篇创面
  • 41篇烧伤
  • 41篇纤维细胞
  • 41篇成纤维细胞
  • 38篇愈合
  • 36篇增生
  • 32篇增生性瘢痕
  • 27篇干细胞
  • 25篇创面愈合
  • 21篇蛋白
  • 19篇伤创
  • 19篇烫伤
  • 19篇瘢痕成纤维细...
  • 16篇表皮干细胞
  • 14篇细胞生长因子
  • 13篇血管
  • 13篇细胞生长
  • 12篇转化生长因子

机构

  • 14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8篇中山医科大学...
  • 14篇广东省人民医...
  • 12篇中山大学
  • 10篇中山医科大学
  • 8篇中山医学院
  • 6篇广州市红十字...
  • 2篇佛山市第一人...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中山医科大学...
  • 2篇广州市妇女儿...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三峡大学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梅州市人民医...
  • 1篇怀集县人民医...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暨南大学第四...

作者

  • 168篇谢举临
  • 135篇祁少海
  • 118篇徐盈斌
  • 101篇利天增
  • 51篇舒斌
  • 40篇刘旭盛
  • 23篇刘坡
  • 21篇赵李平
  • 20篇陈晓东
  • 17篇黄勇
  • 17篇柯昌能
  • 17篇张涛
  • 15篇卞徽宁
  • 15篇唐锦明
  • 15篇梁惠珍
  • 14篇潘姝
  • 14篇毛任翔
  • 12篇王鹏
  • 11篇刘建
  • 10篇沈锐

传媒

  • 19篇中华实验外科...
  • 19篇第八届全国烧...
  • 15篇中华损伤与修...
  • 13篇中华烧伤杂志
  • 8篇中国临床康复
  • 3篇中华整形外科...
  • 3篇中国修复重建...
  • 3篇全国烧伤早期...
  • 2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国外医学(生...
  • 2篇中华显微外科...
  • 2篇中山医科大学...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中华医学美学...
  • 2篇中华整形烧伤...
  • 2篇中国组织化学...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第十届全国烧...
  • 2篇第九届全国创...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18
  • 8篇2017
  • 6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35篇2007
  • 15篇2006
  • 20篇2005
  • 13篇2004
  • 5篇2003
  • 10篇2002
1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解毒烧伤膏对猪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_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06年
解毒烧伤膏能不同程度地促进烧伤浅Ⅱ度、深Ⅱ度和残余创面的愈合,无明显不良反应。为进一步探讨其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笔者进行了以下实验。
赵李平利天增徐盈斌柯昌能张涛祁少海谢举临
关键词:烫伤创面愈合解毒烧伤膏肿瘤坏死因子Α促进创面愈合残余创面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在烧伤后肉芽组织和增生性瘢痕中微血管形成的作用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合蛋白(FGF-BP)mRNA在烧伤后肉芽组织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设计地高辛标记的FGF-BP寡核苷酸探针,对10例烧伤后肉芽组织,33例增生性瘢痕和9例正常皮肤进行原位杂交实验,检测各组织中FGF-BP mRNA的表达差异;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织中微血管数目差异。结果烧伤后肉芽组织组和增生性瘢痕(<6个月)FGF-BP mRNA表达明显升高,FGF-BP mRNA在增生性瘢痕6个月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肉芽组织组和增生性瘢痕(<6个月)微血管数目明显高于其他各组。FGF-BP mRNA表达与微血管数目成正相关(Spearman R=0.463,P<0.01)。结论FGF-BP可能是影响烧伤后创面愈合和早期瘢痕增生过程中微血管形成的重要因子。
黄勇祁少海谢举临舒斌毛任翔徐盈斌刘旭盛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形成增生性瘢痕
积雪草甙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与Smad7蛋白的影响
目的研究积雪草甙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对 Smad7蛋白的影响。方法用组织块法培养人瘢痕成纤维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免疫细胞化学、RT PCR 及 Westernblot 技术结合光密度扫描分析,观察积雪草甙对增生...
潘姝利天增李叶扬陈晓东谢举临徐盈斌祁少海
文献传递
老年人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治疗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总结老年人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特点,探索较为理想的治疗老年人难愈合创面的方法。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东莞市塘厦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老年人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2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压迫性溃疡18例,创伤性溃疡6例,放射性溃疡2例。根据创面情况分别给予清创、换药、封闭负压疗法、自体皮片移植、肌皮瓣移植等方法治疗创面。结果经治疗创面全部愈合,其中清创、换药6例,封闭负压疗法12例,自体游离皮片移植5例,转移皮瓣3例。治疗时间4~12周。结论老年患者身体状况差,能耐受且接受手术治疗比例低,加强压疮护理,全身营养支持治疗,根据创面面积、深度、感染情况等采用综合治疗效果满意。
刘坡祁少海谢举临舒斌邓宏德严林欧健周熠
关键词:难愈性创面老年人综合疗法伤口愈合
Ⅰ型前胶原基因反义核酸对增生性瘢痕作用的量效关系被引量:7
2001年
目的 了解Ⅰ型前胶原基因反义寡聚核苷酸对人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探讨增生性瘢痕的基因治疗。 方法 选择 12 0只裸鼠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 ,将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 ,6只 )、RPMI16 40组 (R组 ,6只 )、反义寡聚核苷酸 1(ASONs1)治疗组 (5 4只 )及反义寡聚核苷酸 2 (ASONs1)治疗组 (5 4只 ) ,后两组又分为 2 5 ,5 0 ,10 0 μg 10 0 μl三个剂量组 ,每个剂量组又分为治疗 7,10 ,14d 3组 ;分别合成位于Ⅰ型前胶原基因 5’端翻译区域 2 1bp的ASONs1和位于第 1个外显子与第 1个内含子之间 2 2bpASONs2 ,用微注射法分别将两基因片段作用于动物模型 ,通过测定增生性瘢痕Ⅰ型胶原含量变化、瘢痕体积变化以及运用光、电镜研究不同剂量反义寡聚核苷酸的抑制作用。 结果 ASONs1和ASONs2能使瘢痕体积缩小 ,在治疗 10 ,14d后 ,瘢痕组织中Ⅰ型胶原含量降低 ,与C组和R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光、电镜下见瘢痕结构疏松 ,胶原纤维变小 ,成纤维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减少 ,而C组和R组无明显变化。 结论 ASONs1和ASONs2能够有效抑制Ⅰ型胶原蛋白的合成 。
祁少海利天增谢举临贲晓松唐冰何洁华罗超权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反义核酸量效关系
吸入性损伤犬口腔黏膜移植于气管后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2005年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气管内黏膜移植的可行性。方法制备犬蒸汽吸入性损伤模型,共12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制取自体口腔黏膜片,移植于切除损伤黏膜后的气管内创面,对照组不作黏膜移植。术后2周、3周分别取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实验组6例移植黏膜均成活,未见感染、坏死或瘢痕形成;对照组术后2例创面感染,4例肉芽或瘢痕形成。术后24 h血白细胞计数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65±1.54、13.45±1.65(×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组织学显示,口腔黏膜移植于气管术后2周均可以成活并扩展,成活后仍表现为鳞状上皮,但结构有适应性变化。术后3周未观察到化生现象。结论局限于气管的吸入性损伤早期进行黏膜移植是可行的,有利于减少感染,促进创面愈合。
徐盈斌利天增祁少海沈锐谢举临胡晓庚
关键词:吸入性损伤黏膜黏膜移植组织形态学观察气管后创面感染
转化生长因子-β在创伤愈合过程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2
1999年
转化生长因子-β是一种与创伤愈合密切相关并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多肽因子,对愈合过程的所有阶段,包括炎症反应和基质的积聚均有重要调节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转化生长因子-β在创伤愈合、瘢痕形成及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谢举临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瘢痕创伤愈合
正常人皮肤表皮干细胞定位特征对修复皮肤创伤的意义被引量:29
2003年
目的:研究正常人皮肤中表皮干细胞的定位特征,探讨表皮干细胞与烧伤创面愈合的关系。方法:在需手术治疗的患者身上获取正常皮肤组织共24例,用α2、β1整合素和K10角蛋白作为第一抗体标记表皮干细胞,采用LSAB免疫组化方法研究皮肤中的表皮干细胞的表达位置。结果:分化高的K10阳性细胞分布于除表皮基底层以外的所有基底上层包括角质层、透明层、颗粒细胞层和棘细胞层的细胞中,而阴性染色区域则集中于表皮基底层。说明表皮基底层细胞不表达K10角蛋白;而α2、β1整合素阳性细胞位于基底膜上、邻接真皮的基底层,呈波浪状,起伏不平分布,同时在头皮的真皮网状层、毛囊末端底部及汗腺周围也发现有阳性细胞。而阴性染色细胞则位于基底层以上的表皮细胞。结论:表皮基底层、毛囊及汗腺周围中存在的表皮干细胞可能与皮肤创伤的修复有关,不同创面中残存的表皮干细胞可能是创伤修复过程中再上皮化的细胞来源,这提示对残存的表皮干细胞的保护、激活、促进其增殖和分化是研究促进创面愈合的关键,从而可以部分阐明创伤愈合的机制。
谢举临利天增祁少海卞辉宁成建定徐盈斌梁惠珍
关键词:正常人皮肤表皮干细胞皮肤创伤
体外培养表皮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的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表皮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皮肤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运用黏附实验将人表皮干细胞分选出来后大量培养,将成纤维细胞和表皮干细胞转移到真皮底物上构建组织工程皮肤,并将之移植于裸鼠皮肤缺损模型,于术后第1、2、4周处...
谢举临利天增祁少海黄冰陈系古徐盈斌
文献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透明质酸复合物对放射性溃疡创面愈合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透明质酸(HA)复合物对大鼠放射性溃疡创面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MSCs,以HA为载体构建复合物,观察复合物中MSCs的分化特性。选取30只SD大鼠以Sr-90皮肤敷贴器制作皮肤放射性溃疡模型,臀部对称制作2个直径1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MSCs-HA组:创面涂布200μlMSCs-HA;HA组:创面涂布200μlHA;对照组:创面涂布200μlDMEM培养基。比较各组制创术后第1、2、3、4周的创面愈合率,Ⅷ因子免疫组化微血管计数,创面组织羟脯氨酸含量。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所有大鼠MSCs与HA共培养后生长良好,复合物中的MSCs可保持其特性:向脂肪细胞分化。制创术后第1周,MSCs-HA组、HA组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42.20±1.34)%、(34.20±2.06)%,均高于对照组的(23.45±1.66)%(P<0.05),制创术后第2、3周MSCs-HA组高于HA组及对照组(P<0.05),制创术后第4周MSCs-HA组、HA组创面完全愈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制创术后第2周,MSCs-HA组、HA组的微血管计数分别为(24.27±2.84)%、(20.54±2.55)%,均高于对照组的(16.11±2.30)%(P<0.05),制创术后第3、4周MSCs-HA组微血管计数高于HA组及对照组(P<0.05)。制创术后第2周,MSCs-HA组、HA组的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24.52±0.60)%、(19.41±0.58)%,均高于对照组的(14.19±0.65)%(P<0.05),制创术后第3、4周MSCs-HA组羟脯氨酸含量高于HA组及对照组(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制创术后第4周MSCs-HA组表皮层厚度(6~7层)大于HA组(4~5层)及对照组(2~3层)。结论HA与MSCs可促进创面微血管及胶原的增生,MSCs-HA复合物可促进大鼠放射性皮肤溃疡创面愈合。
毛任翔祁少海舒斌黄勇谢举临徐盈斌刘旭盛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透明质酸皮肤溃疡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