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冬青

作品数:9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轴索
  • 2篇轴索损伤
  • 2篇弥漫
  • 2篇弥漫性轴索
  • 2篇弥漫性轴索损...
  • 2篇开颅
  • 2篇氨酸
  • 1篇代谢
  • 1篇代谢型谷氨酸
  • 1篇代谢型谷氨酸...
  • 1篇代谢型谷氨酸...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瘤
  • 1篇血清
  • 1篇血肿
  • 1篇血肿清除
  • 1篇血肿清除术
  • 1篇亚低温
  • 1篇亚低温治疗
  • 1篇硬膜

机构

  • 8篇惠州市第一人...
  • 1篇惠州市中心人...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赵冬青
  • 6篇荆国杰
  • 6篇姚晓腾
  • 5篇李王安
  • 4篇李毅毅
  • 4篇刘克君
  • 3篇景英朝
  • 2篇谢乙团
  • 2篇吕一帆
  • 2篇林才
  • 1篇陆永建
  • 1篇曾春生
  • 1篇李百升
  • 1篇张志伟

传媒

  • 4篇河南外科学杂...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小骨窗与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比较小骨窗与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将2010-08—2013-08间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进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进行与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采用死亡率、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早期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而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of daily Living,ADL)分级法对高血压脑出血的远期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围手术期观察组出现并发症7例(14.58%)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5例(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24.06±9.41)d和(15.30±6.35)d,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病死率、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肿清除率和住院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近一次随访时,观察组和对照组ADL分级治疗效果恢复良好率分别为64.44%(29/45)和69.56%(32/4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相似,但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曾春生荆国杰姚晓腾李王安林才赵冬青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小骨窗
神经导航辅助“锁孔”入路精准切除颞叶海绵状血管瘤
2017年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颞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例颞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实施神经导航辅助显微切除手术,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术前诊断明确,均在神经导航辅助下经"锁孔"入路暴露病灶并全切。1例颞底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患者,在导航精准指引下完整切除病灶的同时未损伤静脉畸形。术前癫痫发作9例,术后在药物治疗6个月后逐渐停药癫痫未复发。3例术前合并出血的患者术后未再发生出血。患者术后症状改善且无新的神经功能障碍出现,无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导航指引下的"锁孔"入路手术能精准暴露颞叶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切除完整、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
李王安荆国杰姚晓腾林才刘克君赵冬青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神经导航显微手术
硬膜-颈肌悬吊法预防枕下正中开颅减压术后皮下积液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硬膜-颈肌悬吊法在预防枕下正中开颅减压术后皮下积液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组20例急重型小脑出血患者常规行枕下正中入路开颅减压术,清除血肿并去除骨瓣减压,将修补扩充的硬膜四点缝合悬吊于颈部肌群。对照组20例行常规分层缝合。结果研究组20例患者无1例出现症状性枕部皮下积液,对照组出现6例明显枕部皮下积液,经皮下穿刺抽液及腰穿治疗后治愈。结论硬膜-颈肌悬吊法能有效预防枕下正中开颅减压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
吕一帆李王安荆国杰谢乙团赵冬青
关键词:皮下积液
中重度颅脑损伤后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2016年
目的研究中重度颅脑损伤后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定量分析法多次检测164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_3)、三碘甲腺原氨酸(T_3)水平的动态变化,同时记录GCS评分,观察分析血清FT_3及T_3水平变化与GCS变化的关系。结果不同程度的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其中恢复较好的患者在第7天和第14天检测的血清T_3和FT_3水平显著高于恢复较差的患者血清T_3和FT_3水平。结论中重度颅脑损伤T_3和FT_3的变化与预后密切相关,提高T_3和FT_3水平有望成为治疗中重度颅脑损伤的重要切入点。
刘克君姚晓腾荆国杰李毅毅景英朝赵冬青
关键词:颅脑损伤甲状腺激素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预后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亚型介导U251细胞增殖及机制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通过观察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亚型(mGluR5)的特异性拮抗剂2-甲基-6-苯基乙炔嘧啶(MPEP)对人胶质瘤细胞U251的影响间接探讨mGluR5对U251增殖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分析。方法体外常规培养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噻唑蓝(MTT)检测100μmol/LMPEP、20μmol/LSP600125(JNK特异性拮抗剂)、400感染复数(MOI)Ad-△169(c-Jun负显性病毒1作用48h后U251细胞增殖的变化;Westernblotting检测5、10、20、50、100μmol/LMPEP作用24h及100μmol/LMPEP作用4、8、12、24h后U251细胞表达磷酸化C-Jun及磷酸化JNK的变化。结果100μmol/LMPEP、20μmol/LSP600125、400MOIAd—A169处理48h后U251细胞的吸光度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10、20、50、100μmol/LMPEP处理人胶质瘤细胞U25124h后的磷酸化C-Jun、磷酸化JNK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随着用药浓度的增加,u251细胞磷酸化C-Jun、磷酸化JNK的表达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伊〈0.05);100μmol/LMPEP处理U251细胞4、8、12、24h后磷酸化C-Jun、磷酸化JNK表达量均降低,而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U251细胞磷酸化c-Jun、磷酸化JNK的表达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GluR5特异性拮抗剂MPEP能抑制人胶质瘤细胞U251增殖,其机制可能与JNK通路中磷酸化c—Jun及磷酸化JNK的表达水平改变有关,并且MPEP引起的这种改变表现出浓度及时间依赖性。
赵冬青陆永建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
自体骨与钛网颅骨修补方案的临床有效性探讨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 探讨自体骨与三维成型钛网两种颅骨修补方案临床应用的有效性.方法 将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脑血管病所致颅骨缺损患者依据修补材料差异分为自体骨组与钛网组,每组30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不同时间点骨性愈合评分情况.结果 自体骨组手术及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三维成形钛网组;自骨体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骨组术后3、6、9个月骨性愈合评分均高于三维成形钛网组.结论 临床予以脑血管病所致颅骨缺损患者行自体骨瓣修补术治疗,相较于三维成形钛网修补术治疗,其疗效更确切,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患者术后生物相容性良好.
赵冬青张志伟陈威罗均然李毅毅姚晓腾
关键词:自体骨钛网颅骨修补
弥散张量成像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敏感性及意识状态的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研究弥散张量成像(DTI)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敏感性,及探讨中脑区各向异性分数(FA)值与GCS评分的相关性以定量评估DAI的损伤程度。方法选择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临床诊断为DAI的10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入院时行CT、MRJ平扫及DTI扫描,观察比较3种不同影像学方法检测DAI损伤病灶的敏感性差异,并分析其中36例DAI患者中脑区FA值与人院时GC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CT检测DAI损伤病灶的敏感性为70.48%,MR/平扫为82.86%,DTI为95.24%.3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其中以DTI检查诊断的敏感性为最高。患者人院时GCS评分与中脑区FA值存在正相关关系(r=0.977,P=0.000)。结论DTI不仅在诊断DAI敏感性方面优于CT和MRI平扫,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客观地评估DAI的损伤程度。
刘克君荆国杰姚晓腾景英朝李毅毅李王安谢乙团赵冬青李百升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敏感性各向异性分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颅内压监测下早期亚低温治疗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下早期亚低温治疗在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SDAI)病人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3例SDAI病人随机分为2组,常温组(20例)入院后床边行锥颅脑室外置管颅内压监测,予气管切开、脱水、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早期亚低温组(23例)入院后6h内行亚低温治疗,持续3~7d,其余治疗同常温组。记录两组病人治疗后3个月GOS评分并作比较。结果两组病人均得到较好的颅内压监测,常温组平均颅内压〉20mmHg17例,大多数病人需较长时间使用脱水药物治疗;早期亚低温组平均颅内压〉20mmHg4例,经短时间使用脱水药后即降低。与常温组比较,早期亚低温组的病死率明显降低(x2=4.083,P=0.0433),恢复良好率明显提高(旷=4.098,P=0.0429)。结论在持续颅内压监测下早期实施亚低温治疗能明显提高SDAI病人的生存率,改善其预后,是一种较理想的SDAI综合治疗方案。
李王安荆国杰姚晓腾李毅毅景英朝刘克君吕一帆赵冬青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颅内压监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