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克君

作品数:21 被引量:76H指数:5
供职机构: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管
  • 4篇动脉
  • 4篇外伤
  • 3篇动脉瘤
  • 3篇预后
  • 3篇手术
  • 3篇轴索
  • 3篇轴索损伤
  • 3篇显微手术
  • 3篇疗效
  • 3篇疗效分析
  • 3篇弥漫
  • 3篇弥漫性轴索
  • 3篇弥漫性轴索损...
  • 2篇动脉溶栓
  • 2篇血管内介入
  • 2篇血管内介入治...
  • 2篇血压
  • 2篇亚低温
  • 2篇亚低温治疗

机构

  • 19篇惠州市第一人...
  • 3篇惠州市中心人...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广州医学院第...

作者

  • 20篇刘克君
  • 17篇姚晓腾
  • 14篇荆国杰
  • 10篇李毅毅
  • 8篇景英朝
  • 7篇谢乙团
  • 7篇李王安
  • 5篇吕一帆
  • 4篇赵冬青
  • 3篇胡栋
  • 2篇曾春生
  • 2篇陈新坚
  • 2篇祝刚
  • 2篇林才
  • 2篇马宝新
  • 1篇陆永建
  • 1篇钟兰生
  • 1篇闵志群
  • 1篇李百升
  • 1篇黎春

传媒

  • 7篇河南外科学杂...
  • 3篇中国微侵袭神...
  • 3篇中华神经医学...
  • 3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术结合DTT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术结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治疗高血压脑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78例高血压脑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组,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术结合DTT治疗19例(A组)、单纯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术治疗32例(B组)、普通穿刺外引流治疗27例(C组),分析三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再发出血率及NHIS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A组与B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HISS评分优于B组(P<0.05);A组住院时间少于C组(P<0.05),治疗后NHISS评分优于C组(P<0.05);B组住院时间少于C组(P<0.05),治疗后NHISS评分优于C组(P<0.05)。结论: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基底节区出血创伤小、恢复时间短、神经功能恢复好,结合DTT的立体定向穿刺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
刘克君李毅毅郑定柯胡栋陈新坚谢乙团姚晓腾
关键词:穿刺引流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高血压脑出血
神经导航辅助“锁孔”入路精准切除颞叶海绵状血管瘤
2017年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颞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例颞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实施神经导航辅助显微切除手术,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术前诊断明确,均在神经导航辅助下经"锁孔"入路暴露病灶并全切。1例颞底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畸形患者,在导航精准指引下完整切除病灶的同时未损伤静脉畸形。术前癫痫发作9例,术后在药物治疗6个月后逐渐停药癫痫未复发。3例术前合并出血的患者术后未再发生出血。患者术后症状改善且无新的神经功能障碍出现,无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导航指引下的"锁孔"入路手术能精准暴露颞叶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切除完整、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
李王安荆国杰姚晓腾林才刘克君赵冬青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神经导航显微手术
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02—2016-01间收治的45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将同期实施内科保守治疗的45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再发脑出血率及临床效果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治疗后再发脑出血率低于对照组,临床效果及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创伤小、恢复时间短,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
刘克君姚晓腾荆国杰李毅毅胡栋曾春生匡健郑定柯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穿刺引流术
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外伤性额叶血肿12例临床分析
2013年
目的总结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外伤性额叶血肿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单侧外伤性额叶血肿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结果术后CT复查示血肿消失11例,少量血肿残留1例,1周后复查血肿消失。随访12例,时间3个月,病人恢复良好。结论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外伤性额叶血肿安全、有效。
李王安荆国杰姚晓腾李毅毅刘克君吕一帆
关键词:额叶血肿外伤性入路眶上锁孔神经内镜
一种显微手术剥离刀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显微手术剥离刀,包括手柄、工作端和头端;所述手柄与工作端固定连接;所述头端包括刀刃和球头,所述刀刃的一端焊接在杆体三的另一端,所述刀刃的弯曲度为0‑210°,所述刀刃的另一端焊接连接球头,所述球头的直...
刘克君
外伤性颅骨缺损修补术前后CT脑灌注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研究外伤性颅骨缺损患者行修补术前后脑血流灌注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20例重型颅脑外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患者在修补术前和术后2周行64排螺旋CT脑灌注扫描,记录修补术前后双侧大脑皮层、基底节区等相关区域血流灌注图像上CBV、CBF、MTT及TTP等参数值,同时在上述2个时间点对患者神经症状变化情况进行评估。作手术前后自身对照分析。结果术后全部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好转;修补术前患侧皮质区CBF显著低于健侧;术后患侧皮质区CBF较术前明显上升;患侧基底节区脑血流相关数值在术后较术前无明显改善。结论颅骨修补术可提高患侧皮层区的脑血流灌注,进而改善相应受损的神经功能。
李王安荆国杰姚晓腾钟兰生陈新坚吕一帆刘克君
关键词:外伤性颅骨缺损颅骨修补术CT灌注
弥散张量成像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敏感性及意识状态的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研究弥散张量成像(DTI)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敏感性,及探讨中脑区各向异性分数(FA)值与GCS评分的相关性以定量评估DAI的损伤程度。方法选择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临床诊断为DAI的10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入院时行CT、MRJ平扫及DTI扫描,观察比较3种不同影像学方法检测DAI损伤病灶的敏感性差异,并分析其中36例DAI患者中脑区FA值与人院时GC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CT检测DAI损伤病灶的敏感性为70.48%,MR/平扫为82.86%,DTI为95.24%.3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其中以DTI检查诊断的敏感性为最高。患者人院时GCS评分与中脑区FA值存在正相关关系(r=0.977,P=0.000)。结论DTI不仅在诊断DAI敏感性方面优于CT和MRI平扫,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客观地评估DAI的损伤程度。
刘克君荆国杰姚晓腾景英朝李毅毅李王安谢乙团赵冬青李百升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敏感性各向异性分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颅内压监测下早期亚低温治疗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下早期亚低温治疗在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SDAI)病人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3例SDAI病人随机分为2组,常温组(20例)入院后床边行锥颅脑室外置管颅内压监测,予气管切开、脱水、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早期亚低温组(23例)入院后6h内行亚低温治疗,持续3~7d,其余治疗同常温组。记录两组病人治疗后3个月GOS评分并作比较。结果两组病人均得到较好的颅内压监测,常温组平均颅内压〉20mmHg17例,大多数病人需较长时间使用脱水药物治疗;早期亚低温组平均颅内压〉20mmHg4例,经短时间使用脱水药后即降低。与常温组比较,早期亚低温组的病死率明显降低(x2=4.083,P=0.0433),恢复良好率明显提高(旷=4.098,P=0.0429)。结论在持续颅内压监测下早期实施亚低温治疗能明显提高SDAI病人的生存率,改善其预后,是一种较理想的SDAI综合治疗方案。
李王安荆国杰姚晓腾李毅毅景英朝刘克君吕一帆赵冬青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颅内压监测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及预后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及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桥小脑角区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方式、方法及预后。结果本组肿瘤全切除58例,面神经解剖保留51例,随访1~3 a,面瘫恢复30例,部分恢复8例,无肿瘤复发。结论娴熟的显微镜下手术技巧及熟熟练掌握相关解剖知识,在切除肿瘤的同时,能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解剖结构,疗效满意。
景英朝姚晓腾荆国杰祝刚刘克君
关键词:桥小脑角区肿瘤显微手术面神经
两种皮瓣分离方法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比较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比较单层皮瓣法与双层皮瓣法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3例符合标准并拟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单层皮瓣组20例,双层皮瓣组23例。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术前颞肌体积和术中去除骨瓣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单层皮瓣组皮瓣分离时间(25.30±3.39)min,较双层皮瓣组(31.22±3.61)min明显缩短,术后晚期颞肌萎缩程度(6.81±1.61)cm3较双层皮瓣组(8.59±2.06)cm3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层皮瓣组骨瓣成型时间(30.00±2.51)min,较单层皮瓣组(41.22±3.61)min明显缩短,开颅术总时间(61.22±3.38)min,较单层皮瓣组(67.2±4.25)min明显减少,术后早期颞肌水肿程度(7.87±1.79)cm3,明显较单层皮瓣组(17.37±4.90)cm3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面神经额支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单层皮瓣法皮瓣分离时间较短,术后早期颞肌水肿程度较轻;双层皮瓣组开颅总时间明显缩短,对颞肌直接损伤小,术后颞肌萎缩程度轻;两种方法在面神经额支保护方面无明显差异。
吕一帆姚晓腾荆国杰李王安谢乙团林才刘克君李毅毅曾春生
关键词: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