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宏柏

作品数:11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黏膜
  • 3篇细胞
  • 3篇口腔
  • 3篇根管
  • 3篇癌变
  • 3篇癌变过程
  • 2篇凋亡
  • 2篇舌癌
  • 2篇舌黏膜
  • 2篇细胞凋亡
  • 2篇细胞免疫
  • 2篇免疫
  • 2篇口腔扁平
  • 2篇口腔扁平苔藓
  • 2篇根管治疗
  • 2篇扁平苔藓
  • 2篇SD大鼠
  • 2篇T细胞
  • 2篇T细胞免疫
  • 2篇CD4+T细...

机构

  • 1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厦门市医药研...

作者

  • 11篇陈宏柏
  • 11篇陈作良
  • 4篇程筠
  • 3篇邓冠红
  • 3篇黄文霞
  • 1篇郑晓斌
  • 1篇陈宝猜
  • 1篇詹俊彦
  • 1篇陈志群
  • 1篇林之融
  • 1篇韩阳平
  • 1篇张莺
  • 1篇林向党
  • 1篇林晨
  • 1篇林晨
  • 1篇黄琼
  • 1篇徐东伟
  • 1篇郑燕芬
  • 1篇陈曦

传媒

  • 7篇临床口腔医学...
  • 1篇上海口腔医学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华西口腔医学...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次法和三步法根管治疗的临床评价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探讨一次法根管治疗和三步法根管治疗的治疗效果和适应症。方法 :将 114例急性根尖周炎(包括慢性根尖周炎急性发作 )、15 2例慢性根尖周炎、90个急性牙髓炎患牙和 82个慢性牙髓炎患牙 ,随机分为 2组。观察治疗期间 ( 7d)和治疗后短期内的 ( 3个月 )临床效果。结果 :①急性根尖周炎非黏膜下脓肿期一次法比三步法的愈合时间长、疼痛分值高 ,服用抗生素时间长。②急性根尖周炎晚期 (黏膜下脓肿期 )一次法和三步法临床效果无差异。③慢性无瘘性根尖周炎一次法比三步法的愈合时间长、疼痛分值高。④慢性有瘘性根尖周炎一次法与三步法无明显差异。⑤急、慢性牙髓炎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相同。结论 :与三步法相比 ,一次法根管治疗适用于急性根尖周炎晚期、慢性有瘘性根尖周炎和急、慢性牙髓炎。
陈作良陈曦陈宏柏张莺
关键词:根尖周围炎牙髓炎根管治疗
龈沟液中硫化物的检测
2004年
目的 :检测龈沟液中的硫化物水平 ,探讨其与牙龈状态的关系。方法 :用DiamondProbe/ perio 2 0 0 0system检测仪检测龈沟的硫化物水平 ,同时记录牙龈的状态 ,统计学处理 ,确定二者是否相关。 结果 :龈沟液中硫化物水平随牙龈指数及探诊出血指数增加而增加 ,而与牙周袋深度的关系则不似前两个指数明显。结论
陈宏柏陈作良陈宝猜林晨
关键词:硫化物龈沟液牙龈炎
大鼠舌癌变过程中生存素、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生存素(survivin)蛋白在大鼠舌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与Bcl-2、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0.002%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itro—quinoline 1-oxide,4NQO)饮水喂养SD大鼠9~36周建立大鼠舌癌变模型,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60例大鼠舌癌变过程中生存素、Bcl-2及p53蛋白的表达。结果36例正常组织中生存素蛋白表达仅1例,而11例异常增生组织中其表达为6例,11例口腔癌组织中其表达为10例。生存素蛋白在正常舌黏膜、异常增生黏膜及舌癌中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异常增生及口腔癌组织中生存素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黏膜中的表达(P〈0.01)。在17例生存素蛋白表达阳性的大鼠舌组织中,Bcl-2蛋白阳性表达12例,p53蛋白阳性表达8例;生存素蛋白表达与Bcl-2、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生存素蛋白的表达增高和口腔鳞状上皮的异常增生、癌变有关,提示生存素可能参与了口腔癌的发生、发展;生存素、Bcl-2及p53蛋白的表达可能在口腔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协调作用。
郑燕芬陈作良陈宏柏程筠
关键词:生存素P53蛋白
ProTaper手用镍钛锉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观察ProTaper手用镍钛锉预备根管的临床效果。方法:280例根管治疗病例随机分为PT组(镍钛根管锉组)140例,300个根管,采用ProTaper手用镍钛锉和冠根向深入法预备根管,KH组140例,296个根管,采用ISO标准型不锈钢K型锉和H型锉根管针,按标准法预备根管,评估预备后疼痛情况、根充效果及根充后反应。结果:PT组根管适填率(91.87%)与KH组(88.51%)无显著性差异(p>0.05);PT组根管预备后疼痛率(4.29%)明显低于KH组(11.43%)(p<0.05);PT组根充术后疼痛率(2.14%)明显低与KH组(8.57%)(p<0.05)。结论:ProTaper手用镍钛锉技术在根管治疗术中及术后反应少。
陈志群陈作良陈宏柏
关键词:根管治疗
复方芪蓝合剂对平阳霉素治疗实验性癌的增效作用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寻找一种与抗癌药物合并使用的增效药物。方法:用5%DMBA涂擦金黄地鼠颊囊诱发颊癌后,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和肌注治疗实验性癌的同时,用复方芪蓝合剂灌胃,观察其减轻抗癌药物毒副作用以及抗癌的增效作用。结果:实验组动物的毒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芪蓝中药制剂与抗癌药物合用对抗癌药物有增效作用,而且可以减轻抗癌药物的毒副作用。
陈作良詹俊彦陈宏柏黄文霞
关键词:中药平阳霉素化疗
芪蓝颗粒对SD大鼠舌黏膜癌变过程中EGFR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中药芪蓝颗粒阻癌抑癌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150只,随机分为A、B、C、D、E共5组,A、B、C、D组用0.002%4NQO制备大鼠舌癌变模型,其中B、C、D组在制备模型的同时,用不同剂量芪蓝颗粒进行干预,A组为模型对照组,E组为正常对照组。各组于中药干预的9、18、27、36周时分别处死7只动物,取舌组织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结果:A组总体癌变率39.29%,明显高于B、C、D组(P<0.05)。A组中EGFR的表达从正常口腔黏膜→各级异型增生→癌变,其阳性表达率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大鼠异常增生舌组织中A组的EGFR阳性表达率为6/11明显高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鼠舌癌组织中进行中药干预组EGFR的阳性表达明显低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EGFR蛋白表达均为阴性。结论:芪蓝颗粒具有明显的抑癌阻癌效果,它可能通过下调细胞中EGFR的表达水平,起到抑癌阻癌的作用。
陈作良韩阳平郑晓斌陈宏柏林向党
关键词:SD大鼠舌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T细胞免疫和细胞凋亡在口腔扁平苔藓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探讨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中细胞凋亡情况、CD4、CDST细胞及CD4/CD8比例的变化,分析OLP中细胞免疫与细胞凋亡的关系,进一步了解OLP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
邓冠红陈作良陈宏柏程筠
关键词:口腔扁平苔藓细胞凋亡CD4+T细胞CD8+T细胞
文献传递
T细胞免疫和细胞凋亡在口腔扁平苔藓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33
2009年
目的通过探讨口腔扁平苔藓(OLP)中细胞凋亡情况及CD4+、CD8+T细胞和CD4/CD8比例的变化分析细胞免疫与细胞凋亡的关系,进一步了解OLP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7例OLP组织中CD4+、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并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EL)定位检测17例OLP中细胞凋亡情况。结果OLP组固有层中CD4+、CD8+T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4/CD8值降低。OLP组中上皮内细胞凋亡指数高于对照组,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OLP组固有层中CD4+、CD8+T细胞浸润的增加、CD4/CD8比值的变化及OLP中上皮细胞和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异常,说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和细胞凋亡异常在OLP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邓冠红陈作良陈宏柏程筠
关键词:口腔扁平苔藓细胞凋亡CD4+T细胞CD8+T细胞
XD-1根管测量仪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对自行研制的XD-1根管测量仪进行临床比较研究,以探讨其临床应用准确性。方法:收集650例,共1380个根管与RootZX测量仪进行长度测量比较,然后按测量长度插入牙胶尖摄X线牙片,比较两者的准确率,准确范围限定在≤±1.0mm。结果:XD-1与X线测量的准确率为95.8%;RootZX与X线测量的准确率为97.6%;全部根管无1例超填,测量时病人无任何不适感觉。结论:XD-1测量仪的准确率与RootZX一致,是一种安全、可靠、准确率很高的新型根管长度测量仪。
陈作良林之融陈宏柏徐东伟林晨
关键词:根管测量仪ROOT
芪蓝颗粒对SD大鼠舌黏膜癌变过程中PCNA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中药芪蓝颗粒阻癌抑癌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150只,随机分为A、B、C、D、E共5组,A、B、C、D组用0.002%4NQO制备大鼠舌癌变模型,其中B、C、D组在制备模型的同时,用不同剂量芪蓝颗粒进行干预,A组为模型对照组,E组为正常对照组。各组于中药干预的9、18、27、36周时分别处死7只动物,取舌组织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χ2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A组总体癌变率高达39.29%,明显高于B(14.29%)、C(3.57%)、D(14.29%)组(P<0.05)。而A组6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PCNA蛋白没有阳性表达,11例异型增生组织中8例阳性表达,11例口腔癌变组织则全部为阳性表达。A组中PCNA的表达从正常口腔黏膜→各级异型增生→癌变,其阳性表达率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大鼠异常增生舌组织中,A组的PCNA阳性表达率为8/11,显著高于B(6/15)、C(4/14)、D(3/1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鼠舌癌组织中,A组与中药干预组之间PCNA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总体实验动物中,A组PCNA阳性表达显著高于中药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PCNA蛋白表达均为阴性。结论:芪蓝颗粒具有明显的抑癌阻癌效果,可能通过下调细胞中PCNA的表达水平,进而降低细胞增殖能力,起到阻断癌变的作用。
陈作良郑晓斌黄文霞陈宏柏邓冠红程筠
关键词:SD大鼠舌癌增殖细胞核抗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