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项贤领

作品数:36 被引量:121H指数:8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生物学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文化科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2篇轮虫
  • 14篇臂尾轮虫
  • 10篇萼花臂尾轮虫
  • 9篇种群
  • 5篇种群遗传
  • 4篇教学
  • 3篇种群遗传多样...
  • 3篇温度
  • 3篇高中生
  • 3篇高中生物
  • 3篇RDNA
  • 2篇滴定管
  • 2篇多态性
  • 2篇遗传分化
  • 2篇藻毒素
  • 2篇栅藻
  • 2篇溶解氧
  • 2篇溶解氧测定
  • 2篇上铺
  • 2篇生活史特征

机构

  • 36篇安徽师范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安徽水韵环保...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安徽省芜湖市...

作者

  • 36篇项贤领
  • 19篇席贻龙
  • 6篇胡好远
  • 3篇程双怀
  • 3篇温新利
  • 3篇蔡永久
  • 2篇龚志军
  • 2篇丁佳红
  • 2篇陶媛媛
  • 2篇徐丽莉
  • 2篇方大伟
  • 2篇马芹
  • 2篇张晋艳
  • 2篇彭凯
  • 1篇钱方平
  • 1篇宛凤英
  • 1篇洪欣
  • 1篇秦卫华
  • 1篇李化炳
  • 1篇洪培

传媒

  • 3篇湖泊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动物分类学报
  • 2篇Curren...
  • 2篇水生生物学报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现代化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中学生物学
  • 1篇生物学通报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环境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生物学教学
  • 1篇Zoolog...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年份

  • 5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rDNA ITS序列探讨粉煤灰污染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本文通过rDNA ITS序列测定和分析,比较研究了粉煤灰污染水体(灰湖)与未污染水体(凤鸣湖和汀棠湖)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的种群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灰湖萼花臂尾轮虫仅有1个姐妹种,而两对照湖泊均存在2个姐妹种,粉煤灰污染使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内姐妹种数量减少。就三个湖泊共有的姐妹种I而言,灰湖轮虫种群单倍型多样性最低(h=0.9516),核苷酸多样性(π=0.0066)低于汀棠湖(π=0.0073)却高于凤鸣湖种群(π=0.0052),粉煤灰污染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遗传多样性表现出一定的破坏作用;凤鸣湖轮虫种群核苷酸多样性最低,可能是由于水体中晶囊轮虫(Asplanchna)和桡足类动物捕食压力较高以及周围农田污染的联合作用造成的。三湖泊间,仅汀棠湖与凤鸣湖轮虫种群间基因交流值较低(Nm=1.95),种群分化指数较高(Fst=0.11358);而灰湖与汀棠湖以及灰湖与凤鸣湖轮虫种群间基因交流水平较高(Nm均大于4),种群分化指数较低(Fst分别为0.03535和0.00276)。AMOVA分析显示汀棠湖与凤鸣湖轮虫种群间变异所占比例较高,为12.87%;而灰湖与汀棠湖以及灰湖与凤鸣湖轮虫种群间变异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3.78%和2.78%。粉煤灰污染水体与未污染水体萼花臂尾轮虫种群间保持较高水平的基因交流,种群分化不明显。
张根席贻龙薛颖昊胡忻项贤领温新利
关键词:电厂遗传分化水质分析
转轮虫种群对培养基氮磷含量的响应及动力学特征
2023年
通过将不同氮磷配比下培养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用作转轮虫(Rotaria rotatoria)的食物,探究不同氮磷配比对转轮虫的摄食行为及种群繁殖与存活状况的影响,采用Malthus模型讨论培养基氮磷配比对本实验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氮磷配比可显著影响斜生栅藻的生长及质量;数学模型给出了氮磷配比在实验设计范围(5~30)和限制性因素不确定范围(10~20)两种不同情形下转轮虫密度增长最快的最优氮磷比.所得结论为深入理解营养元素输入配比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依据.
冯婷婷项贤领朱敏
关键词:
转轮虫的生活史特征及热休克蛋白表达特征研究
江睿明项贤领张徐祥
关键词:生活史特征热休克蛋白
基于数学建模思想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案例的设计和优化--以“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实验为例被引量:1
2022年
基于数学建模思想,以斜生栅藻为实验材料对“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性实验进行优化设计,对实验数据进行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蒂增长模型拟合,验证“J”型和“S”型增长曲线,探究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力求为"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实验教学提供参考经验,并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
王飞郭梦雅项贤领
关键词:斜生栅藻种群实验教学
镜湖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季节变化被引量:8
2007年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研究了于2005年春季和夏季采自芜湖市镜湖的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基因组DNA多态性。从44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谱带清晰、重复性好的引物。10个引物共检测到76个位点,其中65个位点显多态性,多态位点比例(P)为85.5%。对RAPD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基于遗传距离指数构建了萼花臂尾轮虫的UPGMA和ME系统树。经计算,各克隆平均遗传距离指数为0.5219,春季种群内遗传距离指数(0.4416)大于夏季种群内遗传距离指数(0.4304);两季节种群间遗传距离指数为0.6010,明显大于季节种群内遗传距离指数。16个克隆分别聚在2个主要簇群中,在UPGMA系统树中,春季种群和夏季种群明显分聚在两个主要支系中;而在ME树中,除了夏季Su2克隆和春季种群聚到一个支系外,其它夏季种群则聚在一个独立支系中。上述结果表明,春季种群和夏季种群在遗传上具有较大的差异;镜湖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更替,而Su2克隆可能是春季和夏季种群间的过渡。
项贤领席贻龙胡好远
关键词:萼花臂尾轮虫DNA多态性RAPD
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遗传分化的空间格局被引量:8
2010年
对采自中国东部8个地理区域中的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Brachionus calyciflorus species complex)内124个轮虫克隆的核DNA ITS区进行了测序和分析,重建了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的系统发生树。研究发现,73个单倍型聚合为3个支系,支系间序列差异百分比为4.2%~25.3%,表明萼花臂尾轮虫实际上是由3个隐种组成的种复合体,在广州、儋州和芜湖采样点均具有隐种共存现象。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的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均较高,隐种Ⅲ内各种群间遗传分化指数也较高,这可能是由于栖息地片段化和有限的基因流导致的。另外在冰期瓶颈后拓殖种群的快速增长也阻碍了有效基因流,并加速了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巢式支系分析显示部分巢支具有一定的系统地理格局,而Mantel检验表明,种群间平均净遗传距离及遗传分化指数和地理距离间均无显著相关性。末次盛冰期之后的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Event,YD)可能对我国萼花臂尾轮虫隐种的分布和地理格局造成较大影响。在YD时期,3个萼花臂尾轮虫隐种可能退缩并共存于南岭以南地区的多个残遗种避难所,而此后的休眠卵长距离拓殖并伴随后期的栖息地片段化可能是形成当前地理格局的主要原因。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地理分布可能与大陆板块构造运动有关。
项贤领席贻龙温新利张晋艳马芹
关键词:萼花臂尾轮虫遗传分化系统地理学
微囊藻毒素和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热激蛋白Hsp70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微囊藻毒素(MCs)是由有毒蓝藻(尤其是铜绿微囊藻)产生的一类藻毒素,可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然而目前有关浮游动物对MC-LR胁迫的应激响应研究较为少见.因此,本文探究了微囊藻毒素MC-LR和温度对采自青海西宁的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热激蛋白Hsp70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MC-LR及其交互作用对萼花臂尾轮虫Hsp70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在各温度条件下,MC-LR均诱导了轮虫Hsp70水平的上调;虽然Hsp70的表达水平在低剂量MC-LR处理下上调不显著,但在高剂量MC-LR(6 mg·L-1)处理下上调却极为显著;另外,以24℃处理为对照组,在20和28℃温度胁迫下各MC-LR处理组轮虫的Hsp70含量均显著增加,但16℃实验组与24℃对照组间未见显著差异,这可能与诱导轮虫Hsp70表达的环境温度阈值或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长期适应性进化和调节机制有关.
徐秋磊汪婵陈莹莹项贤领席贻龙
关键词:萼花臂尾轮虫微囊藻毒素-LR温度WESTERN
转轮虫的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项贤领夏梦宁陶媛媛江睿明席贻龙
基于rDNAITS序列分析莲塘湖萼花臂尾轮虫两种形态型的分类地位被引量:1
2010年
轮虫的周期变形是指种群内出现的轮虫形态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周期性变化,包括轮虫个体大小的变化、轮虫后棘刺或后侧棘刺的有无及长度的变化等。广泛存在的周期变形使轮虫的分类更加复杂。利用分子标记对不同形态型轮虫的遗传分化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正确认识它们的分类地位。为此,研究对采自芜湖市莲塘湖水体中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30个有棘刺型(Spined morphotype)的克隆(S1-S30)和18个无棘刺型(Unspined morphotype)的克隆(U1-U18)进行了rDNA ITS序列分析;以十指臂尾轮虫(B.patulus)为外群,构建了48个克隆的系统发生树(NJ、MP、ML和贝叶斯树)。结果表明,所测48个克隆共包括16个单元型。在ITS序列中,T、C、A、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6%、18.7%、35.9%、16.8%,其中A+T含量为64.5%,C+G含量为35.5%。单元型U12与其他单元型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为26.2%-26.6%,平均为26.47%;其中,发生在ITS1、5.8S和ITS2区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分别为26.9%-27.8%、2.9%-3.5%和44.4%-45.0%,平均依次为27.27%、3.09%和44.48%。而其他单元型间平均序列差异百分比为0.41%。4个系统树均支持将48个克隆分为2个支系:无棘刺型克隆U12独成一支,无棘刺型的其余克隆与所有有棘刺型克隆构成另一支系。单元型U12与其他单元型应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姐妹种;但两种形态型并非不同的亚种或互为姐妹种,它们间的形态差异主要由表型可塑性引起。
张晋艳席贻龙马芹项贤领
关键词:萼花臂尾轮虫表型可塑性
轮虫种群遗传结构及系统地理格局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5年
轮虫是浮游动物中的重要类群,开展轮虫种群遗传结构及系统地理格局研究对更好地理解种群分化、物种形成、生态适应和历史气候变化等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轮虫种群的系统地理格局主要包括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种群的快速增长及其建群效应使得轮虫种群表现出高度的遗传分化和显著的系统地理格局;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浮游动物具有高度的拓殖能力和局域性适应,轮虫种群间不具有系统地理格局。轮虫的种群遗传结构存在着季节变化,这可能会干扰我们对浮游动物系统地理格局的正确认识。本文简述了轮虫种群遗传结构及系统地理格局的研究现状,并对轮虫种群遗传结构及系统地理格局研究进行了展望。
项贤领陶媛媛席贻龙
关键词:轮虫系统地理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