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艾昆
- 作品数:13 被引量:71H指数:5
- 供职机构:济南市传染病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HBV慢性感染者血清抗-HBx与细胞因子相关性研究
- 研究背景及目的: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20亿人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其中有3.5亿人为HBV慢性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慢性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炎后肝硬化和原发...
- 丁艾昆
- 关键词:慢性感染者免疫状态血清标志物表面抗原
- 聚乙二醇干扰素a-2a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1
- 2015年
-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a-2a单药及联合阿德福韦酯或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41例HBeAg阳性入选病例分为聚乙二醇干扰素a-2a组(A组,46例),聚乙二醇干扰素a-2a联合阿德福韦酯组(B组,46例)和聚乙二醇干扰素a-2a联合恩替卡韦组(C组,49例)。分别在治疗4、12、24和48周及随访24周时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结果联合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及下降幅度、HBeAg阴转率、ALT复常率均优于聚乙二醇干扰素a-2a单药治疗,2种联合治疗方案都具有较强的病毒抑制作用,且安全性好;联合恩替卡韦组病毒的下降幅度和表面抗原降低程度均大于联合阿德福韦酯组。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a-2a单药联合联合阿德福韦酯或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乙型肝炎安全性好,疗效均优于聚乙二醇干扰素a-2a单药治疗,且聚乙二醇干扰素a-2a联合恩替卡韦疗效优于聚乙二醇干扰素a-2a联合阿德福韦酯。
- 丁艾昆郭利伟欧阳瑞春王昌源俎燕会
- 关键词:聚乙二醇干扰素A-2A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
- 浅议乙肝肝纤维化的防治
- 2006年
- 王玲芝丁艾昆
- 关键词:乙肝肝纤维化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 老年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状况及相关因素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评价老年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QOL)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QOL调查问卷对老年肝硬化患者QOL状况进行评价;运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老年肝硬化患者QOL总评分明显低于健康人(P<0.05);与老年肝硬化患者QOL相关的因素包括肝硬化分级、乏力、病程、腹胀或腹水、纳差或便秘、情绪稳定性、社会支持、心理健康和婚姻状况;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肝硬化分级、不适症状、社会支持度和情绪稳定性是影响患者QOL的关键因素。结论通过加强规范治疗,认真开展健康教育,争取全面的社会支持,给予老年肝硬化患者更多的心理帮助,能提高其QOL。
- 刘志荣刘彩峰孙玉秋丁艾昆董格峰
- 关键词:老年肝硬化生活质量
- 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中瞬时弹性波检测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探讨瞬时弹性波检测(Fibroscan,FS)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疾病进展的评价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660例FS检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和其中96进行肝组织活检的病理结果,分析各临床指标对FS值(硬度值)的影响。根据肝脏病理纤维化分期进行分类,绘制不同纤维化分期FS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不同性别、年龄、PLT、PTA、ALT、TBIL、ALB、门脉内径和脾脏厚度水平的FS值有差异(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LT、PTA、ALB、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PLT、TBIL与FS值相关,其对FS值的影响依次减弱。肝纤维化轻度(S1)18例、中度(S2)39例、重度(S3)12例和肝硬化(S4)27例的AUC分别为0.724、0.832、0.836和0.798,诊断的界值分别为9.8、10.5、12.3和14.8 kPa。结论 FS与肝脏病理纤维化分期符合率高,是评估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有价值的无创检查方法。
- 刘伟丁艾昆李程单容王昌源
- 关键词:肝纤维化肝脏硬度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
- 253例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3
- 2014年
-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预后将253例ACLF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84例)和无效组(169例),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常规化验指标、肝功能指标和乙肝病毒学指标,回归分析各项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有效组和无效组性别、ALT、AST、前白蛋白、总胆固醇、血糖、AFP、血红蛋白、血小板、HBV DNA计量和e抗原(HBeAg)阳性率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效组和无效组年龄、总胆红素水平、白蛋白、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和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年龄越大,预后越差(χ2=9.426,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总胆红素、PTA、纤维蛋白原、肌酐和住院时间是ACLF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年龄、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和住院时间影响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其中总胆红素、PTA、纤维蛋白原、肌酐、住院时间影响显著。
- 郭利伟丁艾昆刘伟李程欧阳瑞春王昌源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
- 乙肝病毒基因分型与YMDD变异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研究乙肝患者HBV基因型的分布及临床意义。方法:采集济南市传染病医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乙肝病毒感染者579例,采用基因芯片进行HBV基因分型,生化指标在酶动力学法雅培C i8200全自动仪上测得。结果:在肝病患者中,B型99例(17.1%),C型468例(80.8%),B/C混合型12例(2.1%)。C型在肝病患者基因型中所占构成比最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B型、C型及B/C型之间HBV DNA定量及ALT、AST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不同基因型的CHE水平差异统计有显著性(P<0.01),B/C型最低,C型次之,B型最高。结论:乙肝患者其HBV基因型存在有B型、C型和B/C混合型;其中C型为优势基因型;不同基因型与肝脏的合成能力及预后有关,B型预后最好,B/C型最差。
- 董格峰丁艾昆孙玉秋王琰珉宁志杰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
- 血浆肾上腺髓质素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的浓度变化,并探讨其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关系。方法选择98例肝硬化患者,并设健康对照。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ADM,同期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门静脉系统进行动态观察,以综合判断门静脉高压情况。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浆ADM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且随Child-Pugh分级增加而升高(P<0.05);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浆ADM明显高于肝硬化无腹水患者(P<0.05)。肝硬化患者随血浆ADM升高,门静脉内径(PVD)、脾静脉内径(SVD)增加,门静脉血流速度(PVV)、脾静脉血流速度(SVV)降低,门静脉血流量(PVFV)、脾静脉血流量(SVFV)增加(P均<0.05)。随着Child-Pugh分级增加,PVD、SVD增加,PVV、SVV降低,PVFV、SVFV增加(P均<0.05)。结论血浆ADM与肝脏病变程度及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密切相关,在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孙玉秋张立新丁艾昆汪明明陈士俊
- 关键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肾上腺髓质素血流动力学彩色多普勒超声
- 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R_1含量变化与红细胞粘附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 2004年
- 目的 研究重型肝炎患者可溶性补体受体 1型 (s CR1 )浓度及红细胞粘附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76例重型肝炎、2 2例重型肝炎恢复期、5 8例肝硬化、 5 8例慢性病毒性肝炎及 80例正常人群进行了细胞竞争酶联免疫实验和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实验。结果 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 s CR1 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 1) ,重型肝炎患者明显高于肝硬化、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 (P <0 .0 1)并与胆碱酯酶 (CHE)、凝血酶原时间 (PT)及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变化明显相关。重型肝炎患者红细胞 CR1 粘附活性显著下降 ,与 s CR1含量呈负相关。结论 重型肝炎患者血清 s CR1 浓度变化与肝功能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联合检测是评估重型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 董格峰王晶波丁艾昆刘彩峰沈菲许百全
- 关键词:重型肝炎血清SCR1肝功能
- 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乙肝病毒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近期疗效比较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比较拉米夫定(LAM)、恩替卡韦(ETV)治疗乙肝病毒(HBV)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HBV相关的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接受LAM治疗28例(LAM组),接受ETV治疗52例(ETV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12、24周检测两组肝功能指标和生化指标,进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观察病毒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24周时ETV组有效率优于LAM组;治疗4、12、24周时ETV组HBV DNA转阴率均明显高于LAM组;治疗4周时LAM组PTA水平低于ETA组,治疗12周及24周时ETV组总胆红素、白蛋白、PTA及MELD评分均优于LAM组(P均<0.05)。结论 ETV较LAM能更好地改善HBV相关的ACLF患者的各项指标,ETV近期疗效优于LAM。
- 丁艾昆郭利伟董格峰
-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恩替卡韦拉米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