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晓霞

作品数:55 被引量:487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5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6篇地震
  • 15篇GPS
  • 13篇断裂带
  • 13篇裂带
  • 9篇断层
  • 8篇地壳
  • 8篇汶川地震
  • 8篇龙门山
  • 8篇龙门山断裂
  • 8篇块体
  • 7篇形变
  • 7篇最小二乘配置
  • 7篇龙门山断裂带
  • 7篇GPS速度场
  • 6篇应变率场
  • 6篇剖面
  • 6篇强震
  • 5篇地震前
  • 5篇震前
  • 5篇速度剖面

机构

  • 43篇中国地震局地...
  • 31篇中国地震局
  • 11篇中国地震台网...
  • 3篇四川省地震局
  • 2篇武汉大学
  • 2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九州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陕西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日本九州大学

作者

  • 55篇刘晓霞
  • 39篇江在森
  • 35篇武艳强
  • 26篇魏文薪
  • 15篇赵静
  • 14篇邹镇宇
  • 11篇邵志刚
  • 7篇李强
  • 5篇王芃
  • 4篇刘琦
  • 4篇冯蔚
  • 3篇王武星
  • 3篇闫伟
  • 3篇方颖
  • 3篇杨国华
  • 3篇张龙
  • 2篇熊仁伟
  • 2篇王岩
  • 2篇徐晶
  • 2篇龙锋

传媒

  • 1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1篇大地测量与地...
  • 6篇地震
  • 3篇国际地震动态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震研究
  • 2篇中国地震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震学报
  • 1篇测绘科学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6篇2022
  • 4篇2020
  • 1篇2019
  • 6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8篇2015
  • 3篇2014
  • 8篇2013
  • 7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GPS资料研究郯庐带现今运动及变形状态被引量:16
2012年
本文利用华北地区1999—2001年,2001—2004年,2004—2007年及2007—2009年四期GPS速度场资料,基于块体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分析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运动及变形特征。结果显示:潍坊—郯城段主要为右旋走滑的变形特征,而郯城—庐江段则为左旋滑动的变形特征,两段垂直断层方向上的变形表现为"张压交替"的特征。基于刚体运动模型,计算了扣除环渤海湾区域整体刚性运动的华北地区GPS速度场,并分析了环渤海湾区域块体的变形状态,结果显示环渤海区虽然各期的变形特征不同,特别是郯庐带附近,各期的运动特征差异较大,但基本可反映燕山—渤海地震带是运动特征差异的分界线,且每期郯庐带各站点的一致性运动明显。
刘晓霞江在森武艳强
关键词:GPS速度场郯庐断裂带
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现今断层运动特征被引量:14
2020年
本文利用GPS观测对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现今断层运动和变形状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两侧地块地壳变形差异显著,GPS速度剖面结果显示断裂带两侧存在地壳变形不连续现象;进一步以GPS速度场为约束,基于负位错模型反演的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断层闭锁空间分布结果显示,以木里为界,北东段断层强闭锁从地表向深部延伸至15 km左右,西南段断层闭锁程度较高的区域位于5~15 km范围内,浅层表现为弱闭锁的状态;滑动亏损速率结果显示,两闭锁段的滑动亏损速率相差近4 mm·a^-1,说明丽江—小金河断裂带西南段的背景滑动速率明显高于北东段.基于数值模拟分析了西南段浅层蠕滑运动对周边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南段的浅层左旋滑动对北东段闭锁区和西南段深部强闭锁区均为正影响.
刘晓霞邵志刚
关键词:GPS速度场库仑应力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现今构造变形特征被引量:26
2013年
基于1999—2007年GPS水平速度场资料,利用块体模型和跨断层速度剖面,并结合断裂带两侧应变场的分布,分析了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分段及整体运动变形特征。结果表明:托莱山与冷龙岭断裂的滑动性质为走滑兼挤压;金强河断裂变形最显著,剪切应变积累程度最高;毛毛山-老虎山断裂中的毛毛山段比老虎山段应变积累大;海原断裂(狭义)左旋走滑速率为5 mm/a,海原地震至今仍以蠕滑调整为主;六盘山北段有2.4 mm/a的挤压量,其挤压应变积累相对显著,而六盘山中南段变形不明显。海原-六盘山断裂带由西向东整体呈现出走滑兼挤压-走滑-挤压的构造转换样式。
李强江在森武艳强赵静魏文薪刘晓霞
关键词:GPS滑动速率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闭锁与变形特征被引量:12
2018年
为研究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断层闭锁程度与变形状态,并分析该区域地震危险性,利用1999—2007、2009—2011、2011—2013和2013—2015年共4期GPS速度场,采用DEFNODE负位错反演程序估算了该断裂的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空间动态分布,并结合1990—2017年跨断层水准资料分析了断层的三维运动变形特征。结果表明:(1)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在汶川地震前后一直处于较强的闭锁状态,且汶川地震使西南段应变积累速度加快,加速了芦山地震的孕育进程;芦山地震后西南段闭锁程度并没有明显减弱,芦山地震对西南段的应变能释放是局部的和有限的。(2)龙门山断裂带4期垂直断层滑动亏损速率均为挤压亏损速率,汶川地震后西南段亏损速率明显增大,而后2期西南段亏损速率逐渐减小,目前依然明显高于汶川地震前量值。(3)汶川地震前跨断层水准结果显示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处于完全闭锁状态,汶川地震后多个场地的年均垂直变化速率明显增大,并随时间呈逐渐衰减状态,目前已经恢复至汶川地震前正常变化速率,因此西南段仍然处于闭锁状态。综合GPS反演结果和跨断层水准结果分析认为,目前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在大部分段落处于强闭锁状态下依然有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
赵静任金卫江在森刘晓霞牛安福闫伟岳冲苑争一
关键词:汶川地震
走滑断层震间形变GPS观测站点布设的合理性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针对单条断层合理布设GPS站点可准确反映断层形变状态。远场布设的有效距离与近场的布设间隔是影响断层运动分析结果的重要因素。远场有效距离为变形宽度的边界,其与断层闭锁深度之间的关系约为6.31倍;近场间隔利用分段折线近似替代断层震间形变曲线,根据形变曲线的变化特点将形变区域分区,得到"近场区"和"过渡区"与断层闭锁深度之间的关系。并且,对川滇块体东边界目前站点布设状态对结果可能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结果可对今后GPS站点布设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邹镇宇江在森武艳强魏文薪刘晓霞
关键词:GPS观测走滑断层
基于速度—状态摩擦本构定律的3维DDA方法研究
<正>1.引言3维非连续变形分析(3D-DDA)方法能够精确计算非连续块体系统的不连续位移和变形。速度-状态摩擦(RSF)本构定律能够精确描述接触面摩擦系数的变化情况,因此有必要将3D-DDA方法中恒定摩擦系数替换为更符...
张龙江在森武艳强邹镇宇魏文薪刘晓霞
文献传递
GNSS在中国大陆的地震预测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0
2020年
GNSS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尺度、高精度的观测结果,为强震变形模型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观测约束。本文针对GNSS技术在中国大陆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系统梳理了断裂带滑动特征描述、变形场动态演化解析、应变集中过程识别、潜在震源危险程度判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典型震例总结了GNSS资料在长、中、短临不同的地震预测阶段的应用。针对地震中长期预测,基于构造动力过程给出了强震危险性时空逼近的科学思路,即"板块边界动力作用—大-中尺度动态形变场—应力应变增强/集中区—孕震危险段中短期危险性的时空逼近"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针对GNSS监测能力提升、地震孕育过程相关的多尺度地壳形变动态信息获取、GNSS多参量动力学模型构建及产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发展展望。总体而言,GNSS技术的应用显著增强了我国地震预测的地壳形变观测基础支撑,丰富了对大陆地震孕育发生物理过程的科学认识,推动了大陆地震预测科学思路和预测方法的发展,并促进了地震预测由经验预测向物理预测的拓展。
江在森武艳强武艳强邹镇宇方颖魏文薪刘晓霞
汶川地震震后短期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变形特征成因讨论被引量:5
2013年
2007—2009年时段GPS数据资料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地壳运动较前期(1999—2007年时段)发生明显变化。本文分别对汶川地震同震影响、震后粘弹性松弛影响和震后余滑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震对该区域地壳变形特征的形成存在一定影响,而震后粘弹性松弛和余滑产生的影响均可忽略不计。分析认为,对于中国大陆这种多块体系统而言,现有的震后变形机制并不能充分解释震后短期某些区域地壳运动变形特征的形成,汶川地震震后短期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壳变形特征的形成可能主要与震后块体运动调整有关。
李强江在森武艳强赵静魏文薪刘晓霞
关键词:地壳变形青藏高原东北缘
一种活动地块边界带断层震级确定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适用于震级预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活动地块边界带断层震级确定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通过反演给出我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段现今断层位移加载速率;根据断层段末次强震发生时间的记录以及区域内地震目录完备的起始...
刘琦邵志刚冯蔚刘晓霞王芃熊仁伟
GPS监测的芦山7.0级地震前应变积累及同震位移场初步结果被引量:57
2013年
利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的GPS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四川芦山"4.20"7.0级地震震前变形场及同震位移场特征.结合震前GPS资料分析认为,这次地震以逆冲破裂为主兼有少量左旋错动,且破裂可能未达地表,发震断层很可能为灌县-安县断裂东侧的一条断层.具体结果:①发生芦山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一直处于闭锁状态,汶川地震后南东向挤压应变积累速率明显加大,且主压应变率方向使发震断层呈逆冲兼左旋剪切变形状态,表明汶川地震的发生加速了此次芦山地震的孕育过程;②GPS检测出同震位移的范围在垂直发震断裂带方向约为230km、平行发震断裂带约为100km,其中同震位移超过10mm的测点分布于垂直发震断层方向的100km范围内;③同震位移场在较大范围主要表现为发震断层逆冲错动的应变释放特征,但在靠近发震断层约70km范围逆冲位移显著偏小,不符合断层错动的位移衰减特征,推断地震破裂未达地表;④在靠近发震断层的上盘约50km范围显示有典型的断层左旋错动位移衰减特征.
武艳强江在森王敏车时廖华李强李鹏杨永林向和平邵志刚王武星魏文薪刘晓霞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