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秀荣

作品数:62 被引量:496H指数:13
供职机构:开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2篇糖尿
  • 22篇糖尿病
  • 18篇血管
  • 16篇血压
  • 16篇高血压
  • 13篇糖尿病人
  • 13篇糖尿病人群
  • 11篇动脉
  • 10篇血糖
  • 10篇腰围
  • 9篇中老年
  • 9篇老年
  • 8篇血管紧张
  • 8篇血管紧张素
  • 8篇紧张素
  • 8篇老年人群
  • 8篇肥胖
  • 7篇中老年人
  • 7篇中老年人群
  • 7篇颈动脉

机构

  • 23篇河北联合大学
  • 16篇河北联合大学...
  • 13篇华北煤炭医学...
  • 10篇开滦总医院
  • 7篇河北联合大学...
  • 6篇华北煤炭医学...
  • 6篇开滦(集团)...
  • 3篇开滦医疗集团
  • 3篇华北理工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开滦精神卫生...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唐山市人民医...
  • 1篇河北省唐山市...
  • 1篇遵化市人民医...
  • 1篇安县人民医院
  • 1篇唐山市中心血...

作者

  • 62篇刘秀荣
  • 43篇吴寿岭
  • 30篇刘星
  • 18篇梁洁
  • 17篇周艳茹
  • 14篇曹正新
  • 13篇杨春伟
  • 12篇李云
  • 12篇王丽晔
  • 8篇闫秀纵
  • 7篇李冬青
  • 6篇王晓涛
  • 6篇刘丽英
  • 6篇杨鹏
  • 5篇黄玮
  • 5篇孙月秋
  • 5篇陈朔华
  • 5篇刘丽英
  • 4篇高竞生
  • 4篇李宏芬

传媒

  • 14篇中华高血压杂...
  • 6篇中国糖尿病杂...
  • 5篇中华心血管病...
  • 5篇中华内分泌代...
  • 4篇中华流行病学...
  • 4篇实用预防医学
  • 3篇高血压杂志
  • 3篇中国综合临床
  • 2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国药房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疑难病杂志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9篇2015
  • 8篇2014
  • 10篇2013
  • 12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0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α-Adducin基因多态性与氢氯噻嗪降压疗效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和α-adducin基因G614T多态性与氢氯噻嗪降压疗效的关系。方法 82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同时服用氢氯噻嗪12.5mg,1次/d,6周后资料完整的754例患者按不同ACE基因型和α-adducin基因型分组,比较不同基因型组和组合基因型组血压下降值。结果 服用氢氯噻嗪6周后,DD基因型患者收缩压下降值大于II、ID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基因型患者收缩压下降值大于GG、GT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T、GT基因型患者舒张压下降值大于GG基因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DD基因型、TT基因型、DD+TT组合基因型、治疗前醛固酮(Ald)水平是影响患者收缩压下降的主要因素。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α-adducin基因G614T多态性均与氢氯噻嗪的降压疗效相关;DD+TT组合基因型对HCTZ的降压反应可能优于其他组合基因型。
吴寿岭李冬青李宏芬于青赵海燕李云侯国胜刘秀荣
关键词:ACE基因Α-ADDUCIN基因基因多态性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药物量效关系体外监测试验被引量:4
2000年
研究溶栓治疗时既可有效溶栓 ,又能避免出血并发症的有效用药剂量。方法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体外血栓模型试验 ,分别测定患者加入溶栓药物和未加药物对照状态下的模型及有关的指标 ,寻找加入溶栓药的体外血栓模型处于溶栓状态时的溶栓药物用量。结果 在脑梗死时自然状态下和生理盐水对照时体外血栓湿重较低 ,临床不宜进行溶栓治疗。当加入尿激酶进行溶栓试验时 ,体外血栓湿重在主干支梗死患者比穿通支梗死患者降低的更明显。结论 主干支梗死时对静脉溶栓更敏感 ,如果加入尿激酶初始量时 ,患者体外血栓处于溶栓状态 。
元小冬米振洲刘秀荣张文才袁建新王燕裴唤珍高文静葛秀风张萍淑刘月松马英
中心性肥胖对2型糖尿病新发脑梗死事件的影响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 探讨中心性肥胖对2型糖尿病新发脑梗死事件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在2006-2007、2010-2011年开滦集团健康体检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8 306名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队列,依据基线WC水平分为中心性肥胖组和非肥胖组,应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中心性肥胖对2型糖尿病新发脑梗死事件的影响.平均随访38 ~ 53(48.05±3.09)个月.结果 (1)中心性肥胖组人群的平均年龄、BMI、SBP、DBP、脉压、FPG、TC、TG、LDL-C、UA水平均高于非肥胖组(P<0.01).(2)中心性肥胖组脑梗死总累积发生率高于非肥胖组(3.1%VS.1.6%,P<0.01);按性别分层后,男性中心性肥胖组仍高于非肥胖组(3.3%vs.1.7%,P<0.01).(3)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中心性肥胖为2型糖尿病新发脑梗死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RR=2.07(95%CI:1.39 ~ 3.09).结论 中心性肥胖增加2型糖尿病新发脑梗死事件的风险.
刘秀荣周艳茹王建军刘星杨春伟李俊娟陈朔华吴寿岭
关键词:中心性肥胖脑梗死
中老年人群腰围与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关系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分析中老年人群腰围与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随机分层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0岁在职及离退休职工既往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者为调查对象,共5852例,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动脉硬化监测,依据腰围四分位数将观察对象分为腰围第一分位(<80cm)、第二分位(80~<86cm)、第三分位(86~<93cm)和第四分位组(≥93cm),比较4组高baPWV(baPWV≥1400cm/s)的占比,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腰围增加与高baPWV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1共有5221例纳入统计分析,其中男性3131人,女性2090人,年龄40~94(55.1±11.8)岁;2有3237例baPWV≥1400cm/s,占总人群的62.0%。腰围第一分位、第二分位、第三分位和第四分位组高baPWV占总人群的比例分别为46.9%、58.2%、66.6%和75.2%(趋势P值<0.01)。3影响高baPWV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饮酒、高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等混杂因素后,与第一分位组比较,第四分位组高baPWV的发生风险增加38%。结论随着腰围的增加,高baPWV占总人群的比例逐渐升高;中老年人群腰围≥93cm是高baPWV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晓涛刘星李秋云杨春伟刘秀荣梁洁吴寿岭
关键词:腰围中老年人群
脉压对糖尿病人群肾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脉压(PP)对糖尿病人群肾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健康查体的101 510例开滦集团职工中的8 942例空腹血糖≥7.0 mmol/L或<7.0 mmol/L但已确诊为糖尿病、正在使用降糖药物的人群作为观察对象,按PP分为PP<60 mmHg组和PP≥60 mmHg组,采用改良的MDRD公式计算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对两组人群的肾功能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与PP<60 mmHg组相比,PP≥60 mmHg组患者尿蛋白阳性检出率增加(23.4%vs 16.6%,P<0.01),血肌酐水平升高[(97.04±34.69)vs(93.15±33.30)μmol/L,P<0.01],eGFR水平降低[(93.23±36.97)vs(100.63±35.32)mL/(min·1.73 m2),P<0.01]。(2)同一PP水平,女性人群的eGFR水平低于男性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TG、LDL-C、空腹血糖、尿蛋白后,显示高PP为eGFR下降的危险因素。结论高PP是糖尿病人群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闫秀纵周艳茹孙月秋刘星杨春伟刘秀荣曹正新吴寿岭
关键词:脉压糖尿病人群肾功能损害肾小球滤过率
空腹血糖受损人群腰围变化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被引量:20
2013年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受损人群腰围变化与新发糖尿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法,以参加2006-2007、2010-2011年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为研究对象,以符合人选标准的12657名职工作为观察队列,依据基线腰围四分位水平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比较4组间糖尿病的发病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腰围与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在12657名的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人群观察队列中,男性为10697名,女性为1960名,年龄为(49.9±11.3)岁。至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时,调查对象糖尿病的年发病率为4.27%(1884/12657),男性人群年发病率为4.25%(1581/10697),女性为4.44%(303/1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腰围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第一分位组、第二分位组、第三分位组、第四分位组的糖尿病的年发病率分别为2.19%(235/3083)、3.07%(333/3114)、4.47%(473/3037)、7.08%(843/3423);按性别分层后,男性4组糖尿病的年发病率分别为2.34%(213/2626)、3.06%(282/2645)、4.37%(393/2582)、7.00%(693/2844),女性4组的年发病率分别为1.38%(22/457)、3.12%(51/469)、5.05%(80/455)、7.45%(150/579)。相同腰围分组间女性糖尿病年发病率均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糖尿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等因素后,与第一分位组比较,第二、三、四分位组均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OR(95%CI)值分别为1.38(1.13-1.68)、1.79(1.47-2.09)和3.10(2.57-3.75)]。结论随着腰围的增加,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
刘秀荣李俊娟杨春伟张桂华果丽明王希柱张宏顺李艳丽吴寿岭
关键词:腰围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
中老年人群腰臀比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腰臀比(WHR)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符合入选标准的5 099名参加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健康体检员工(年龄≥40岁、既往无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者)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并行血液生化及颈动脉超声检查.依据WHR按4分位法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比较4组间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对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随着WHR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第一、二、三、四分位组的检出率分别为20.7%(571/2 753)21.9%(604/2 753)、27.5%(758/2 753)和29.8%(820/2 7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多因素分析,校正其他因素后,与第一分位组比较,第二、三、四分位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有增加,OR值分别为1.23(95%CI:1.10~1.54)、1.65(95%CI为1.52~2.13)、1.67(95%CI为1.54~2.17).结论 中老年人群WHR增大可能增加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风险.
张丽吴成忠高永生陈磊刘丽英王月辉黄玮孙俊新张宝霞刘秀荣
关键词:腰臀比颈动脉斑块流行病学研究
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toral bilirubin,TBI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9~10月开滦集团公司在职高级管理人员475例进行健康体检,测定血清TBIL水平,同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n=111)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对照组)(n=364)。观察两组间血清TBIL水平是否具有差异;同时将血清TBIL水平按四分位数分为四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TBIL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血清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12.61±5.17μmol/L vs 13.83±5.31μmol/L,P=0.033)。②不同血清TBIL水平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但随着血清TBIL水平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呈现逐渐减低趋势。③血清TBIL水平位于最高四分位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风险显著低于血清TBIL水平位于最低四分位者[优势比(odds ratio,OR)为0.4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l)在0.23~0.81之间]。④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TBIL仍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TBI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高水平TBIL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刘秀荣王丽晔史宪全吴寿岭李云杨鹏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胆红素超声检查
影响糖尿病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因素的相关研究
刘秀荣周艳茹王建军韩艳华苏丽荣朱颖王亭君袁凤辉郑久鸣刘丽英吴寿岭
应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探讨了基线收缩压、C反应蛋白水平、BMI、饮酒量等因素与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发现了糖尿病人群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提出了糖尿病人群最佳的血压、空腹血糖、饮酒量、C反应蛋白等指...
关键词:
关键词:糖尿病循证医学心血管健康
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5
2012年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分层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0岁、既往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肌梗死的在职及离退休职工共6330人为调查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41.3%,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为22.1%,稳定斑块的检出率为19.2%。随着年龄的增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增加(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男性、高龄(50~<60,60~<70,≥70岁)、高收缩压、高空腹血糖、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774、2.357、4.191、8.968、1.751、1.499、1.446;男性、高龄(50~<60,60~<70,≥70岁)、高收缩压、高空腹血糖、高三酰甘油、吸烟是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2.017、3.570、10.776、48.526、1.777、1.974、1.614、1.616。结论中老年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41.3%。颈动脉稳定斑块的影响因素为:性别、高龄、收缩压、空腹血糖、LDL-C。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年龄、收缩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吸烟。
李雯周勇刘雪梅刘秀荣吴寿岭赵性泉朱颖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斑块流行病学研究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