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心率
  • 4篇心电
  • 4篇心率变异
  • 4篇心率变异性
  • 4篇散点图
  • 3篇电图
  • 3篇心电图
  • 2篇导联
  • 2篇动态心电图
  • 2篇心房
  • 2篇心房颤动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血管
  • 2篇心血管病
  • 2篇心血管病学
  • 2篇心脏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病
  • 2篇血管病学

机构

  • 10篇厦门大学
  • 2篇厦门大学附属...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1篇刘耿星
  • 8篇张丽娟
  • 4篇方丁芬
  • 3篇张丽君
  • 1篇薛丽珍
  • 1篇林宛华

传媒

  • 2篇中国心脏起搏...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2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国际病理科学...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房颤动患者短联律间期室性期前收缩易发部位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短联律间期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与心室解剖位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323例心心房颤动动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24 h动态心电图。通过Lorenz散点图测量心房颤动患者室性期前收缩点集中最短联律间期,并采用逆向技术确定该室性期前收缩的起源部位。结果室性期前收缩起源左、右心室心尖部的联律间期最短,测量值分别为(380±55)、(394±58)ms,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心尖部短联律间期测量值低于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t=4.89,P<0.01;t=5.61,P<0.01;t=3.90,P<0.01;t=5.99,P<0.01);右心室心尖部短联律间期测量值低于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t=2.18,P=0.03;t=3.09,P<0.01;t=2.07,P=0.04;t=3.11,P<0.01)。结论心房颤动患者心尖部较易发生短联律间期的室性期前收缩,其可能与病理生理及心尖部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熊玉琴刘耿星林敏方丁芬黄卫斌
关键词:心脏复合征早搏LORENZ散点图心电描记术
心电图碎裂QRS波与高血压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 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与高血压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7年1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100例高血压患者依据心电图碎裂QRS波诊断情况分为两组,至少具有两个相关导联QRS波群呈RSR型为观察组,共54例;碎裂QRS波阴性者作为对照组,共46例.收集两组性别、年龄、高脂血症、体质指数、高血压持续时间、左心舒张功能分级等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与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高血压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与1级比例低于对照组,2级比例高于对照组,高血压病程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程、左心室舒张功能分级均为高血压患者左心舒张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OR〉1).结论 针对高血压患者,心电图碎裂QRS波可提示严重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有利于为临床治疗与预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黄素园方丁芬刘耿星张丽娟
关键词:高血压左心室舒张功能
应用Lorenz-RR散点图的密度分布及面积计算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采用散点图的面积计算和密度分布评价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方法提取入选对象的动态心电图原始RR间期数据做为试验组(A组),设置同年龄段的非冠心病人群动态心电数据做为对照组(B组)。用Matlab软件构建RR间期的Lorenz-RR散点图,计算两相距100 ms的心率的均等线与散点图头端围成的面积S_1,两相距100ms心率的均等线与散点图围成的最大面积S_2及散点图的总面积S;用Matlab软件构筑散点的密度分布图,并划分为高密度区(H),中间密度区(M),低密度区(L),计算各密度区所占的百分比。用上述指标(S1,S2,S,H,M,L)来评价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结果 A组S低于B组[(66 983±19 097)ms^2 vs(106 140±25 120)ms^2,P<0.05],A组S_2低于B组[(7 579±1 705)ms^2 vs(9 173±1 453)ms2,P<0.05];A组的散点图M密度区所占比例(M/H+M+L)低于B组[(10.83±4.84)%vs(14.76±3.77)%,P<0.05]。结论结合散点图的密度分布和面积计算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刘耿星熊玉琴林宛华张丽君张丽君张丽娟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率变异性散点图稳定性心绞痛自主神经系统
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21
2018年
目的探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CA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拟诊为冠心病的25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被收入院后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和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并比较分析ST段压低、全程正常NN间期的标准差(SDNN)、全程相邻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结果 ST段压低的94例患者中,CAG阳性79例,CAG阴性15例;无ST段压低的161例患者中,CAG阳性94例,CAG阴性67例。ST段压低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为45.66%(79/173)、特异度为81.71%(67/82)、Youden指数为27.35%、Kappa值为0.22。ST段压低、SDNN、RMSSD中任意2项为阳性时,诊断CAD的敏感度为73.41%、特异度为85.35%、Youden指数为58.78%、Kappa值为0.53。ST段压低、SDNN、RMSSD均为阳性时,诊断CAD的敏感度为25.43%、特异度为96.34%、Youden指数为21.77%、Kappa值为0.16。结论动态心电图对CAD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ST段压低结合心率变异性(HRV)指标SDNN、RMSSD后,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CAD的准确率提高,与CAG诊断CAD的结论一致性增加。
熊玉琴方丁芬刘耿星黄晓梅张丽娟
关键词:冠心病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
基于Lorenz-RR散点图的心率变异性新指标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 基于Lorenz-RR散点图的面积和密度分布提出了几个心率变异性的新指标,并探讨其用于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病变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0日期间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患者(AMI组174例,非冠心病对照组98例)的一般临床资料、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及冠脉造影Gensini评分等数据,基于动态心电图的Lorenz-RR散点图的面积和密度分布,提出6个心率变异性新指标:散点图总面积S、散点图头端(靠近原点处)面积S1、散点图短轴处面积S2、散点高密度分布区占比H、散点中密度分布区占比M、散点低密度分布区占比L,计算其在AMI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1)AMI组的S[(31 256.87±18 536.12)ms^(2)]、M(9.09%±3.1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S[(47 376.83±2 162) ms^(2)]、M(10.51%±3.95%),而AMI组L(62.50%±6.77%)高于对照组L(60.17%±7.02%),且差异显著(P<0.05)。(2)在AMI组中,Gensini评分三分位分组的高分组H(27.27%±4.47%)、M(8.59%±3.18%)显著低于低分组H(28.17%±4.45%)、M(9.76%±3.29%),而高分组L(64.14%±6.94%)显著高于低分组L(61.07%±6.72%)(P<0.05)。(3)Gensini评分与H、M呈负相关(r值分别-0.235、-0.178),与L呈正相关(r值=0.216)(P<0.05)。结论 基于Lorenz-RR散点图面积和密度提出的心率变异性新指标S,M,L在AMI患者中有明显改变,且H、M、L指标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好。
林敏刘耿星林艺嫔李雨华张丽娟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变异性
罕见六岁儿童川崎病致心肌梗死一例被引量:2
2007年
患儿男性,6岁,因腹痛、腹泻、胸闷不适半天入院。4年前曾患“川崎病”。急查标准12导联心电图,Ⅱ、Ⅲ、aVF导联呈Or型,伴ST段斜上行抬高0.1~0.3mV,同时可见Ⅰ、aVL导联sT段水平型压低0.1~0.2mV等相应改变。心电图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薛丽珍刘耿星
关键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川崎病标准12导联心电图儿童AVF导联导联ST段ST段
办公室青年人群心肺功能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办公室青年人群心肺功能状态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办公室青年人群生理功能、预防疾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5—11月在厦门某电子公司办公室工作、年龄20~45岁的92例青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心肺功能评估试验等收集基本信息及心肺功能参数。根据极量运动试验后研究对象的最大摄氧量,将其分为最大摄氧量高组(≥1.67 L/min)和最大摄氧量低组(≤1.64 L/min),每组各45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等),采用Pearson相关和偏相关分析探讨一般资料与最大摄氧量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性别、体质量指数、静息心率、吸烟指数、饮酒频率、饮酒量、坚持运动者所占比例及日常运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睡觉时间点、按时早餐及有焦虑情绪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吸烟指数、饮酒频率、饮酒量、睡觉时间点、日常运动量与最大摄氧量呈正相关(P<0.05),静息心率与最大摄氧量呈负相关(P<0.05)。调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后,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日常运动量与最大摄氧量呈正相关(r=0.330,P=0.002),而静息心率与最大摄氧量呈负相关(r=-0.305,P=0.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体质指数、静息心率及日常运动量均为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办公室青年人群的心肺功能较低,性别、体质指数、静息心率及日常运动量均为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静息心率可初步评估心肺功能,以便指导该人群改善生理功能、预防疾病产生。
林敏刘耿星林艺嫔张丽君张丽娟熊玉琴
关键词:心肺功能最大摄氧量青年人
心房颤动患者伴≥2 s长R-R间期的发生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伴≥2 s长R-R间期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369例房颤患者的24 h动态心电图,根据Holter中是否伴有长R-R间期(≥2.0 s)分为病例组(181例)及对照组(188例),并根据长R-R间期出现时间是否与睡眠相关将病例组分为睡眠相关组(122例)和睡眠无关组(59例)。分别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及睡眠相关组与睡眠无关组的24 h心率变异性(HRV)指标24 h 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24 h心率减速力(DC)、最短房室结功能不应期(AVNFRP)、AVNFRP变化值及最长R-R间期发生时基础周期条件下的AVNFRP,并对睡眠相关组和睡眠无关组的24 h SDNN 及24 h DC进行白天(06:00-22:00)夜间(22:00-06:00)比较分析。结果:病例组24 h 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24 h DC及AVNFRP变化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最短AVNFRP及最长R-R间期发生时基础周期条件下的AVNFRP均较对照组显著长(P<0.05);睡眠无关组的24 h SDNN、24 h DC及AVNFRP变化值均明显高于睡眠相关组,最短AVNFRP及最长R-R间期发生时基础周期条件下的AVNFRP均较睡眠相关组显著延长(P<0.05);睡眠无关组白天与夜间的SDNN、D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睡眠相关组比较,其白天SDNN、DC及夜间SDNN均显著高(P<0.05),夜间D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相关组白天SDNN、DC均明显低于夜间(P<0.05)。结论:SDNN、DC增高是房颤伴睡眠相关性长R-R间期发生的重要原因,而房室结功能不应期的病理性延长则是房颤伴睡眠无关性长R-R间期发生的重要原因。
熊玉琴刘耿星林敏林艺嫔黄卫斌
关键词:心房颤动长R-R间期心率变异性
冠状动脉心脏病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性重构浅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采用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指标的震荡初始(turbulence onset,TO)、震荡斜率(turbulence slope,TS)评价冠状动脉心脏病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的功能性重构。方法:选取89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两年来曾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可计算HRT相关指标的心内科住院患者,依照疾病谱分为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A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1例(B组),并设置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支架植入术治疗至少半年后的心绞痛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1(C组)。另取具有相同的其他主要疾病背景的同年龄段人群122例作为对照组2(D组),对上述四组的TO和T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组与C,D组的TS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指标异常程度与自主神经功能重构呈正相关(r=0.351,P<0.05)。结论:HRT的TS指标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性重构具有一定的定量评价价值。
刘耿星方丁芬张丽娟
关键词:窦性心率震荡震荡斜率自主神经功能性
动态血压监测与脑卒中关系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通过监测脑卒中患者24h动态血压情况,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98例脑卒中患者(脑梗死79例,脑出血5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5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并随机选择161例无脑卒中发生的单纯高血压病患者作对照组,对比2组夜间血压下降率、24h平均血压和脉压差。结果 (1)脑卒中组的夜间血压下降率<10%,对照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卒中组的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比对照组高,其中脑出血组的收缩压升高比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更明显,不同类型脑卒中的脉压差均比对照组大,其中脑出血组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h血压变化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建议临床常规应用动态血压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测,以有效控制血压、降低脑卒中的发生。
张丽君刘耿星张丽娟
关键词:动态血压高血压脑卒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