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解剖学
  • 2篇动脉
  • 2篇阴道
  • 2篇应用解剖学
  • 2篇应用解剖学研...
  • 2篇肾切除
  • 2篇肾切除术
  • 2篇手术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髂外
  • 2篇髂外动脉
  • 2篇内镜
  • 2篇内镜手术
  • 1篇修补术
  • 1篇以学生为中心
  • 1篇生物力学
  • 1篇生物力学评价
  • 1篇生殖股神经
  • 1篇疝修补

机构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武汉钢铁(集...

作者

  • 5篇卢巍
  • 3篇黄文华
  • 2篇郑伟
  • 2篇谭为
  • 2篇张玉松
  • 1篇赵卫东
  • 1篇毕振宇
  • 1篇陶文强
  • 1篇江小蓉
  • 1篇丁自海
  • 1篇侯致典
  • 1篇吴涛
  • 1篇李绍刚
  • 1篇牛增志
  • 1篇陈春
  • 1篇李向明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解剖学杂志

年份

  • 5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网络QQ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成像、仿真和互联网相继应用于解剖学领域,解剖学的教学呈现多元化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缺乏实时互动与交流、教学方法多样而效果不佳等。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解剖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成为当代解剖学教师面临的难题。计算机交互训练不仅能显著促进医学生学习解剖学知识,
谭为陶文强卢巍黄文华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解剖学教学网络教学方法
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内环口周围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为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6具(32侧)经防腐处理的小儿尸体标本内环口周围血管神经进行观测。结果 (1)髂腹下神经与腹壁下动脉在腹前壁的交点与内环口上缘的距离:男左侧为(16.77±1.36)mm,男右侧为(17.77±2.39)mm;女左侧为(16.41±2.23)mm,女右侧为(15.81±0.57)mm。(2)髂腹下神经与腹壁下动脉的夹角:男左侧为(107.75±11.59)°,男右侧为(106.29±8.87)°,女左侧为(106.42±9.46)°,女右侧为(110.23±9.42)°。各测量数据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测量数据在双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在腹前壁髂腹下神经与腹壁下动脉之间有一个没有神经和血管的"安全区域",该区可为IPOM手术中腹腔镜下补片固定提供足够的安全范围。(2)以腹壁下动脉为参考标志,可减少髂腹下神经的损伤,减少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张玉松李向明侯致典丁自海吴涛卢巍
关键词: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内环口
内镜下经阴道肾切除术中髂外动脉及其毗邻结构的应用解剖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通过对内镜下腹盆部髂外动脉与卵巢血管、生殖股神经及腰大肌位置关系的解剖学观测,为内镜下经阴道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8例成年女性腹盆部标本,在大体解剖后在内镜下进行观测,确定髂外动脉与卵巢血管的交点为内镜下的标志点,测量其与生殖股神经的距离,确定内镜下经阴道肾切除手术通过盆腔后在腹部到达腹膜后间隙的相对安全区域。结果 (1)确立了以卵巢血管与髂外动脉的交点为内镜下手术入路观察的标志点;左右侧卵巢血管束与髂外动脉相交处的角度,左侧为(20.68±3.14)°,右侧为(29.48±2.47)°(;2)交点处与生殖股神经的距离左侧为(11.84±0.80)mm,右侧为(12.60±1.32)mm。结论在卵巢血管与髂外动脉相交平面,在髂外动脉外侧,沿腰大肌的外侧缘进入腹膜后间隙,此范围是一个相对安全区域。
卢巍牛增志郑伟张玉松毕振宇谭为江小蓉黄文华
关键词:内镜手术髂外动脉生殖股神经
内镜下经阴道肾切除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研究背景:肾切除术是泌尿外科常见手术。自1990年Clayman首次运用腹腔镜作肾脏切除术后,随着器械设备的发展和操作技术的提高,腹腔镜肾切除手术在泌尿外科开始广泛应用。国内常用的腹腔镜肾切除手术一般采用经腹腔或经腹膜后...
卢巍
关键词:内镜手术髂外动脉
文献传递
新型双向锁定骨外固定器的生物力学评价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对新设计的新型双向锁定骨外固定器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取7具成人尸体正常胫骨标本(对照组),制作中段骨折模型,根据骨断端间距(g=0、10 mm)、骨-外固定器杆间距(b-r=10、25、40和55 mm)的不同组合分成8个试验组(A~H组),使用新型双向锁定骨外固定器固定。应用BOSE机进行轴向压缩、扭转、前/后和内/外侧弯曲的力学测试,分别计算刚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的轴向压缩、前/后、内/外侧弯曲和扭转4种刚度与试验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骨断端间距的差异对压缩、前/后弯曲、内/外侧弯曲3种刚度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骨与连接杆间距的差异对上述3种刚度也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者对扭转刚度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处理因素间均无交互效应(P值分别为0.054、0.527、0.819、0.065)。结论该新型双向锁定骨外固定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郑伟赵卫东李绍刚陈春卢巍黄文华
关键词:外固定器生物力学刚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