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动脉
  • 1篇修补术
  • 1篇腰椎
  • 1篇腰椎椎间
  • 1篇腰椎椎间融合
  • 1篇腰椎椎间融合...
  • 1篇阴道
  • 1篇应用解剖学
  • 1篇应用解剖学研...
  • 1篇融合术
  • 1篇入路
  • 1篇肾切除
  • 1篇肾切除术
  • 1篇生殖股神经
  • 1篇手术
  • 1篇前间隙
  • 1篇切除
  • 1篇切除术
  • 1篇轴向
  • 1篇椎间融合

机构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张玉松
  • 2篇卢巍
  • 2篇丁自海
  • 2篇侯致典
  • 2篇吴涛
  • 2篇李向明
  • 1篇郑伟
  • 1篇毕振宇
  • 1篇江小蓉
  • 1篇黄文华
  • 1篇牛增志
  • 1篇谭为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解剖...

年份

  • 3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轴向腰椎椎间融合术入路的应用解剖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经骶前间隙轴向腰椎椎间融合术入路的安全性。方法 (1)12具(24侧)防腐固定成人骨盆段标本,解剖骶前间隙,观察骶前的筋膜层次,骶直肠筋膜,盆内脏神经等,测量骶直肠筋膜和盆内脏神经的相关解剖数据。(2)参照Marotta方法,模拟手术置入导针,测量导针在骶前间隙中的相关解剖学数据。结果 (1)骶前的筋膜可分为5层(;2)骶直肠筋膜的出现率是91.7%,在骶前壁层筋膜的起始部位:S2为16.7%,S3为41.7%,S4为33.3%,它将骶前间隙分为上、下两部分;(3)盆内脏神经限制直肠下段的解剖分离,可作为骶前间隙"矢状安全区域"的指标,其长度是(22.9±3.2)mm;(4)模拟手术时,导针到盆内脏神经的最短距离是(7.8±1.9)mm,到S3/4横线的垂直距离是(15.0±3.6)mm。结论经骶前间隙轴向腰椎椎间融合术入路的安全性是相对的,由于骶直肠筋膜、骶前静脉丛横干和骶前血管变异的存在,手术入路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李向明张玉松侯致典吴涛丁自海
关键词:椎间融合骶前间隙
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内环口周围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为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6具(32侧)经防腐处理的小儿尸体标本内环口周围血管神经进行观测。结果 (1)髂腹下神经与腹壁下动脉在腹前壁的交点与内环口上缘的距离:男左侧为(16.77±1.36)mm,男右侧为(17.77±2.39)mm;女左侧为(16.41±2.23)mm,女右侧为(15.81±0.57)mm。(2)髂腹下神经与腹壁下动脉的夹角:男左侧为(107.75±11.59)°,男右侧为(106.29±8.87)°,女左侧为(106.42±9.46)°,女右侧为(110.23±9.42)°。各测量数据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测量数据在双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在腹前壁髂腹下神经与腹壁下动脉之间有一个没有神经和血管的"安全区域",该区可为IPOM手术中腹腔镜下补片固定提供足够的安全范围。(2)以腹壁下动脉为参考标志,可减少髂腹下神经的损伤,减少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张玉松李向明侯致典丁自海吴涛卢巍
关键词: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内环口
内镜下经阴道肾切除术中髂外动脉及其毗邻结构的应用解剖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通过对内镜下腹盆部髂外动脉与卵巢血管、生殖股神经及腰大肌位置关系的解剖学观测,为内镜下经阴道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8例成年女性腹盆部标本,在大体解剖后在内镜下进行观测,确定髂外动脉与卵巢血管的交点为内镜下的标志点,测量其与生殖股神经的距离,确定内镜下经阴道肾切除手术通过盆腔后在腹部到达腹膜后间隙的相对安全区域。结果 (1)确立了以卵巢血管与髂外动脉的交点为内镜下手术入路观察的标志点;左右侧卵巢血管束与髂外动脉相交处的角度,左侧为(20.68±3.14)°,右侧为(29.48±2.47)°(;2)交点处与生殖股神经的距离左侧为(11.84±0.80)mm,右侧为(12.60±1.32)mm。结论在卵巢血管与髂外动脉相交平面,在髂外动脉外侧,沿腰大肌的外侧缘进入腹膜后间隙,此范围是一个相对安全区域。
卢巍牛增志郑伟张玉松毕振宇谭为江小蓉黄文华
关键词:内镜手术髂外动脉生殖股神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