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卫华

作品数:22 被引量:121H指数:6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细胞
  • 13篇肺癌
  • 10篇细胞肺癌
  • 10篇小细胞
  • 10篇小细胞肺癌
  • 9篇晚期
  • 9篇非小细胞
  • 9篇非小细胞肺癌
  • 5篇预后
  • 5篇肿瘤
  • 5篇联合化疗
  • 5篇化疗
  • 5篇肺癌患者
  • 5篇肺肿瘤
  • 5篇癌患者
  • 4篇单抗
  • 4篇阳性
  • 4篇生长因子受体
  • 4篇受体
  • 4篇突变

机构

  • 21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市结核病...

作者

  • 22篇吴卫华
  • 15篇仝丽
  • 13篇刘喆
  • 12篇郭丽丽
  • 11篇陶虹
  • 11篇武玮
  • 10篇唐俊舫
  • 7篇李明智
  • 6篇孟弃逸
  • 6篇史亮
  • 6篇吴洪波
  • 4篇朱允中
  • 4篇蔡毅然
  • 4篇李宝兰
  • 4篇郑华
  • 4篇徐丽艳
  • 3篇穆晶
  • 3篇张红梅
  • 2篇张海青
  • 2篇车南颖

传媒

  • 9篇结核病与胸部...
  • 2篇中国医刊
  • 2篇中国肺癌杂志
  • 1篇中国防痨杂志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国际呼吸杂志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1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1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LK阳性并克唑替尼治疗有效肺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阳性肺鳞状细胞癌(SCCL)临床病理特征、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对肺鳞癌患者进行ALK融合基因检测的必要性。方法 Ventana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l例ALK蛋白阳性肺鳞状细胞癌患者,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组织学形态和常规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患者临床治疗及预后。结果患者女性,54岁,不吸烟,因左背部疼痛伴咳嗽、咳痰2月余就诊。胸部CT示左肺门软组织密度影,左肺上叶支气管开口狭窄。支气管镜见左肺上叶支气管开口处新生物阻塞气道。头部MRI及骨扫描均提示有远处转移。支气管活检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鳞状细胞癌,Ventana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ALK蛋白阳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呈野生型。患者经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2周期,疾病进展;口服克唑替尼治疗病变缩小,疗效评价疾病稳定,疾病无进展生存期达6个月。结论肺鳞状细胞癌发生ALK重排罕见,针对ALK阳性肺鳞癌患者应用克唑替尼治疗有效;肺鳞癌患者有必要进行ALK筛查,使ALK融合基因阳性肺癌患者获益于靶向治疗。
穆晶吴卫华蔡毅然苏丹张海青
关键词:肺鳞状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
70岁以上高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分析高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与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1995年1月至2007年8月67例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年龄≥70岁。收集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分期、ECOG评分、并发症、治疗前肝肾功能、血常规、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手术、放疗、一线化疗疗效、化疗周期、二线化疗的临床病例资料,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67例患者中未做治疗18例(26.9%),49例(73.1%)进行了一线化疗。联合化疗以CE/EP方案为主,能够完成4周期以上化疗患者占32.6%(16/49),平均化疗周期2.92个。化疗有效率为53.1%(26/49),疾病控制率为72.1%(35/49)。8例患者接受二线治疗,9例接受放疗。患者MST为6.9个月(95%CI 5.667~11.100),1、2年生存率分别是26.0%、4%。单因素分析提示预后与疾病分期、ECOG评分、有无合并基础疾病、有无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前LDH水平、有无治疗、手术、放疗、化疗疗效密切相关。全组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生存与化疗周期数、一线化疗疗效有关。结论广泛期高龄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疗效部分缓解、化疗周期4个以上是生存独立预后因素。
孟弃逸吴卫华陶虹郭丽丽仝丽武玮唐俊舫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高龄预后
肺原发黑色素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总结原发于肺的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于肺的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60岁男性,因右侧胸痛、左下肢疼痛伴麻木为首发症状入院。行右肺上叶切除术+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经免疫组化明确为肺恶性黑色素瘤。术后进行化疗及骨转移部位放疗,病情进展迅速,广泛转移。结论原发于肺的黑色素瘤十分罕见,症状无特异性,主要影像表现为肺孤立结节或团块,支气管内膜病变常见。HE染色结合免疫组化有助于明确诊断。部分患者外科手术切除可能获得长期生存。淋巴结受累往往提示预后不良。
仝丽史亮蔡毅然吴卫华唐俊舫刘喆
关键词:黑色素瘤
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对复治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被引量:33
2018年
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对复治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on-squamou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7年6月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41例复治晚期NSNSCLC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腺癌38例,其他病理类型3例。19例患者为二线治疗,22例患者为二线以上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阳性18例,突变阴性23例。评价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的治疗,化疗的平均周期数为3.1个,贝伐珠单抗治疗的平均周期数为5.0个。41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全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12.2%,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82.9%。二线治疗与二线以上治疗的患者疗效接近,ORR分别为10.5%、13.6%(P=0.572),DCR分别为89.5%和77.3%(P=0.2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4.6个月(95%CI:3.619~5.581)、11.9个月(95%CI:9.797~14.003)。单因素分析提示EGFR突变、贝伐珠单抗治疗周期数>4个及女性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χ~2=19.673,P<0.001;χ~2=6.820,P=0.009;χ~2=6.374,P=0.012)。多因素分析显示,EGFR突变状态、贝伐珠单抗治疗周期数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0.129,P=0.001;HR=0.336,P=0.012)。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出血、高血压、蛋白尿等,多数为1~2级。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对复治晚期NSNSCLC患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耐受,EGFR突变阳性、贝伐珠单抗使用4个周期以上的患者预后较好。
陶虹郭丽丽吴洪波武玮吴卫华仝丽李红霞刘喆
关键词:预后
厄洛替尼治疗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分析厄洛替尼治疗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2月在笔者医院住院治疗的97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经DNA直接测序法和ARMS方法对EGFR基因突变情况进行检查,并将其分为EGFR野生型组和突变型组,并比较厄洛替尼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EGFR突变型组患者近期临床治疗效果均显著高于野生型组(P〈0.05);突变型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等明显高于野生型组患者(P〈0.05);突变型组患者不良事件包括腹泻13例,皮疹7例,野生型组患者不良事件包括腹泻12例,皮疹1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洛替尼在治疗EGFR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方面其临床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较轻,EGFR基因检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郭丽丽李明智唐俊舫武玮陶虹吴卫华刘喆
关键词:厄洛替尼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肺原发黑色素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4年
目的总结原发于肺的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于肺的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60岁男性,因右侧胸痛、左下肢疼痛伴麻木为首发症状入院。行右肺上叶切除术+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经免疫组化明确为肺恶性黑色素瘤。术后进行化疗及骨转移部位放疗,病情进展迅速,广泛转移。结论原发于肺的黑色素瘤十分罕见,症状无特异性,主要影像表现为肺孤立结节或团块,支气管内膜病变常见。HE染色结合免疫组化有助于明确诊断。部分患者外科手术切除可能获得长期生存。淋巴结受累往往提示预后不良。
仝丽史亮蔡毅然吴卫华唐俊舫刘喆
关键词:黑色素
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观察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影像学改变。方法:对2007年至2014年于我院治疗的晚期NSNSCLC(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on-squamou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患者,给予贝伐珠单抗(15 mg/kg或7.5mg/kg)联合化疗(紫杉醇175 mg/m^2,d1,卡铂AUC=5或6,d1,q3 w)6周期及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15 mg/kg或7.5 mg/kg,d1,q3w)。观察疗效、不良反应、肺部病灶空洞改变的情况、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效果及部分患者EGFR、KRAS基因突变状况。结果:共观察26例患者,均接受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17例行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疾病进展(disease progression,PD)率分别为53.8%、42.3%、3.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11.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达25.8个月。26例患者中15.4%治疗后病变发生空洞改变,空洞组的2年、3年生存率略高于无空洞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586、0.509)。13例患者伴有恶性胸腔积液,胸腔积液的疾病控制率为100%。11例患者标本可进行EGFR基因检测,敏感突变占36.4%,未突变占63.6%。对10例患者标本行KRAS基因检测,均为突变阴性。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鼻衄、咯血、高血压、蛋白尿等。大多数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可控制。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NSCLC患者疗效确切,副反应可耐受,控制恶性胸腔积液效果较好。肺部病灶空洞改变的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陶虹唐俊舫朱允中李明智史亮武玮吴羽华徐丽艳孟弃逸吴卫华郭丽丽仝丽吴洪波刘喆
关键词:肺癌疗效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Ⅱ辅助治疗复治肺结核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研究和评价重组人白细胞介素-Ⅱ(IL-2)辅助治疗肺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痰菌阳性复治肺结核43例,观察组22例,采用2HL2AK(E)Z(TH)V+IL-2/1HL2(TH)V+IL-2/5HL2V方案化疗;对照组21例,采用2HL2AK(E)Z(TH)V/1HL2(TH)V/5HL2V方案化疗。结果完成疗程可评价疗效者40例,其中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痰菌阴转、病灶吸收、空洞的缩小和闭合以及免疫检测结果均优于对照组。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重组人IL—2有辅助治疗肺结核的作用,可加速结核菌阴转速度,促进病灶吸收,提高机体免疫力,是安全可靠的生物制剂。
张红梅吴卫华韩志荣郑华梁瑞武李宝兰
关键词:辅助疗法肺结核IL-2免疫力
厄洛替尼治疗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分析厄洛替尼治疗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2月在笔者医院住院治疗的97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经DNA直接测序法和ARMS方法对EGFR基因突变情况进行检查,并将其分为EGFR野生型组和突变型组,并比较厄洛替尼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EGFR突变型组患者近期临床治疗效果均显著高于野生型组(P<0.05);突变型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等明显高于野生型组患者(P<0.05);突变型组患者不良事件包括腹泻13例,皮疹7例,野生型组患者不良事件包括腹泻12例,皮疹1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洛替尼在治疗EGFR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方面其临床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较轻,EGFR基因检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郭丽丽李明智唐俊舫武玮陶虹吴卫华刘喆
关键词:厄洛替尼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肺癌合并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及药敏分析
2001年
目的:对肺癌合并医院感染患者的病原学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择出所需项目入表并加以分析。结果:1044例肺癌患者中合并医院感染81例,感染率7.76%,感染部位以肺为主,其次为胸腔,肠道,口腔,泌尿道及医用导管,主要致病细菌为G^-杆菌,主要致病真菌为白假丝酵母,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三代头孢,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对大多数细菌敏感。二性霉素B,咪唑类抗真菌药对多种真菌敏感。结论:医院感染以G^-杆菌及真菌为主,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指导治疗是必要的。
吴卫华李宝兰
关键词:肺肿瘤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