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春

作品数:49 被引量:429H指数:13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5篇农业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3篇小麦
  • 11篇耕作
  • 7篇稻茬
  • 7篇播种
  • 6篇四川盆地
  • 6篇盆地
  • 6篇还田
  • 6篇旱地
  • 6篇成都平原
  • 5篇栽培
  • 5篇生长发育
  • 5篇土壤
  • 5篇机播
  • 5篇耕作模式
  • 5篇灌浆
  • 5篇旱地小麦
  • 5篇高产
  • 4篇生态
  • 4篇丘陵
  • 4篇籽粒

机构

  • 49篇四川省农业科...
  • 6篇四川农业大学
  • 5篇江油市农业局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中江县农业局
  • 2篇青岛农业大学
  • 2篇简阳市农业局
  • 2篇德阳市小麦专...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西充县农业局
  • 1篇四川省农业气...
  • 1篇四川省农业技...
  • 1篇四川省农业机...
  • 1篇内江市农业科...

作者

  • 49篇李朝苏
  • 49篇吴春
  • 48篇汤永禄
  • 27篇黄钢
  • 16篇吴晓丽
  • 10篇马孝玲
  • 7篇杨武云
  • 6篇李俊
  • 4篇魏会廷
  • 4篇郭大明
  • 3篇吴元奇
  • 3篇李少昆
  • 3篇谢瑞芝
  • 3篇樊高琼
  • 2篇杨锦忠
  • 2篇梁淑敏
  • 2篇陈溢
  • 2篇曾晖
  • 2篇李金刚
  • 2篇向运佳

传媒

  • 8篇西南农业学报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作物学报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四川农业科技
  • 2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农机化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应用昆虫学报
  • 1篇农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6
  • 5篇2015
  • 13篇2014
  • 4篇2013
  • 8篇2012
  • 6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小麦主栽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评价四川小麦主栽品种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的抗性,比较以蚜量比值为标准划分的抗性等级与千粒重损失率的一致性。【方法】选择2000年以来四川省审定的34个小麦主栽品种,遮雨棚内盆栽种植,在孕穗期进行罩网接蚜,利用蚜量比值方法划分抗蚜等级,在小麦成熟后测定千粒重损失率。【结果】34个品种的抗性等级分布为中抗~高感,没有抗或高抗品种,中抗、低抗、低感、中感、感、高感等级的品种数分别为2、6、11、5、6和4个,中抗品种为川麦42和绵麦45。中抗至高感等级品种的平均千粒重损失率依次为43.6%、58.1%、60.3%、68.1%、73.5%和77.1%,川麦42(中抗)和内麦836(高感)的千粒重损失率分别为41.8%和80.7%。蚜量比值与千粒重损失率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部分品种抗性等级与其千粒重损失率表现不一致,低抗品种川农16千粒重损失率为70.0%,而低感品种川麦107的千粒重损失率为52.8%。【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参试的四川小麦品种在中抗至高感禾谷缢管蚜等级内均有分布,且主要集中在低感范围内,具有外源遗传背景的川麦42比近源品种的整体抗性稍强。蚜量比值结合千粒重损失率进行小麦抗性等级划分的结果更加可靠。
魏会廷李俊吴春向运佳李朝苏杨武云汤永禄
关键词:小麦禾谷缢管蚜
耕作措施对四川丘陵旱地小麦前期群体质量和土壤水分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为研究耕作措施对四川丘陵旱地小麦前期生长和土壤水分的影响,进而探讨耕作措施对减缓该区域季节性干旱对小麦前期生长负面影响的作用,本试验实施了以免耕、旋耕和翻耕3种耕作方式为主区,以秸秆覆盖和不覆盖为副区的裂区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能显著促进小麦分蘖发生,提高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LAI),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但秸秆覆盖后根系活力降低;免耕的分蘖力、LAI和群体干重显著高于旋耕和翻耕,旋耕与翻耕间差异不显著;3种耕作方式对SPAD值和根系活力无显著影响.试验中,秸秆覆盖具有显著的保墒效果,特别是在0~20 cm土层,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比不覆盖的高8.0%~16.7%.在小麦生长前期,免耕具有一定的保墒作用,这种效果随着小麦生长而减弱.本试验条件下,秸秆覆盖和免耕能显著促进小麦前期生长,具有显著的保墒效果,有助于减缓干旱对小麦前期生长的负面影响.
李金刚樊高琼汤永禄李朝苏吴春陈溢黄伟仁
关键词:耕作措施分蘖特性根系活力土壤含水量
禾谷缢管蚜侵染量及危害历期对小麦旗叶SPAD及千粒重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禾谷缢管蚜是西南麦区的第一大害虫。在小麦抽穗期采用大田罩网接蚜方式,研究了禾谷缢管蚜不同侵染量和危害历期对旗叶SPAD和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μ2头/茎的初始蚜量,从抽穗期侵染至乳熟期,旗叶SPAD值降幅较对照处理增加41.2%,千粒重降低15.8%,随着初始蚜量的增加,旗叶SPAD值和千粒重降幅增大。在起始蚜量5头/茎条件下,随着侵染时间的延长,蚜虫对旗叶危害增加,千粒重降幅增大,连续侵染14d时,千粒重降幅12.3%,侵染28~56d,千粒重降幅21.8%~48.0%。蚜虫防治时除考虑单茎蚜量外,还需考虑蚜虫繁殖速度,以确定蚜虫最佳防治时间。
魏会廷李俊汤永禄杨武云吴春李朝苏
关键词:禾谷缢管蚜小麦千粒重
西南地区小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分析被引量:17
2015年
以20份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20%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研究小麦种子萌发期对渗透胁迫的响应,并进行抗旱性综合分析,筛选抗旱性鉴定指标。结果表明:PEG胁迫下,不同小麦品种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胚根长、胚根数、胚芽鞘长度、胚芽长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各个指标在不同品种间的降低幅度不同,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59.1%、17.1%、51.7%、51.4%、18.5%、19.6%、71.1%;使用单一鉴定指标筛选出的抗旱性品种结果不一致;将隶属函数法与系统聚类法结合,筛选出蜀万8号为强抗旱型小麦品种,绵麦1403为弱抗旱型品种,川麦42和川麦55为不抗旱型品种,其余的为中间抗旱型品种;相关分析表明,相对发芽率与D值的相关性最大(0.90),可将其作为快速鉴定小麦品种抗旱性的指标。
李国瑞李朝苏吴春汤永禄樊高琼
关键词:小麦萌发期抗旱性鉴定隶属函数法
2BMFDC-6型稻茬麦免耕播种机设计与性能试验
针对西南地区稻茬小麦面临的黏湿生态环境和秸秆还田技术问题,进行了适宜播种机具的设计研制与性能试验。①研制的2BMFDC-6型免耕播种机,由手扶拖拉机驱动,整机重量轻,动土量少,能耗低,一次作业即可完成播种、施肥、盖种等工...
李朝苏汤永禄解立胜黄钢钟贵祥吴春程少兰
关键词:稻茬麦
文献传递
四川盆地弱光照生态区小麦超高产技术途径分析
为提升四川盆地弱光照生态区小麦产量潜力,基于2005~2012年系列控制性试验和农民高产跟踪田数据,系统分析了该区域限制小麦高产的关键因子及实现超高产(9 t·hm-2以上)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单位...
汤永禄李朝苏吴春李生荣黄辉跃王常玲
关键词:小麦超高产
施氮量对四川盆地小麦生长及灌浆的影响被引量:36
2015年
【目的】施氮量对小麦光合产物的积累、转运和分配影响明显,氮肥运筹是调控小麦物质生产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发挥四川盆地小麦的增产潜力,2011-2013年,在四川省江油市开展了施氮量对两个高产小麦品种物质生产及灌浆特性影响的研究。【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品种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参数品种为内麦836和川麦104,施氮(N)水平分别为0、90、135、180、225 kg/hm^2,在小麦生长期间和收获后分别测试了个体和群体生物量、产量、产量结构和灌浆参数。【结果】施氮量、品种以及年际间气候条件均对产量、产量结构以及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有明显影响,两因素或三因素互作效应因指标不同而异。同一施氮水平下,川麦104的籽粒产量高于内麦836,氮空白区内麦836平均产量6638.9 kg/hm^2,川麦104为6717.7 kg/hm^2。135 kg/hm^2施氮水平下,两个品种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超过18000和9000 kg/hm^2,与180 kg/hm^2和225 k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两个品种产量与施氮量之间的关系符合一元二次函数关系(P〈0.05),川麦104 y=-0.1056x2+44.023x+6724.6,内麦836 y=-0.0934x2+35.991x+6651.5,理论最高产量以及最高产量施氮量川麦104均高于内麦836。增加施氮量利于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但在135-225 kg/hm^2施氮范围变幅较小,且135 kg/hm^2处理在花后物质积累量更多。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花前贮存物质对产量的贡献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135kg/hm^2处理的产量形成更多的依靠花后物质生产。增施氮肥虽然可促进公顷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但平均灌浆速率下降,内麦836最大灌浆速率在施氮量达到N 180 kg/hm^2,川麦104在施氮量达到N 225 kg/hm^2时即有大幅下降,千粒重也随之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的差异是两个品种对氮肥响应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在目前生产条件下,稻
李朝苏汤永禄吴春吴晓丽黄钢何刚郭大明
关键词:小麦灌浆特性
四川盆地单产9000 kg hm^(-2)以上超高产小麦品种产量结构与干物质积累特点被引量:25
2014年
选择3个典型超高产品种和7个一般高产品种(对照)在4个环境(年份×地点)下考察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干物质积累、转运特点,以揭示四川盆地高温、高湿、弱光照生态条件下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形成特性,为超高产育种和生产提供依据。超高产品种在4个环境下的平均产量达9338 kg hm 2,比对照品种高24.2%;其穗数(449×104hm–2)、穗粒数(42.3)、粒数(18 825 m–2)、千粒重(47.8 g)分别比对照高8.2%、10.7%、18.3%和0.6%。超高产品种在各个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干物质积累量都高于对照品种,尤其是生育前期,如在分蘖盛期和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高11.1%和18.2%;同时,其干物质转运量、转运效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也高于对照品种,成熟时非籽粒器官干物质所占比重较对照品种低1.2~3.5个百分点。小麦籽粒产量与各个生育阶段的群体干重和分蘖、拔节期的个体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超高产品种具有分蘖力强,前期生长旺盛、干物质积累多,后期分配到籽粒的干物质比例较高等特点,这是高产的生理基础。
汤永禄李朝苏吴春吴晓丽黄钢何刚
关键词:四川盆地超高产小麦
成都平原不同耕作模式的农田效应研究--Ⅱ.土壤综合质量评价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研究成都平原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探索建立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土壤质量评价体系,筛选出适宜该地的耕作模式,为提高当地土壤生产力水平、改善土壤质量提供借鉴。【方法】通过长期定位试验获取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及作物生产指标的影响效应,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筛选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筛选出的评价土壤综合质量的指标在不同土壤层次存在明显差别:0—1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毛管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土壤紧实度、土壤有机质;10—2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渗水速率、土壤吸湿水、土壤紧实度;0—2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土壤紧实度。其中,不同土层的共同影响因子——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和土壤紧实度是目前当地土壤质量的限制因子。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以麦稻双免耕作模式最好,10—20 cm土层麦免+稻旋最好,0—20 cm土层麦免+稻旋最好。【结论】在本研究的试验条件和当地实际情况下,对成都平原土壤质量具有良好效益的耕作模式为麦免+稻旋模式。
梁淑敏谢瑞芝李朝苏杨锦忠汤永禄吴春王灵便李少昆
关键词: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成都平原
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的物质积累、冠层结构及群体光合特性被引量:22
2014年
【目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SHW)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和高产潜力,研究SHW衍生品种的物质积累与分配、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为区域小麦遗传改良和产量提升奠定基础。【方法】2011—2013年在四川广汉市选择3个SHW衍生品种和5个非SHW衍生品种(普通小麦品种),测定主要生育阶段的物质积累与分配、开花灌浆阶段的冠层结构与光合参数。【结果】联合方差分析表明,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均存在显著的年际、品种及其互作效应,且年际效应大于品种与互作效应。SHW衍生品种3年平均产量9 163 kg·hm-2、19 133粒/m2、千粒重47.5 g,分别比普通小麦品种高12.31%、5.31%和7.95%;其干物质积累速率,尤其是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积累速率明显高于普通小麦品种,如播种—分蘖、分蘖—拔节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分别比普通小麦品种高18.66%和20.46%,相应地主要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移量和转移贡献率也高于普通小麦品种。成熟期SHW衍生品种的叶片、穗轴(颖壳)、茎鞘干物质占成穗茎总干重的比例分别比普通小麦品种低15.46%、7.14%和2.65%。SHW衍生品种植株中等偏高,但上部叶片短而宽,株型相对紧凑;开花期参试品种之间冠层分析仪参数没有显著差异,但SHW衍生品种在灌浆中期的太阳直接辐射透过系数较低,而消光系数较高。SHW衍生品种的群体光合速率较高,而旗叶光合速率优势不明显。籽粒产量与粒数/m2、花后叶片SAPD、灌浆中期群体光合速率、消光系数等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参试的SHW衍生品种株型相对紧凑、前期物质积累较快,成熟后非籽粒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较低,花后冠层叶片持绿期较长、群体光合效率较高,粒数与粒重协调、增产明显。
汤永禄李朝苏吴晓丽吴春杨武云黄钢马孝玲
关键词:冠层结构光合特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