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孝玲
- 作品数:33 被引量:137H指数:8
-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西南春玉米MCO-3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增益分析
- 2023年
- 以西南生态区9个骨干自交系为材料,建立西南春玉米基础群体MCO-0,用测交法和后代鉴定法对其进行改良,对其不同世代的群体产量及产量性状、穗部性状、株型性状增益分析。结果表明,以MCO-0为基础群体,经过两轮的改良,MCO-2群体主要目标性状单株产量、穗行数等均有所增益,穗长、轴粗等为负增益。MCO-2经过一轮改良后的MCO-3群体株高、穗位高等有所增益,穗长、穗粗等为负增益。以MCO-1相比,MCO-3主要目标性状单株产量、秃尖长、ASI均有所增益,其余性状有的轮次有所增益,有的轮次为负增益。
- 邱贵兰李燕李红梅何立群胡美琳赵后娟杜林李晓叶吴元奇马孝玲唐海涛
- 关键词:玉米遗传增益
- 加快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促进四川农业可持续发展
- <正>四川是农业大省,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需求等四大问题矛盾突出;特别是WTO的加入,还面临着国际优质农产品市场巨大竞争.四川农业要跨越式发展,必须抓住中央西部开发的战略机遇,发展和依靠农业高新技术,特...
- 杨武云余毅胡晓蓉马孝玲
- 文献传递
- 不同生态条件混合选择对4个玉米群体综合农艺性状的改良效果研究
- 2024年
- 以两个温带群体、两个亚热带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混合选择法分别在热带、亚热带、温带生态环境进行一轮混合选择,随后进行遗传平衡,第2年在4个地点进行田间综合农艺性状鉴定。研究发现,温带群体的株高、穗位高在温带环境改良效果最佳,穗粗、穗行数和百粒重在热带、亚热带环境改良效果最佳;亚热带群体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秃尖长和单株产量在热带、亚热带环境改良效果最佳,穗粗和穗行数在温带环境改良效果最佳;温带群体的穗长、行粒数、秃尖长、单株产量和亚热带群体的行粒数、百粒重的改良效果因生态条件而异。
- 邱贵兰李燕岩罕温龙罗曦李红梅马孝玲李晓叶赵后娟杜林夏馨雨唐海涛吴元奇
- 关键词:玉米生态条件
- 四川近十年小麦主栽品种的品质状况被引量:15
- 2016年
- 近20年来,品质改良是西南冬麦区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本研究目的是了解四川省小麦主栽品种的品质现状,尤其是评价近年新育成的人工合成小麦(SHW)衍生品种的品质表现和育种价值。2011—2013连续3年,选择近10年审定并广泛应用于生产的10个代表性品种进行多环境试验,测定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降落值、出粉率、籽粒发芽指数,以及粉质仪和快速黏度分析仪(RVA)参数。所测品质参数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环境和二者互作效应,其中反映蛋白质数量和质量的多数性状环境效应大于基因型效应,而反映淀粉质量的降落值和RVA参数则基因型效应更大。参试品种蛋白质含量11.7%~14.0%,湿面筋含量22.0%~29.3%,沉淀值21.4~35.1 m L,降落值147~363 s,面团稳定时间1.7~12.1 min,峰值黏度1056~2670 cP。SHW衍生品种中川麦104总体表现优异,其平均沉淀值30.3 m L,降落值325 s,面团稳定时间9.8 min,最终黏度2796 cP;而绵麦367品质较差,上述指标分别为24.6 m L、147 s、2.2 min和827 cP。参试品种的平均生理成熟期籽粒发芽指数为0.31,变幅0.06~0.76,品种之间差异显著,其中以川麦104最低。本研究表明,西南冬麦区小麦品种品质改良潜力较大,川麦104可作为协同改良产量和品质的育种亲本。
- 李朝苏吴晓丽汤永禄杨武云吴元奇吴春马孝玲李式昭
- 关键词:人工合成小麦
- 突破性高淀粉玉米新品种成单玉808的选育与应用
- 马孝玲邓路
- 玉米淀粉是淀粉工业最重要的原料来源,占全部工业用淀粉的50%以上。虽然玉米是该省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但每年都要从国内外进口大量玉米深加工产品,才能满足省内的需要。因此,针对四川盆地低丘特殊的生态气候特点,为加工部门提供淀...
- 关键词:
- 关键词:玉米品种选育玉米淀粉
- 浅议21世纪四川耕作制度的发展方向被引量:1
- 2001年
- 刘永红马孝玲余遥
- 关键词:耕作制度
- 小麦产量对中后期氮素胁迫的响应及品种间差异被引量:8
- 2019年
- 生育中后期土壤供氮不足是导致小麦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2015—2017年连续2个生长季,选择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衍生品种(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derived cultivar,SDC)和非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Non-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derived cultivar,NSC)各3个,设置2个施氮水平,研究其产量及相关生理参数对中后期氮素胁迫的响应。SDC包括川麦42、川麦104和绵麦367,NSC包括绵麦37、川农16和川麦30。2个施氮水平为正常施氮处理(Nn,150kg N hm^-2,底肥40%、拔节肥60%)和中后期氮胁迫处理(Ns,60kg N hm^-2,全部作底肥)。结果表明,氮胁迫下,两类品种产量均值降幅接近(SDC19.6%,NSC20.4%),但正常供氮下SDC产量高于NSC(高14.4%),其氮胁迫下的产量也较高(高15.9%)。氮胁迫下,SDC的生物产量、单位面积粒数均高于NSC。开花期,两类品种在2个氮素水平下的叶面积指数(LAI)接近,但在灌浆中后期的降幅SDC小于NSC,花后22d,SDC在高、低施氮水平下的LAI较NSC分别高25.1%和16.0%。开花灌浆阶段,2个施氮水平下SDC旗叶和倒二叶SPAD始终高于NSC,氮胁迫下二者的差距增大。两类品种的净光合速率(NPR)和群体光合速率(CAP)的差异也主要出现在灌浆中后期,氮胁迫下SDC以上2个参数较NSC均有优势。氮胁迫下,花后功能叶片的硝态氮、铵态氮、可溶性糖含量SDC也高于NSC。SDC较NSC有更高的氮素利用效率(NUtE),氮胁迫下,二者NUtE的差距增加。以上结果表明,低氮胁迫下SDC的生产力高于NSC,这与其较高的库容、较长叶片功能期有关。
- 李朝苏吴晓丽汤永禄李俊马孝玲李式昭黄明波刘淼
- 关键词:氮胁迫氮素利用效率
- 麦稻轮作区周年耕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 2004-2009年,在广汉市连山镇开展了麦稻轮作条件下周年耕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效应研究。试验包括周年翻耕、周年免耕、免旋结合三种耕作方式,秸秆不还田、单季秸秆还田、周年秸秆全量还田三种秸秆还田模式以及小麦...
- 李朝苏汤永禄黄钢吴春马孝玲
- 关键词:麦稻轮作作物产量土壤特性
- 文献传递
- 小麦籽粒硬度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3年
- 小麦籽粒硬度是小麦品质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小麦分类、分级、定价和加工的重要评价指标。本文综述了小麦籽粒硬度的主效基因、Puroindoline基因型与籽粒硬度的关系、小麦籽粒硬度与地理位置的关系等。同时,从分子机制、抗菌功能等几方面对该领域的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阐明其分子机制及专用小麦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 刘培勋蒲宗君李晓叶邓皓然冉冬梅马孝玲
- 关键词:小麦PUROINDOLINE基因型
- 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的物质积累、冠层结构及群体光合特性被引量:23
- 2014年
- 【目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SHW)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和高产潜力,研究SHW衍生品种的物质积累与分配、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为区域小麦遗传改良和产量提升奠定基础。【方法】2011—2013年在四川广汉市选择3个SHW衍生品种和5个非SHW衍生品种(普通小麦品种),测定主要生育阶段的物质积累与分配、开花灌浆阶段的冠层结构与光合参数。【结果】联合方差分析表明,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均存在显著的年际、品种及其互作效应,且年际效应大于品种与互作效应。SHW衍生品种3年平均产量9 163 kg·hm-2、19 133粒/m2、千粒重47.5 g,分别比普通小麦品种高12.31%、5.31%和7.95%;其干物质积累速率,尤其是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积累速率明显高于普通小麦品种,如播种—分蘖、分蘖—拔节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分别比普通小麦品种高18.66%和20.46%,相应地主要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移量和转移贡献率也高于普通小麦品种。成熟期SHW衍生品种的叶片、穗轴(颖壳)、茎鞘干物质占成穗茎总干重的比例分别比普通小麦品种低15.46%、7.14%和2.65%。SHW衍生品种植株中等偏高,但上部叶片短而宽,株型相对紧凑;开花期参试品种之间冠层分析仪参数没有显著差异,但SHW衍生品种在灌浆中期的太阳直接辐射透过系数较低,而消光系数较高。SHW衍生品种的群体光合速率较高,而旗叶光合速率优势不明显。籽粒产量与粒数/m2、花后叶片SAPD、灌浆中期群体光合速率、消光系数等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参试的SHW衍生品种株型相对紧凑、前期物质积累较快,成熟后非籽粒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较低,花后冠层叶片持绿期较长、群体光合效率较高,粒数与粒重协调、增产明显。
- 汤永禄李朝苏吴晓丽吴春杨武云黄钢马孝玲
- 关键词:冠层结构光合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