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河坪

作品数:38 被引量:406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点攻关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2篇青光
  • 12篇青光眼
  • 10篇斜视
  • 9篇手术
  • 7篇肉毒
  • 7篇斜肌
  • 6篇肉毒杆菌毒素
  • 6篇细胞
  • 5篇手术治疗
  • 5篇术后
  • 5篇外科
  • 5篇下斜肌
  • 4篇远期
  • 4篇植入
  • 4篇水凝胶
  • 4篇外科手术
  • 4篇显微镜
  • 4篇超声
  • 3篇眼球运动
  • 3篇眼外科

机构

  • 28篇中山大学
  • 9篇中山医科大学
  • 3篇广州医学院第...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顺德第一人民...
  • 1篇青岛医学院

作者

  • 37篇吴河坪
  • 23篇陈静嫦
  • 18篇王宁利
  • 15篇麦光焕
  • 12篇林小铭
  • 12篇余新平
  • 10篇余焕云
  • 9篇邓大明
  • 9篇曾明兵
  • 9篇范志刚
  • 3篇高汝龙
  • 3篇叶天才
  • 3篇唐仕波
  • 3篇陈秀琦
  • 3篇赖铭莹
  • 3篇林辉
  • 2篇康瑛
  • 2篇钟华红
  • 2篇欧阳洁
  • 2篇郑东健

传媒

  • 10篇中华眼科杂志
  • 3篇眼科研究
  • 3篇中国实用眼科...
  • 2篇眼科
  • 2篇眼科新进展
  • 2篇广州医药
  • 2篇Chines...
  • 1篇黑龙江医药
  • 1篇国外医学(眼...
  • 1篇当代护士(上...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眼科学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9
  • 3篇2008
  • 6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6篇2002
  • 4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无需肌电仪引导的肉毒素联合或不联合透明质酸钠内直肌注射治疗外伤性外展神经麻痹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无需肌电仪引导的A型肉毒素(BTA)联合或不联合透明质酸钠注射治疗外伤性外展神经麻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采用抽签法将入选的27例年龄≥16岁病程〈6个月的外伤性外展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无需肌电仪引导直视下行患眼内直肌注射0.05mlBTA2.5~7.5U联合透明质酸钠;B组无需肌电仪引导直视下行患眼内直肌注射0.03mlBTA溶液2.5~7.5U。分别于注射前、注射后2周、6个月测定患者斜视度、眼球运动功能及睑裂大小。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2组患者在注射后2周均出现斜视度明显下降(t=8.75、8.79,P均〈0.01):A、B组的治愈率分别为62%及71%.2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O.297,P〉O.05);A、B组均未出现并发性上睑下垂及垂直斜视。结论无需肌电仪引导的肉毒素联合或不联合透明质酸钠注射均能有效治疗外伤性外展神经麻痹.而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陈静嫦邓大明康瑛林小铭吴河坪颜建华麦光焕
关键词:肉毒毒素类外展神经麻痹
包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对大鼠视神经损伤保护作用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包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对大鼠视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在视神经损伤模型的大鼠玻璃体腔内注入包裹BDNF的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第一组中对视神经作单次损伤,第二组中两次损伤视神经。通过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密度计数,评价包裹BDNF的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对RGCs的保护作用。结果 BDNF微囊注入组和游离BD-NF注射组,在注入后14天和28天组与空白PBS及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组比较RGC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DNF微囊注入组和游离BDNF注射组的RGCs的密度高于空白对照组。单次损伤视神经的BDNF微囊注入组与游离BDNF注射组的两组间RGC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次损伤视神经的BDNF微囊注入组与游离BDNF单次注射组的两组间RGC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DNF微囊注入组的RGCs的密度高于游离BDNF单次注射组。BDNF微囊注入组与BDNF两次注射组的两组间RG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受到反复损伤的RGCs,BDNF微囊释放的BDNF在注入后对损伤下的RGCs起到了明显的保护作用,优于单次注入BDNF。而对只受到单次损伤的RGCs,BDNF微囊释放的BDNF与单次注入BDNF效果相同。
吴河坪王宁利曾明兵陈静嫦范志刚
关键词:视神经损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环胞霉素A和噻替哌预防翼状胬肉术后复发被引量:6
1999年
目的:评价环胞霉素A和噻替哌滴眼剂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的效果。方法:50例(50只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行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一组术后局部滴用1%环胞霉素A滴眼剂,另一组术后局部滴用0.05%噻替哌滴眼剂。结果:平均随访10个月,环胞霉素A组有一例复发(复发率5%),噻替哌组有3例复发(复发率10%),均比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复发率(30%~88%)明显降低。结论:环胞霉素A和噻替哌可以抑制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胬肉组织增生,降低复发率。眼科学报1999;15:91—92。
吴河坪陈国策
关键词: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环胞霉素A噻替哌
A型肉毒杆菌毒素水凝胶去神经支配作用的定量研究
目的:了解改变剂型后的 A 型肉毒杆菌毒素(BTXA)的生物活性是否存在,并对其去神经支配作用进行定量分析。方法:SD 大鼠36只,随机分成4组。A~D 组分别随机一侧腓肠肌肌内注射 BTXA 水溶液0.1ml(5U)、...
陈静嫦麦光焕余新平余焕云吴河坪江福田
文献传递
中国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研究进展(英文)被引量:34
2002年
目的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研究进展。方法 对近年来中国眼科学者以及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对超声生物显微镜用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研究后的研究工作及有关文献进行了归纳和复习。结果 根据房角关闭机制 ,中国人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可分为三种类型 :1 多种机制共存型。2 单纯瞳孔阻滞型。 3 非瞳孔阻滞型。由于多种机制共存型闭青的临床特点及对治疗的反应不同于其它类型闭青 ,除了要解除其瞳孔阻滞因素外 ,同时要针对性地处理共同存在的非瞳孔阻滞因素。结论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闭青的研究、诊断以及对治疗效果的评价方面的应用促进了对闭青的认识 ,随着这一技术的普及 。
王宁利吴河坪范志刚
关键词:中国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超声生物显微镜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下斜肌减弱术对眼球旋转状态的影响被引量:25
2004年
目的 了解主、客观旋转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探讨下斜肌减弱术对眼球旋转状态的影响。方法 对 2 0例 (40只眼 )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行双眼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术 ,应用双马氏杆试验 (DMRT)检查术前、术后 1周及术后 2个月术眼的主观旋转度数 ;术前和术后 1周对其中 15例 (30只眼 )患者行眼底照像 ,并使用绘图软件测量黄斑 视乳头夹角度数 ,记录术眼的客观旋转度数。结果  9例原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术前DMRT均阴性 ,术后 2个月 1例主观内旋转 5 0°;在 11例下斜肌继发性亢进患者中 ,4例术前DMRT外旋转 2 5°~ 5 0°,术后 2个月 11例均无主观旋转度数。眼底照像示全部患者左、右眼平均客观旋转度数术前分别为外旋转 14 92°± 4 5 1°和外旋转 16 83°± 6 39°,下斜肌减弱手术后 1周分别减少 10 5 4°± 3 75°和 13 0 7°± 3 38° ;双眼手术前、后客观旋转度数比较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原发性或出生早期继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主、客观旋转检查结果不一致。下斜肌减弱术可矫治眼球外旋转斜视 ;术后主观旋转状态的变化存在复杂的代偿机制 ;主、客观旋转状态的变化仍存在不一致性。
麦光焕余新平余焕云陈静嫦邓大明林小铭康瑛吴河坪
关键词:下斜肌减弱术眼球运动动眼肌眼外科手术斜视
上斜肌前部前徙术治疗上斜肌麻痹的外旋斜的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观察术中可调整缝线的上斜肌前部前徙术治疗上斜肌麻痹的外旋斜的效果。方法 对 6例 ( 9眼 )外旋斜患者 (其中双眼外旋斜和单眼外旋斜各 3例 )行此术式 ,在术前、术中、术后 1周分别行双马多氏杆检查第一眼位的主观旋转斜。分析旋转斜度与手术量的关系及治疗效果。结果  6例患者术前都存在正前方及下方双眼复视症状 ,第一眼位的外旋斜 5~ 15° ,平均 10 5°。术毕双马多氏杆检查第一眼位为 0°~内旋斜 5° ,平均内旋斜 3 7°。术后所有患者正前方及向下看复视症状消失 ,术后 1周为外旋 2°~内旋 4° ,平均内旋 1 4°。其中 2例患者术后 7个月复诊 ,一例外旋斜 3° ;另一例为旋转斜 0° ,都未出现明显复视症状。结论 术中可调整缝线的上斜肌前部前徙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矫正上斜肌麻痹的外旋斜的手术方式 ,常需要过矫至内旋 5°左右来代偿术后出现的回退。
余焕云麦光焕余新平陈静嫦邓大明林小铭吴河坪
关键词:上斜肌斜视外科手术
外斜视伴有假性斜肌功能亢进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分析外斜视患者伴有上、下斜肌功能亢进现象的临床特点、机制和治疗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13例外斜视伴上、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患者。方法回顾分析该类患者的斜视患病时间、眼球运动功能、眼球主客观旋转、手术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主要指标斜视程度、斜视患病时间、眼球运动功能、双眼视功能。结果13例患者外斜视患病时间平均(19.5±5.9)年,视远外斜视度平均(35.0±5.2)°,视近外斜视度平均(45.4±6.2)°,术前双眼内转功能不足-2~-3,双眼上、下斜肌功能同时亢进+1~+2,眼球主观和客观旋转正常。2例行单眼内直肌缩短联合外直肌后退术,11例行双眼内直肌缩短或联合外直肌后退术。术后1周双眼内转功能正常,上、下斜肌功能亢进现象消失,1例患者术后2个月时复查有单眼下斜肌功能亢进+2。结论部分患病时间较长的大度数外斜视患者伴有内转功能不足,可表现为假性斜肌功能亢进,建议行内直肌缩短术或联合外直肌后退术。(眼科,2007,16:330-333)
余新平麦光焕余焕云陈静嫦林小铭邓大明吴河坪
关键词:斜肌眼球运动
难治性青光眼中复杂病例的手术治疗被引量:18
2000年
探讨玻璃体切割经睫状体扁平部植入房水引流物联合手术 ,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复杂病例的可能性 ,为这类青光眼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方法 :对 10例由于多次眼前段手术眼前部球结膜及巩膜组织结构破坏或由于手术、炎症及其他原因导致扁平前房 ,眼前段解剖关系已改变 ,从而失去行传统前路抗青光眼手术机会的复杂性青光眼进行了针对性的联合手术治疗。其中 4例前房消失 ,晶体混浊者接受了晶体咬切、玻璃体切除联合行扁平部房水引流物植入术。2例合并有玻璃体出血者接受了玻璃体切除联合行扁平部房水引流物植入术。3例既往已行晶体摘除及玻璃体切除者则单纯行扁平部房水引流物植入术 ,术后追踪时间为 6~ 2 1月。结果 :术后最后二次的复查结果显示 ,10例病例中有 6例在未用任何抗青光眼药物条件下眼压控制在 2 1mm Hg (2 .793k Pa)以下。另 2例在加用局部抗青光眼药物条件下眼压控制在 2 1mm Hg以下。 8例术后视力保持稳定或提高 ,1例由于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 ,1例由于牵引性视网膜脱离视力下降或丧失。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经睫状体扁平部房水引流物植入术为难治性青光眼中复杂病例的手术治疗提供了可能。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针对性的设计及实施联合手术 。
王宁利高汝龙唐仕波欧阳洁吴河坪曾明兵
关键词:玻璃体切除复杂性青光眼
葡萄膜巩膜房水排出通道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0年
尽管在30年前,有学者就提出葡萄膜巩膜房水流出通道(uveoscleraloutflow)的概念,但是由于研究手段的限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有关这一房水引流途径的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近几年来,随着新的研究手段的应用,许多研究结果使我们加深了对这一房水流出途径的认识。从而对青光眼房水排出障碍,眼压升高机制增加了新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采用药物或手术的方式可增加房水从这一通路流出,从而为青光眼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吴河坪王大博王宁利王诤华
关键词:青光眼葡萄膜巩膜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