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杨平
- 作品数:4 被引量:65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 中国温带旱柳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时空响应被引量:33
- 2015年
- 为了揭示中国温带植物物候随时间变化和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空间格局及其生态机制,利用52个站点1986—2005年的旱柳展叶始期、开花始期、果实成熟期、叶变色始期和落叶末期的物候数据,分析其时间序列的线性趋势,并通过建立基于最佳期间日均温的物候时间模型,确定物候发生日期对气温年际变化的响应。在研究的时段内,区域平均旱柳展叶始期、开花始期和果实成熟期的发生日期分别以-4.2 d/10 a、-3.8 d/10 a和-3.3 d/10 a的平均速率显著提前,而区域平均旱柳叶变色始期和落叶末期的发生日期则分别呈不显著推迟和以2.4 d/10 a的平均速率显著推迟的趋势。单站展叶始期、开花始期和果实成熟期发生日期的线性趋势以提前为主,显著提前的站点分别占40%、41%和29%;叶变色始期发生日期呈显著提前和显著推迟趋势的站点数相当,分别占17%和19%;落叶末期发生日期的线性趋势以推迟为主,显著推迟的站点占23%。各站展叶始期、开花始期和果实成熟期发生日期的线性趋势空间序列与相应的最佳期间日均温的线性趋势空间序列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一个站点前期气温升高的速率越快,该站这些物候期发生日期提前的速率就越快。在物候期对气温年际变化的响应方面,区域平均春季最佳期间日均温每升高1℃,展叶始期、开花始期和果实成熟期的发生日期分别提前3.08 d、2.83 d和3.54 d;区域平均秋季最佳期间日均温每升高1℃,叶变色始期和落叶末期的发生日期分别推迟1.69 d和2.28 d。单站展叶始期和落叶末期发生日期对气温年际变化的响应表现出在温暖地区的站点比在寒冷地区的站点更为敏感的特点。总体上看,基于日均温的物候时间模型对春、夏季物候期的模拟精度明显高于对秋季物候期的模拟精度。建立了基于最佳期间日均温和日累积降水量的改进秋季物�
- 陈效逑庞程徐琳李静张晴华尉杨平
- 关键词:植物物候旱柳敏感性气候变化
- 北京观赏植物的冬、春季冻害分析被引量:5
- 2011年
- 在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期间,北京地区出现了异常低温。与2000~2008年同期相比,平均气温降低了2.6℃,日均温<0℃天数的频率增加了9.6%。这样的极端低温导致北京市植物园观赏植物的严重冻害。2010年春、夏季对17种160余株树木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广玉兰、紫薇、毛泡桐和天目琼花受冻害最为严重;其次是雪松、白皮松和紫叶李。冬季低温的强度与持续时间、树木的产地与抗寒性能以及栽植的生境等是导致树木受冻害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 陈效逑杜星尉杨平
- 关键词:冷冬观赏植物冻害
- 1961—2005年黄河流域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趋势被引量:23
- 2011年
- 利用黄河流域58个气象站点1961—2005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逐日降水量数据,采用百分比阈值法定义极端气温和极端强降水事件,计算气象综合干旱指数(CI),并分析了黄河流域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极端低温和极端高温天数分别呈减少和增加趋势,平均速率分别为-3.8 d/10 a和1.7d/10 a;年极端强降水总量的变化趋势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河源区增加最显著,而中游的黄土高原中、东部减少最显著;干旱天数呈减少趋势,河源区减幅最大,河套-宁夏平原以及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的减幅最小。
- 陈效逑刘立尉杨平
- 关键词:极端气温极端强降水黄河流域
- 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与气候因子的小波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利用黄河流域6个水资源区1961—2005年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水面蒸发量和年天然径流量数据和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气候因子和天然径流量的多时间尺度波动周期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各气候因子的主要波动周期为3、7、18 a,年天然径流量的主要波动周期为3、6、18 a;年均气温与年天然径流量的波动周期呈负相关关系,小波互相关能量聚集尺度为6 a和18 a;年降水量与年天然径流量的波动周期呈正相关关系,小波互相关能量聚集尺度为3 a和6 a;年水面蒸发量与年天然径流量的波动周期呈负相关关系,小波互相关能量聚集尺度为3、12、20 a。由此可见,气候因子的波动周期对水资源量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 陈效逑尉杨平李静刘立刘吉峰
- 关键词:气候因子天然径流量小波分析黄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