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德荣
- 作品数:27 被引量:92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舒芬太尼用于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研究被引量:19
- 2020年
- 目的比较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舒芬太尼与单纯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术后常见并发症。方法前瞻性纳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2017年6~9月收治的37例择期行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舒芬太尼组(S组,n=17)和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舒芬太尼组(K组,n=20)。术后均采用PCIA作为主要镇痛方式,两组患者的PCIA参数设置相同。记录术后即刻、2 h、4 h、8 h、12 h、18 h、24 h、36 h、48 h静息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活动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记录各时间点舒芬太尼用量,并比较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S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13.66±1.96)h,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分别为29.41%、11.76%、29.41%。K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7.68±1.02)h,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分别为10.00%、5.00%、10.00%。两组患者术后即刻、2 h、4 h、8 h、12 h、18 h、24 h、36 h、48 h的静息VAS评分、活动VAS评分、镇静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相比,K组患者术后2 h、4 h、8 h、12 h、18 h、24 h、36 h、48 h的舒芬太尼用量均减少,恶心发生率较低,K组患者的排气时间早于舒芬太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舒芬太尼PCIA在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中能发挥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节省了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且有助于减少恶心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可安全用于术后镇痛。
- 倪梦雅陈潇潇倪文宗张弩崔德荣
- 关键词:下肢骨折手术静脉自控镇痛酮咯酸氨丁三醇舒芬太尼
- SIRT3缺陷对脓毒症心肌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2024年
- 目的探讨SIRT3缺陷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脓毒症心肌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对SIRT3基因敲除(SIRT3^(-/-))小鼠及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进行LPS(10mg/kg)腹腔注射24h制备脓毒症心肌损伤模型,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normal saline,NS)腹腔注射作为对照,设立WT-NS组、WT-LPS组、SIRT3^(-/-)-LPS组、SIRT3^(-/-)-NS组。通过对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LPS(10μg/ml)刺激24h制备细胞损伤模型。正常培养作为对照,使用SIRT3过表达慢病毒及阴性对照病毒进行细胞转染,设立对照组、LPS组、LPS+SIRT3过表达组、阴性对照病毒组。采用心脏超声检测各组小鼠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天狼星红染色检测各组心脏组织的胶原蛋白含量。免疫荧光法观察各组心脏微血管中内皮-间充质转化(endo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ndMT)标志蛋白: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latelet-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CD3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D31、α-SMA、SIRT3蛋白和自噬相关蛋白LC3、p62的表达情况。结果心脏超声发现,SIRT3^(-/-)-LPS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均增加(P<0.001)。天狼星红染色结果表明,SIRT3缺陷可显著提升LPS诱导的脓毒症小鼠心脏组织的胶原蛋白含量(P<0.001)。LPS可诱导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发生EndMT,而SIRT3缺陷会加重这一变化(P<0.05)。LPS可诱导小鼠心脏组织自噬水平应激性升高,而SIRT3缺陷会降低自噬水平(P<0.05)。体外实验同样证实了LPS诱导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应激性增强(P<0.001),此时SIRT3蛋白表达下降伴随着EndMT的发生(P<0.05),而SIRT3过表达明显减轻了EndMT的程度(P<0.001),自噬水平进一步增加(P<0.05)。结论SIRT3缺陷能加重LPS诱导的脓毒症小鼠心脏舒张功能障碍�
- 徐天华刘鹏昊崔德荣
- 关键词:脓毒症心肌损伤心脏纤维化
- 创伤性脊髓损伤的重症监护治疗进展
- 2017年
- 创伤性脊髓损伤(TSCI)的发生率逐年增加,患者预后恢复状况差,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TSCI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临床治疗效果不佳.虽然手术减压治疗是大部分TSCI的有效方式,但治疗期间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会阻碍患者的治疗与恢复进程,故应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充分了解TSCI患者重症监护期出现的各种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探索新的治疗药物及方法可为TSCI重症监护治疗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王心涛孙大伟崔德荣
- 关键词:脊髓损伤重症监护治疗
- 聚焦超声开放血脑屏障联合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 2022年
- 多种药物被研究证实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显著疗效,然而其临床应用受到血脑屏障这一解剖结构的限制。近年来,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被证明可保证药物在递送过程中的结构完整性;同时,研究发现聚焦超声联合微泡技术能够安全、无创、可逆地开放血脑屏障并递送药物。这两项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对跨血脑屏障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和聚焦超声开放血脑屏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促进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研究的开展提供思路。
- 赵鎏丹杨贵君邵祺晖周志璇金安辰刘昕奕崔德荣
- 关键词:血脑屏障聚焦超声中枢神经系统
- 自噬在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 2014年
- 大脑缺血性疾病在中国是致死致残的最主要疾病之一,主要原因是高血压所致的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其治疗原则是及时恢复缺血区的血液灌注,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缺血后恢复血流并不能恢复组织功能,反而使组织损伤及功能障碍更加严重,即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发生将导致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器官功能异常,因而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棘手的临床问题。了解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促进或阻碍神经元死亡的机制对于解决这一健康难题十分重要。关于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有多种,本文将重点介绍自噬在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调节机制及发挥的作用。
- 汪文英崔德荣江伟
- 关键词: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自噬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时脑组织Bid mRNA表达及caspase-3活性的影响
- 2008年
- 目的 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时脑组织Bid mRNA表达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的影响,以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7日龄雄性SD大鼠90只,体重12—18g,随机分为3组(n=30):假手术组(S组)、缺氧缺血组(HIBD组)和rhEPO组。HIBD组和rhEPO组建立HIBD模型后,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rhEPO 3000IU/kg。于腹腔注射后6、12、24、48和72h(E1-5)时每组各处死6只大鼠,取左侧大脑组织100mg,采用RT-PCR法检测Bid mRNA表达,比色法测定caspase-3活性。结果 与S组相比,HIBD组和rhEPO组大鼠T1-5,时脑组织Bid mRNA表达上调,caspase-3活性升高(P〈0.01);与HIBD组相比,rhEPO组T1-5,时脑组织Bid mRNA表达下调(P〈0.01),T1-5时caspase-3活性降低(P〈0.01)。脑组织Bid mRNA表达与caspase-3活性呈正相关(r=0.911,P〈0.01)。结论 外源性rhEPO可通过下调Bid mRNA表达和降低caspase-3活性从而对HIBD后脑组织产生保护作用。
- 崔德荣许涛江伟
- 关键词:细胞生成素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 低温治疗后不同复温速率对心搏骤停复苏大鼠神经元自噬的影响
- 2020年
-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复苏大鼠实行低温治疗后,不同复温速率对神经元自噬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组、慢速复温组和快速复温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3组建立5 min窒息性心搏骤停模型后再行心肺复苏。常温组维持大鼠体温(37.0±0.5)℃;慢速复温组和快速复温组给予持续4 h的低温治疗(34℃)后,慢速复温组以0.5℃/h,快速复温组以4℃/h复温至(37.0±0.5)℃。2个复温组再各分出1个复温氯喹组,术前1 h腹腔注射氯喹10 mg/kg。采用尼式染色观察皮质运动神经元形态变化,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荧光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自噬及溶酶体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Ⅱ,LC3-Ⅱ)、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lysosom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2,LAMP2)、P62、Beclin1(Bcl2-interacting protein-1)、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泛素蛋白(ubiquitin)的表达量。结果·与常温组相比,慢速复温组于低温治疗结束后6 h时LC3-Ⅱ和Beclin1表达量显著增加(均P=0.000)。与慢速复温组相比,快速复温组皮质神经元活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00),LAMP2及cathepsin D的表达量显著降低(均P=0.000),ubiquitin(P=0.007)和P62(P=0.000)表达量增加。与未加氯喹组相比,慢速复温氯喹组ubiquitin(P=0.000)和P62(P=0.001)表达量增加,而快速复温氯喹组ubiquitin(P=0.000)和P62(P=0.007)表达量减少。结论·心搏骤停复苏实行低温治疗后快速复温可导致大鼠神经元溶酶体功能障碍、自噬流受损,神经元损伤增加;而慢速复温过程中自噬激活,神经元损伤减少。
- 李艺胡月孙大伟崔德荣
- 关键词:心搏骤停复温自噬神经元溶酶体
- 下肢手术患者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效果的比较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被引量:23
- 2008年
- 目的比较单侧下肢手术患者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效果。方法本试验为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218例,ASAⅠ或Ⅱ级,年龄18—64岁,体重指数18—24kg/m^2,性别不限。随机分为2组,R组(n=110)蛛网膜下腔注射5mg/ml罗哌卡因3.5ml;B组(n=108)蛛网膜下腔注射5mg/ml布比卡因2.5ml。采用改良的Bromage评分法评估非术侧下肢的运动阻滞效果,记录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采用针刺法评估感觉阻滞效果,记录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评估术中麻醉质量与肌松效果;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R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延长,运动阻滞和感觉阻滞维持时间缩短(P〈0.05或0.01),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运动阻滞和感觉阻滞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质量和肌松效果均较好,麻醉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肌松效果优于B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手术患者采用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时,术中麻醉质量及肌松效果良好,且其运动阻滞维持时间较布比卡因短,有利于术后的恢复,其临床效果更具优越性。
- 叶铁虎王俊科王祥瑞薛张纲熊利泽佘守章易杰薛杨江伟王昆鹏何振洲金琳路志红刘继云崔德荣张晖
- 关键词:酰胺类布比卡因
- 窒息性心搏骤停复苏对大鼠皮质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表达的影响
- 2022年
- 目的:探讨窒息性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A/CPR)后的不同时间点,大鼠皮质神经元中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炎症小体的表达变化以及对神经元死亡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和心肺复苏组(CPR)。CPR组实施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A/CPR),即5min窒息法建立心搏骤停模型后行CPR,根据复苏后时间点的不同分为五组,即1.5、3、6、12、24 h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皮质AIM2、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8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观察AIM2和caspase-1分别在神经元中表达情况,尼氏染色观察大鼠皮质神经元的形态变化。结果:与sham组相比,CPR组各时间点大鼠皮质AIM2、ASC、caspase-1、IL-1β、IL-18表达均增多,在12 h达到高峰(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PR组各时间点大鼠皮质神经元上均有AIM2、caspase-1阳性表达,其中12 h表达最多(P<0.05)。尼氏染色结果显示,CPR组各时间点皮质神经元受损严重且存活数量明显减少(P<0.01),其中12 h较6 h神经元受损数量增加(P<0.05)。结论:CA/CPR后大鼠皮质AIM2及相关炎性因子表达上调并造成神经元损伤,该作用可能是缺血性脑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
- 邵蓉娇崔德荣
- 关键词:心搏骤停神经元神经炎症
- 目标温度管理在成人心脏停搏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8年
- 心脏停搏(CA)复苏成功率低,病死率高,且存活患者多遗留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诸多证据表明,目标温度管理(TTM)可提高CA患者存活率,改善CA患者的神经功能,故被国际复苏委员会(ILCOR)推荐用于CA复苏成功后仍然昏迷的成年患者.本文就近年来成人CA后脑损伤的病理机制及TTM在CA患者临床管理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TTM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胡月王心涛崔德荣
- 关键词:心脏停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