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培震

作品数:198 被引量:5,531H指数:4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3篇期刊文章
  • 38篇会议论文
  • 7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8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70篇地震
  • 48篇青藏高原
  • 34篇裂带
  • 30篇断裂带
  • 30篇北缘
  • 26篇青藏
  • 23篇东北缘
  • 23篇青藏高原东北...
  • 21篇新生代
  • 18篇地壳
  • 18篇断层
  • 18篇滑动速率
  • 15篇地貌
  • 15篇第四纪
  • 15篇盆地
  • 14篇裂变径迹
  • 14篇古地震
  • 11篇新生代构造
  • 11篇强震
  • 11篇汶川地震

机构

  • 190篇中国地震局
  • 18篇中国地震局兰...
  • 14篇中山大学
  • 12篇中国地震局地...
  • 1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0篇中国地震局地...
  • 8篇中国科学院
  • 7篇宁夏回族自治...
  • 6篇中国地震局地...
  • 6篇中国地质科学...
  • 6篇国家地震局
  • 5篇北京大学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5篇新疆维吾尔自...
  • 4篇孟菲斯大学
  • 3篇兰州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吉林大学
  • 2篇北京市地震局
  • 2篇山东省地震局

作者

  • 198篇张培震
  • 48篇郑德文
  • 35篇郑文俊
  • 32篇袁道阳
  • 31篇王伟涛
  • 30篇张会平
  • 20篇李传友
  • 19篇邓起东
  • 17篇张竹琪
  • 16篇甘卫军
  • 16篇万景林
  • 14篇闵伟
  • 12篇俞晶星
  • 11篇李大明
  • 11篇徐锡伟
  • 10篇毛凤英
  • 10篇杨晓平
  • 9篇闻学泽
  • 8篇王志才
  • 8篇冉勇康

传媒

  • 32篇地震地质
  • 15篇地球物理学报
  • 12篇科学通报
  • 12篇地学前缘
  • 10篇第四纪研究
  • 9篇中国科学(D...
  • 9篇国际地震动态
  • 6篇地质学报
  • 6篇地震学报
  • 5篇中国地震
  • 5篇中国科学:地...
  • 5篇第六届地质构...
  • 3篇地球科学进展
  • 3篇中国基础科学
  • 3篇第十届全国第...
  • 3篇2014年中...
  • 2篇地球学报
  • 2篇西北地震学报
  • 2篇内陆地震
  • 2篇大地测量与地...

年份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16篇2014
  • 11篇2013
  • 10篇2012
  • 5篇2011
  • 16篇2010
  • 8篇2009
  • 10篇2008
  • 5篇2007
  • 13篇2006
  • 10篇2005
  • 9篇2004
  • 17篇2003
19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阿拉善地块南缘的构造活动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扩展
<正>青藏高原向北东扩展的模式和机制,近几十年以来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特别是青藏高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Molnar and Stock,2009;Darby et al.,2005;Tapponnier et al.,...
郑文俊张培震俞晶星郑德文王伟涛张会平张竹琪
逆冲-褶皱造山过程中生长地层的识别及应用被引量:22
2006年
生长地层记录了大量的构造变形和沉积历史信息,主要形成于逆冲-褶皱造山带前陆盆地边缘,在前陆盆地生长构造(如生长逆断裂-褶皱带)翼部或顶部与褶皱构造变形同期沉积的地层,是构造运动与沉积作用同时进行的产物,在构造横剖面上,整个生长地层序列在褶皱翼部具有楔形几何状态。根据其形成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断层转折褶皱作用和断层传播褶皱及滑脱褶皱作用等。生长地层的最终形态受各种地质作用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是构造变形、沉积速率和侵蚀作用,三者之间在生长地层形成过程中通常具有“复合”作用。通过生长地层的详细研究,可以建立同构造生长地层模式,而广泛应用于确定前陆逆冲-褶皱带与相应地层的时代、变形速率,分析与逆冲推覆断层相关的褶皱几何形态,以及建立动力学模式等。生长地层的野外识别一般可从褶皱翼部和枢纽变化、翼部同沉积楔体、地层产状和厚度变化以及区域资料收集对比等几方面来综合分析,同时采用多模式、多手段的室内分析将是研究生长地层最为有效的方法,也是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通过对生长地层的识别标志和模式的进一步认识,初步分析了六盘山山前宁夏固原寺口子剖面,认为寺口子盆地为逆冲-褶皱造山带前陆磨拉石盆地,其内可能存在有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但需要进一步详细研究。
张广良张培震闵伟陈杰
关键词:生长地层前陆盆地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活动构造的几何图像与构造转换被引量:208
2004年
青藏高原东北缘所在的柴达木-祁连活动地块内的晚第四纪活动构造可以划分为主边界左旋剪切构造带、块内次级右旋剪切构造带和挤压会聚构造带等三种基本类型。在区域北东向构造应力作用下,块体发生了NE向的挤压缩短、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和向SEE方向的挤出等构造变形。在块体内部形成了挤压推覆构造、次级剪切构造、剪切压扁构造和弧形挤出构造等四种典型的构造转换方式,实现不同方向与不同性质活动构造之间的转换平衡。
袁道阳张培震刘百篪甘卫军毛凤英王志才郑文俊郭华
关键词:青藏高原晚第四纪
全球地震灾害评定项目(GSHAP)概述
1997年
全球地震灾害评定项目1992年由国际岩石层计划(Global Lithosphere Pro-gram)倡议,得到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的支持。经过几年工作,在全球9个区域中心获得阶段性成果。中国作为大陆亚洲区域(8#)的牵头国,联络区内各国科学家,在试验区的地震资料处理,地震构造与地震震源区划分方面取得进展并得到中南亚试验区地震危险性评定的初步结果。本文介绍了该项目的进展情况和进一步的工作,以使读者了解全球尺度的地震灾害评定进展。
张培震杨智娴
关键词:地震灾害
酒西盆地最新活动断层的研究
<正>酒西盆地位于河西走廊盆地带的最西端,南界为祁连山北缘大断裂,北至赤金峡-宽滩山-黑山,西起红柳山-五华山、东抵嘉峪关-文珠山一带。总体为一走向北西西的不规则梯形。盆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祁连加里东褶皱系走廊过渡带西...
闵伟李传友张培震何文贵
文献传递
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中活动断裂分段的准则被引量:22
1998年
活动断裂分段在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无论是方法本身还是实际应用都存在着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利用国际上公认的分段研究工作最深入、段落划分最可靠的3条活动断裂的分段依据,分析和评价了所使用的方法和标志以及它们的不确定性,结合中国活动断裂的特殊性和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对活动断裂的特殊要求,提出4个分段准则。
张培震毛凤英常向东
关键词:活断层安全性工程地震
鲜水河断裂带断层间相互作用的触震与缓震效应被引量:23
2003年
探讨了断层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改变及对地震的触发与延缓效应,并以鲜水河断裂带不同断裂段时间上连续发生的4次M_s6.0以上地震为例,计算和分析了每次地震发生后,在周围其它断裂上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改变及其对后续地震的触发,以及1973年炉霍M_s7.6地震和1981年道孚M_s6.9地震发生后,在其周围最易破坏失稳的微破裂上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改变及对余震活动的影响。在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将这4次地震的累积触震与缓震效应加以定量考虑,对鲜水河断裂带各断裂段的地震潜势进行了重新计算,并与已有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检验和评估了鲜水河断裂带断层间相互作用触震与缓震效应的重要性。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每次地震都发生于受其先前发生的地震影响而产生同震库仑应力增加的断裂段上,不同断层间相互作用的触震和缓震效应导致地震复发概率的改变可高达30.5%以上,主震后的余震大多发生于同震库仑应力增加较高的微破裂上。
张秋文张培震王乘汪一鹏MichaelA.Ellis
关键词:断层相互作用地震潜势鲜水河断裂带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形被引量:222
2001年
全球定位系统(GPS)揭示的中国大陆现今运动场清晰地表现出了以活动地块 为单元的分块运动特征,不同的活动地块具有不同的运动和变形方式.GPS观测到的阿 尔金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仅(5.l± 2.5)mm/a,龙门山断裂的挤压缩短速率为(6.7± 3.0) mm/a,华南地块相对于欧亚大陆向东的运动速率是 11~14mm/a,这些结果均不支持青 藏高原北部沿主要走滑断裂向东大规模挤出的假说.中国大陆以活动地块为单元的现 今构造变形可能与大陆岩石圈的结构和性质有关,上地壳以脆性变形为主,下地壳和 上地幔以粘塑性的流变为特征,从底部驱动着上覆脆性地块的整体运动.
王琪张培震牛之俊J.T.Freymueller赖锡安李延兴朱文耀刘经南R.BilhamK.M.Larson
关键词:全球定位系统GPS地壳运动活动地块岩石圈动力学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发生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研究被引量:91
2009年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突发在现今并不活动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该地震发生的动力学机制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文中利用黏弹性接触问题的有限元方法,考虑重力作用,对青藏高原东缘的应力场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的演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应力在空间由分散分布逐渐向龙门山及周边地区转移集中.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及计算分析,初步认为汶川地震孕育发生的动力学过程如下:青藏高原的物质东流在向东运动过程中由于受到稳定的四川盆地的阻挡,一部分东流物质在川西地区囤积,造成龙门山隆升;高角度(50°-70°)、犁状的龙门山断层面上的正应力随着川西高原向东运动而不断增大,导致该断层的闭锁性逐步加强,并且分布在断层附近的变质杂岩为存贮高密度弹性应变能提供物质保障.但另一方面随着青藏高原较柔软的下地壳物质的不断向东运动,囤积的东流物质对龙门山断裂带上盘的推挤作用会不断加强,从而导致断裂带上剪应力越来越大;当剪应力超过摩擦强度时,断层解锁产生滑动,发生地震.模拟结果还表明龙门山断层面上的摩擦系数较高,断裂带上地震的平均复发周期约为3163年,这与其他资料结果有一致性.
朱守彪张培震
关键词:动力学机制汶川地震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生的历史与现今地震活动背景被引量:119
2009年
为了了解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_S8.0地震发生的地震活动背景,本文综合历史与现代地震资料,从南北地震带中段及其邻区的视野研究了汶川地震前1-2千年的强震活动性,以及震前20年的地震活动性背景.结果主要表明:(1)至少在2008年之前的1100-1700年中,龙门山断裂带未发生M≥7的地震,相对其南、北两侧的其他活动断裂带(或段)形成一个地震空区,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发生在该空区中;(2)17世纪以来,在由龙门山断裂带大部分地区、川北岷江—虎牙断裂带以及甘南文县—武都断裂带组成的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上共发生了12次M=6.5-8.0地震,显示出一个已持续了近400年、逐渐加速的应变能释放过程,2008年汶川M_S 8.0地震属于该过程中两次巨大地震之一;(3)汶川地震前20年,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不存在背景地震活动的平静,反而显示出比曾经发生过1879年M_S 8地震的一甘南文县—武都断裂带还略高的地震活动背景水平;(4)2008年汶川地震的强度远远超出龙门山断裂带的历史最大地震,说明仅基于数百年至一、两千年的历史地震记载,远不足以正确评估较低滑动速率的、大型活动断裂带的潜在地震危险性.
闻学泽张培震杜方龙锋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空区龙门山断裂带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