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宇明

作品数:72 被引量:233H指数:8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6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9篇手术
  • 26篇麻醉
  • 22篇神经外科
  • 22篇外科
  • 15篇肿瘤
  • 14篇围手术
  • 14篇围手术期
  • 12篇术后
  • 9篇切除
  • 9篇出血
  • 8篇神经外科手
  • 8篇神经外科手术
  • 8篇外科手术
  • 8篇颅内
  • 8篇脑出血
  • 6篇切除术
  • 6篇麻醉管理
  • 5篇丙泊酚
  • 4篇神经外科麻醉
  • 4篇水肿

机构

  • 70篇首都医科大学...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市神经外...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北京三博脑科...

作者

  • 72篇彭宇明
  • 27篇曾敏
  • 25篇韩如泉
  • 17篇董佳
  • 17篇王保国
  • 6篇张利勇
  • 6篇安立新
  • 5篇李艳
  • 4篇菅敏钰
  • 4篇王娟
  • 3篇梁发
  • 3篇张炜
  • 3篇袁芳
  • 3篇周晓莉
  • 3篇吉勇
  • 2篇于斌
  • 2篇吴胜田
  • 2篇许蓉
  • 2篇金海龙
  • 2篇梅弘勋

传媒

  • 26篇国际麻醉学与...
  • 7篇麻醉与监护论...
  • 6篇临床麻醉学杂...
  • 4篇继续医学教育
  • 3篇中华麻醉学杂...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北京医学
  • 2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协和医学杂志
  • 1篇2004中华...
  • 1篇第一届北京协...
  • 1篇2006年中...

年份

  • 1篇2025
  • 6篇2024
  • 5篇2023
  • 6篇2022
  • 6篇2021
  • 2篇2020
  • 8篇2019
  • 7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建立麻醉医学专业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体系被引量:3
2013年
依托首都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的丰富教学及临床资源,以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显著提高研究生专业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为目标,建立麻醉学研究生亚专科临床培训轮转制度;组织麻醉学系的知名教授,学科带头人及研究生导师,共同编写麻醉学专业研究生临床培训教材;开设统一的一门麻醉学专业课程;制定和完善临床技能培训的考核体系,把控教学质量,培养既具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又具备较好的临床研究能力高层次医学适用型人才。
彭宇明李艳许蓉周健王磊韩如泉
关键词:教育
幕上肿瘤患者肿瘤侧和非肿瘤侧额部脑电双频指数的一致性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比较神经外科幕上肿瘤切除术中肿瘤侧和非肿瘤侧额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是否具有一致性。方法择期行幕上肿瘤手术患者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18~65岁,ASAⅡ或Ⅲ级。每位患者肿瘤侧和非肿瘤侧额部同时放置BIS电极。麻醉方法:静脉快速诱导,全凭静脉维持麻醉。记录麻醉手术过程中诱导前期、剪硬膜前、切瘤中、清醒后期四个阶段肿瘤侧和非肿瘤侧的BIS数据行Bland-Altman分析。结果 Bland-Altman分析显示:肿瘤侧与非肿瘤侧额部BIS诱导前平均偏差-0.8(-7.2~5.7);剪硬膜前平均偏差0.6(-8.3~9.5);切瘤期平均偏差1.5(-6.9~9.9);清醒后期平均偏差0.2(-9.3~9.8)。结论肿瘤侧与非肿瘤额部脑电双频指数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两者可互换。
张海静菅敏钰张利勇景龙年彭宇明韩如泉
关键词:幕上肿瘤丙泊酚脑电双频指数
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可疑过敏反应的临床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发生可疑过敏反应的特点。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3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全身麻醉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检索发生可疑过敏反应患者,并根据过敏分级,将患者分为Ⅰ~Ⅱ级组和Ⅲ~Ⅳ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可疑过敏反应的常见症状及处理方式。结果共纳入73283例患者,其中发生可疑过敏反应57例,可疑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为0.1%。57例过敏患者中男28例、女29例,年龄1~78岁,平均(41.0±21.0)岁;过敏反应Ⅰ级7例(12.3%)、Ⅱ级42例(73.7%),Ⅲ级8例(14.0%),无Ⅳ级过敏反应患者。57例患者中,同时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和皮肤症状13例(22.8%)、同时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和呼吸系统症状8例(14.0%)、同时出现三大系统症状4例(7.0%)。与Ⅲ~Ⅳ级组相比,Ⅰ~Ⅱ级组BMI较大[23.4(20.0,26.0)kg/m^(2)比20.2(19.6,22.7)kg/m^(2)]、过敏反应发生时BP下降程度较少[46.0(27.5,56.0)%比59.5(53.0,61.5)%]、心律失常发生比例较少(53.1%比100.0%),肾上腺素使用率较少(51.0%比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身麻醉下神经外科围术期可疑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心血管系统症状是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可疑过敏反应的最常见症状。临床中可结合可疑过敏原,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围术期可疑过敏反应,改善患者预后。
张翠莉李国明于斌彭宇明
关键词:神经外科过敏反应全身麻醉心血管系统
神经外科手术多中心丙泊酚静脉麻醉的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多中心大样本对比观察开颅手术血浆靶控输注(TCI)或持续输注(CI)丙泊酚-芬太尼-肌松药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16个研究中心共600例行择期开颅手术病人,随机分为TCI组或CI组,两组麻醉诱导分别采用5ug·ml^-1、3.2ug·ml^-1或6mg·kg^-1·h^-1、7mg·kg^-1·h^-1、5mg·kg^-1·h^-1、7mg·kg^-1·h^-1。术中记录丙泊酚的累计用量,BIS、MAP、HR的变化,各辅助用药时间和次数,术后恢复的时间及随访内容。 结果:两组丙泊酚使用总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平均输注速率TCI组(6.54±1.25mg·kg^-1·h^-1)高于CI组(6.18±0.82mg·kg^-1·h^-1)(P〈0.01),诱导剂量TCI组(1.72±0.46mg/kg)低于CI组(2.00±0.03mg/kg)(P〈0.01)。两组应用佩尔地平的平均药量和应用佩尔地平和艾司洛尔的病例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比较两组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本研究的两种丙泊酚静脉麻醉方案均可以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彭宇明郭曲练王保国孙立李恩有
关键词:静脉麻醉靶控输注丙泊酚神经外科
唤醒麻醉技术降低开颅患者术后急性疼痛:一项回顾性研究
2021年
目的观察唤醒麻醉技术对开颅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术中唤醒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唤醒组),根据年龄、性别、手术入路及手术时间按照1∶1比例匹配全身麻醉行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对照组)。通过住院病历系统采集两组患者资料,电话随访患者术后3个月的疼痛(慢性疼痛)情况。主要指标为患者术后在PACU、住院期间急性疼痛情况以及术后慢性疼痛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80例患者,其中唤醒组40例,对照组40例。唤醒组患者PACU期间及住院期间急性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0%比75.0%,P=0.021;50.0%比72.5%,P=0.039),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唤醒组在PACU期间中重度疼痛[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s,NRS)评分≥4分]比例小于对照组(7.5%比27.5%,P=0.019),住院期间中重度急性疼痛的比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度以上慢性疼痛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唤醒麻醉技术中以充分头皮神经阻滞为主的多模式镇痛能够显著缓解开颅术后急性疼痛,但是对于慢性疼痛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彭昆李若雯曾敏董佳彭宇明韩如泉
关键词:麻醉唤醒麻醉神经外科手术疼痛
神经外科手术血浆和效应室目标靶控输治理整顿丙泊酚的对比研究
2004年
目的:比较神经外科手术中血浆和效应室靶控输注(TCI)丙泊酚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颅脑手术的病人3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血浆TCI(PT)和效应室TCI(ET)静脉麻醉。两组丙泊酚的靶浓度相同,在诱导期、术前期、开颅期、颅内期和关颅期分别为3.2μg·ml^-1、3.2μg·ml^-1、3.2μg·ml^-1、3.0μg·ml^-1和3.2μg·ml^-1,记录不同麻醉时间点的BIS值,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辅助用药量和计算各手术阶段丙泊酚的平均用量,观察术后麻醉恢复时间和术中知晓情况。结果:PT组和ET组神志消失时间(LOC)分别为6.6±2.2min和1.8±0.4min(P<0.01);丙泊酚诱导剂量分别为1.9±0.3mg·kg^-1 和2.0±0.2mg·kg^-1(P>0.05);LOC时的BIS值分别为54.0±3.4和62.6±5.6(P<0.01);诱导过程中MAP分别下降10.7±5.6mmHg和7.3±8.6mmHg(P>0.05);麻醉恢复时间PT组稍短于ET组(P>0.05);所有病人均未出现术中知晓。结论:诱导期、术前期、开颅期、颅内期和关颅期血浆靶控输注或效应室靶控输注的靶浓度分别设置为3.2μg·ml^-1、3.2μg·ml^-1、3.2μg·ml^-1、3.0μg·ml^-1、和3.2μg·ml^-1的麻醉方案可以获得满意得临床效果,效应室靶控输注起效快,诱导时间短,但丙泊酚的平均用量较大,恢复时间较长,适用于年轻、体壮、心功能良好的患者;血浆靶控输注麻醉诱导和维持平稳,术后恢复迅速,适用于年老、体弱、心功能较差的患者。
彭宇明王保国
关键词:神经外科手术血浆丙泊酚效应室靶控输注
神经外科患者麻醉恢复期常见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2
2016年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麻醉恢复期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11月期间麻醉恢复室神经外科全麻术后的患者,患者信息和并发症情况按统一标准由专人记录。并发症包括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并发症、恶心呕吐、疼痛、寒战、躁动及苏醒延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13,495例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8.8%。常见并发症包括术后恶心呕吐(PONV)、高血压、心律失常、躁动、寒战、疼痛、低氧血症、苏醒延迟、呼吸道梗阻和低血压,发生率分别为14.5%、13.5%、13.4%、9.3%、8.9%、5.9%、2.5%、1.9%、1.7%、0.3%。回归分析显示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年龄59岁以下、幕下肿瘤(P〈0.05)。PONV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幕上肿瘤、幕下肿瘤、脑血管病、静吸复合麻醉,术毕使用曲马多和肌松拮抗药(P〈0.05)。术后躁动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幕下肿瘤和脑血管病、静吸复合麻醉、使用肌松药拮抗和未使用患者自控镇痛(PCA)泵(P〈0.05)。结论不同神经外科疾病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不同,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亦有区别。麻醉医师需针对不同的神经外科手术,严密监测并及时治疗。
王云霞王会文侯春梅彭宇明菅敏钰张雪梅房辉韩如泉
关键词:神经外科并发症麻醉恢复期
脑电双频指数用于监测颅脑手术病人镇静深度的可行性:与非颅脑手术的比较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比较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用于颅脑和非颅脑手术病人监测麻醉深度的差异,探讨BIS监测颅脑手术病人镇静深度的可行性。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幕上入路颅内肿瘤切除术病人25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Ⅲ级,椎管内肿瘤切除术病人25例作为对照。入室后按标准电极贴敷方法连接右侧额部BIS监测。采取相同血浆浓度丙泊酚靶控输注,记录诱导前、切皮、去骨瓣、剪硬膜、切瘤、止血、睁眼时BIS值,比较两组BIS值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病人人口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同血浆浓度下,血压、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颅内肿瘤组和椎管肿瘤组BIS值结果:诱导前(93.0±4.2 vs 92.8±4.1)、切皮后(39.3±7.3 vs 38.6±6.7)、去骨瓣(39.0±7.2 vs 39.1±6.1)、剪硬膜后(37.4±7.1 vs 39.7±7.4)、切瘤(38.8±8.2 vs 39.9±5.5)、止血(39.9±11.0 vs 41.5±5.2)、睁眼后(81.2±5.8 vs 80.8±4.6),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丙泊酚血浆浓度下,颅脑和非颅脑手术病人BIS监测镇静深度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IS监测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全身麻醉下颅内肿瘤病人手术中镇静深度监测。
张海静菅敏钰张利勇景龙年彭宇明韩如泉
关键词:脑电双频指数神经外科麻醉脑电图
神经外科麻醉与脑保护系列研究
王保国陈新忠金海龙吉勇梁辉彭宇明焦希平李学斌
近16年来通过对神经外科围术期麻醉术前用药、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反应的预防、术中麻醉深度的监测、不同麻醉药物的组合、针药复合、控制性降压的比较、血液稀释和术野血回收的使用、脑保护的措施、术后镇痛的对比等系列研究,总结出各种麻...
关键词:
关键词:神经外科麻醉脑保护血液保护
儿童前期麻醉暴露对神经系统功能发育影响的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0年
儿科手术量逐年增加,部分研究认为,长时间或反复接触全身麻醉药可能会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功能的发育。目前大量动物研究支持上述结论,但是临床研究的证据还不充分。文章通过深入了解儿童早期麻醉暴露对远期神经功能发育的影响,旨在对患儿治疗方式和手术时间选择进行指导。文章更新汇总了目前的研究进展,分析儿童早期麻醉暴露与远期神经功能发育缺陷之间的联系,以及在此过程中麻醉暴露年龄的敏感期。目前临床研究涉及不同年龄群体、不同类型的结局指标,因此对结局的解释需要结合麻醉暴露年龄、暴露时长、研究样本量、结局指标和涉及的混杂因素等。多数大样本研究发现,儿童早期麻醉暴露与远期神经功能发育缺陷有联系,且麻醉暴露的频率也有一定影响。
李嘉欣菅敏钰董佳曾敏彭宇明
关键词:儿童麻醉神经毒性神经发育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