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利勇

作品数:15 被引量:163H指数:6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神经外科
  • 5篇手术
  • 5篇外科
  • 4篇麻醉
  • 4篇丙泊酚
  • 3篇神经外科手
  • 3篇神经外科手术
  • 3篇术后
  • 3篇疼痛
  • 3篇肿瘤
  • 3篇外科手术
  • 2篇直接喉镜
  • 2篇瑞芬太尼
  • 2篇双频指数
  • 2篇气管插管
  • 2篇注射
  • 2篇颅内
  • 2篇幕上肿瘤
  • 2篇脑电双频
  • 2篇脑电双频指数

机构

  • 15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包头市第四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张利勇
  • 8篇韩如泉
  • 6篇金海龙
  • 5篇彭宇明
  • 4篇王保国
  • 3篇菅敏钰
  • 2篇景龙年
  • 2篇赵岩
  • 2篇王长睿
  • 2篇张海静
  • 1篇于斌
  • 1篇刘海洋
  • 1篇吴胜田
  • 1篇姜陆洋
  • 1篇梅弘勋
  • 1篇王威
  • 1篇曾敏
  • 1篇李建国
  • 1篇金星
  • 1篇李淑琴

传媒

  • 4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临床麻醉学杂...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国际麻醉学与...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幕上肿瘤患者术中输注甘露醇对血清电解质浓度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甘露醇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降低颅内压的高渗液体。静脉输入高渗甘露醇(20%)溶液后,可在血液和脑实质(脑细胞和细胞外间隙)的液体之间形成渗透浓度差,将脑组织中的水分吸入血液,并通过利尿作用排出体外,从而缩小脑容积和降低颅内压。但是近年来常有报道称甘露醇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会引起电解质紊乱。Hassan等[1]报道了一例颅内占位患者,术中输注甘露醇1.0g/kg后15 min。
金星菅敏钰刘海洋张利勇李建国韩如泉
关键词:血清电解质高渗液颅内占位
脑电双频指数用于监测颅脑手术病人镇静深度的可行性:与非颅脑手术的比较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比较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用于颅脑和非颅脑手术病人监测麻醉深度的差异,探讨BIS监测颅脑手术病人镇静深度的可行性。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幕上入路颅内肿瘤切除术病人25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Ⅲ级,椎管内肿瘤切除术病人25例作为对照。入室后按标准电极贴敷方法连接右侧额部BIS监测。采取相同血浆浓度丙泊酚靶控输注,记录诱导前、切皮、去骨瓣、剪硬膜、切瘤、止血、睁眼时BIS值,比较两组BIS值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病人人口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同血浆浓度下,血压、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颅内肿瘤组和椎管肿瘤组BIS值结果:诱导前(93.0±4.2 vs 92.8±4.1)、切皮后(39.3±7.3 vs 38.6±6.7)、去骨瓣(39.0±7.2 vs 39.1±6.1)、剪硬膜后(37.4±7.1 vs 39.7±7.4)、切瘤(38.8±8.2 vs 39.9±5.5)、止血(39.9±11.0 vs 41.5±5.2)、睁眼后(81.2±5.8 vs 80.8±4.6),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丙泊酚血浆浓度下,颅脑和非颅脑手术病人BIS监测镇静深度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IS监测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全身麻醉下颅内肿瘤病人手术中镇静深度监测。
张海静菅敏钰张利勇景龙年彭宇明韩如泉
关键词:脑电双频指数神经外科麻醉脑电图
瑞芬太尼及丙泊酚靶控输入用于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术的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确定在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术中靶控输入固定血浆靶浓度的丙泊酚时,瑞芬太尼的适宜靶浓度。方法:40例在全麻下行择期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术中应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入维持麻醉,两组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均为3 mg/L,瑞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分别设定为2μg/L(1组)及2.6μg/L(2组)。术中置入喉罩控制通气。观察术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术中体动的发生情况及术后患者的苏醒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在置入喉罩后均明显下降(与诱导前比较P<0.01或p<0.05),两组患者的心率均在血管内治疗开始10 min时达到最低水平[分别为(63±8)次/min及(58±6)次/min],且2组患者在该时间点的心率低于1组(P<0.05)。2组麻黄碱的用药次数明显多于1组(P<0.01),1组在术中有3例患者出现体动,而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体动。术后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分别为(9.5±3.5)min和(9.8±3.8)min(P>0.05),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在置入喉罩控制通气,且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为3 mg/L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进程,在2.0~2.6μg/L的范围内适当调节瑞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可以满足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术对于麻醉的要求。
赵岩张利勇刘晓媛韩如泉
关键词:神经外科手术异丙酚瑞芬太尼
瑞芬太尼用于抑制神经外科手术上头架疼痛反应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对比观察瑞芬太尼静脉注射和罗哌卡因头皮局部麻醉抑制神经外科手术上头架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作用。方法选择40例择期行开颅神经外科手术上头架患者,根据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瑞芬太尼静脉注射组(静脉麻醉组)和罗哌卡因头皮局部麻醉组(局部麻醉组),每组20例患者。分别于上头架前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 μg/kg或1%罗哌卡因头钉处局部浸润麻醉,记录麻醉诱导前、给予局部麻醉药前、头架固定即刻,以及上头架后1、3、5和10min的平均动脉压、心率。结果两种麻醉方法虽均具有减慢心率的作用,但是以瑞芬太尼静脉注射对患者上头架后所有观察时间点心率的降低作用更为显著,且低于局部麻醉组(上头架后1 min:t=-2.027,P=0.050;上头架后3 min:t=-3.244,P=0.002;上头架后5 min:t=-6.850,P=0.012;上头架后10 min:t=-2.774,P=0.009)。无论采用何种麻醉方法,患者上头架后所有观察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均维持平稳,无明显波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4);而且,麻醉方法与测量时间之间无交互作用(P=0.577)。但同一种麻醉方法的不同观察时间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与给予局部麻醉药前比较,静脉麻醉组患者上头架后第5和10分钟时平均动脉压下降(t=5.200,P=0.007;t=7.400,P=0.000);局部麻醉组患者上头架后第10分钟时平均动脉压下降(t=5.600,P=0.002)。结论神经外科手术上头架前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 μg/kg和罗哌卡因头皮局部麻醉均可有效减轻上头架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波动,静脉注射瑞芬太尼更便于操作。
王长睿张利勇金海龙韩如泉
关键词:芬太尼神经外科手术疼痛
神经外科术后应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神经外科患者术后会出现凝血功能亢进,本研究拟使用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200/0.5)来进行干预,观察其对凝血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患者40例,分为实验组(n=20)、对照组(n=20)。对照组术后输注晶体液,实验组术后输注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0ml/kg,余输液同对照组。观察病人的血常规、常规凝血功能、Sonoclot凝血功能、无创胸阻抗心功能监测。结果两组病人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对照组PT术后2、3日与术后1日比较明显缩短,Sonoclot凝血斜率和血小板功能较术前都有升高,实验组变化不显著;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心功能状态,尿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凝血机能亢进,有生成血栓的倾向;术后输注羟乙基淀粉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的凝血功能亢进状态,不加重患者的心功能负担。
姜陆洋金海龙张利勇王保国
关键词:神经外科凝血中分子羟乙基淀粉
儿童脑干肿瘤切除术术后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研究儿童患者(0~16岁)择期行脑干肿瘤切除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脑干肿瘤切除术且年龄为0~16岁的患儿,共计103例。回顾性收集患儿术前、术中、术后相关资料,调查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并建立回归模型。结果103例患儿中,46例发生肺部感染(44.7%),其中16例(34.8%)岀现呼吸衰竭,4例(8.7%)合并肺不张。发生肺部感染的患儿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明显高于无肺部感染的患儿。术后肺部感染的可能诱发因素包括:术中出量(单位体重)、尿量(单位体重)、手术时间、延髓肿瘤、术后1 d血清白蛋白值、术后呼吸机支持。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脑干肿瘤切除术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时间[比值比(odds ratio,OR)=1.008,95%CI 1.001~1.015],延髓肿瘤(0R=3.312,95%CI 1.096-8.947),术后呼吸机支持(OR=8.042,95%CI 1.485-43.545)。结论患儿接受择期脑干肿瘤切除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高达44.7%,应予以重视并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其中手术时间、延髓肿瘤、术后呼吸机支持是导致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利勇金海龙彭宇明
关键词:儿童脑干肿瘤肺部感染
幕上肿瘤患者肿瘤侧和非肿瘤侧额部脑电双频指数的一致性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比较神经外科幕上肿瘤切除术中肿瘤侧和非肿瘤侧额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是否具有一致性。方法择期行幕上肿瘤手术患者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18~65岁,ASAⅡ或Ⅲ级。每位患者肿瘤侧和非肿瘤侧额部同时放置BIS电极。麻醉方法:静脉快速诱导,全凭静脉维持麻醉。记录麻醉手术过程中诱导前期、剪硬膜前、切瘤中、清醒后期四个阶段肿瘤侧和非肿瘤侧的BIS数据行Bland-Altman分析。结果 Bland-Altman分析显示:肿瘤侧与非肿瘤侧额部BIS诱导前平均偏差-0.8(-7.2~5.7);剪硬膜前平均偏差0.6(-8.3~9.5);切瘤期平均偏差1.5(-6.9~9.9);清醒后期平均偏差0.2(-9.3~9.8)。结论肿瘤侧与非肿瘤额部脑电双频指数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两者可互换。
张海静菅敏钰张利勇景龙年彭宇明韩如泉
关键词:幕上肿瘤丙泊酚脑电双频指数
老年患者择期行开颅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65岁)择期行开颅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择期行开颅颅内肿瘤切除术和动脉瘤夹闭术且年龄≥65岁的299例患者.收集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相关资料,分析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相关因素对肺部感染的影响,并建立回归模型.结果 299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肺部感染48例(16.1%),呼吸衰竭18例(6.0%),死亡5例(1.7%).50例(16.7%)诊断为下肢静脉血栓,其中2例发生肺栓塞,1例死亡.根据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间的住院时间(P-0.006)、住院费用(P =0.007)和下肢静脉血栓(P <0.001)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老年患者择期行开颅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70岁(OR=2.024,95% CI:1.079 ~3.797,P=0.028)、肺部慢性病史(OR=8.951,95% CI:3.649 ~ 21.960,P<0.001)、术中输液量≥3 000 ml(OR=2.781,95% CI:1.451~5.239,P=0.002)、术毕保留气管导管(OR=5.187,95% CI:2.510~ 10.719,P<0.001).结论 肺部感染是老年患者开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从而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年龄≥70岁、有肺部慢性病史、术中输液量≥3 000 ml、术毕保留气管导管是导致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利勇彭宇明于斌吴胜田韩如泉
关键词:神经外科手术手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
丙泊酚诱导期不良反应的多中心、大样本调查被引量:73
2006年
目的 通过前瞻性、大样本、多种中心调查研究了使用丙泊酚注射液进行全麻诱导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年龄对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 全麻下择期手术的病人,不使用术前用药。开放外周静脉后,以0.2ml/s的速度注射丙泊酚(静安注射液),从开始注药至病人意识消失前,每5~10秒评估病人注射肢体有无疼痛及程度,同时观察记录兴奋、躁动情况。结果 有疼痛评分的共6887例:其中无注射痛3953例,轻度注射痛2634例,中度注射痛236例;重度注射痛64例,疼痛发生率为42.60%;大于等于50岁的病人和18~49岁的病人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32.77%和46.52%(P〈0.01);躁动的发生率分别为0.97%和2.4%(P〈0.01);多语的发生率分别为0.97%和2.62%(P<0.01)。结论 注射痛是丙泊酚(静安注射液)在麻醉诱导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静安注射液疼痛的发生率为42.60%,丙泊酚的诱导期不良反应在年青病人中更为常见。
李淑琴张利勇王保国
关键词:丙泊酚副作用注射疼痛
视可尼可视喉镜与直接喉镜经口插管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比较使用Macintosh直接喉镜(MAC)和视可尼可视喉镜(SOS)经口气管插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40例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MAC组和SOS组,每组20例。静脉诱导后分别采用MAC和SOS实施经口气管插管,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开始插管、显露声门、插管完成即刻、插管后的SBP和HR的变化。结果:(1)插管时间:SOS组明显长于MAC组[(22±8)s vs.(17±8)s,P<0.05]。(2)SBP变化:两组患者SBP在开始插管时较麻醉诱导前均显著降低(P<0.05),插管后1、2 min时明显升高(P<0.05),插管后3、4、5 min时差异无显著性。(3)HR变化:两组患者插管后1、2 min时明显升高(P<0.05),插管后3、4、5 min时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采用MAC和SOS经口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无明显差异。
张利勇金海龙
关键词:直接喉镜经口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