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敏

作品数:8 被引量:145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重点研究项目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胰岛
  • 5篇胰岛素
  • 5篇糖尿
  • 5篇糖尿病
  • 4篇糖耐量
  • 2篇血糖
  • 2篇血糖漂移
  • 2篇胰岛素分泌
  • 2篇糖耐量异常
  • 2篇葡萄糖
  • 2篇细胞功能
  • 2篇肥胖
  • 2篇分泌
  • 2篇分泌功能
  • 1篇动态血糖
  • 1篇动态血糖监测
  • 1篇动态血糖监测...
  • 1篇血糖监测
  • 1篇血糖监测系统
  • 1篇血糖水平

机构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交通大学

作者

  • 8篇朱敏
  • 6篇项坤三
  • 6篇贾伟平
  • 5篇包玉倩
  • 4篇陆俊茜
  • 3篇陈蕾
  • 2篇陆蔚
  • 2篇吴松华
  • 2篇马晓静
  • 2篇周健
  • 2篇喻明
  • 1篇李鸣
  • 1篇于浩泳
  • 1篇李青
  • 1篇张锋

传媒

  • 2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中国糖尿病杂...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国外医学(内...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年份

  • 2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从基础到临床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评估被引量:1
2005年
贾伟平项坤三包玉倩朱敏于浩泳吴松华马晓静
关键词:胰岛Β细胞细胞功能糖尿病病理生理机制
胰岛B细胞功能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02年
测定B细胞分泌功能对了解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预测糖尿病的预后非常必要 ,其方法主要分为检测葡萄糖刺激、非糖物质刺激的胰岛素分泌以及B细胞分泌其他物质的功能。葡萄糖刺激的方法有高葡萄糖钳夹技术、口服及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非糖物质刺激的方法有精氨酸、胰升糖素、甲苯磺丁脲刺激试验。另外 ,可用于检测的B细胞分泌的其他物质有胰岛素原、C肽、胰淀粉样多肽。在评价B细胞功能的同时需进行胰岛素敏感性参数校正 。
朱敏贾伟平
关键词:胰岛B细胞胰岛素葡萄糖糖尿病
糖耐量受损患者全天血糖漂移变化的特征
目的探查糖耐量受损(IGT)患者全天血糖的漂移变化。方法以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评估受试者的糖代谢状况。IGT组35例,男15例,女20例;年龄58岁(38-80岁);体重指数(BMI)(25.2 ±3....
喻明周健马晓静朱敏陆蔚贾伟平
文献传递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9
2005年
目的探查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漂移变化的特征.方法选取2002-11~ 2004-1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2例新诊断T2DM患者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其治疗前后均进行连续3 d的血糖监测,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经2~3周治疗后,糖代谢紊乱明显缓解.22例患者治疗前后平均血糖值[(12.7±2.4)mmol/L对(7.3±0.9)mmol/L];日内血糖最高值[19.5±2.3)mmol/L对(11.0±1.7)mmol/L];血糖漂移最大幅度[(12.1±3.1)mmol/L对(7.1±2.0)mmol/L].餐前及餐后的平均血糖水平及上述血糖参数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01).治疗后血糖>7.8 mmol/L及11.1 mmol/L的时间百分比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29(6~64)% 对99(37~100)%,3(0~28)%对72 (13~100)%,P均<0.001)].结论动态血糖监测能评估T2DM血糖漂移变化的特征,有助于更有效地控制糖代谢紊乱.
喻明吴松华周健李鸣李青张锋朱敏项坤三
关键词:2型糖尿病血糖漂移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快速相胰岛素分泌功能的评价被引量:71
2004年
目的  ( 1)研究正常糖耐量者应用高葡萄糖钳夹试验所形成的第一相胰岛素分泌功能 ( 1PH) (快速相胰岛素分泌 ) ,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精氨酸刺激试验中反映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标的关系 ;( 2 )探讨评价胰岛 β细胞早期分泌功能的简易方法。 方法 对 2 8例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的个体分别进行高葡萄糖钳夹试验、OGTT及精氨酸刺激试验。结果  ( 1)OGTT 3 0min胰岛素、胰岛素净增值及胰岛素净增值与血糖净增值的比值与 1PH均无明显相关 ;( 2 )OGTT 10min胰岛素值 (r =0 .5 8,P <0 .0 1)及胰岛素净增值 (r =0 .45 ,P <0 .0 5 )、2 0min胰岛素值 (r =0 .42 ,P <0 .0 5 )及胰岛素净增值与血糖净增值的比值 (r =0 .49,P <0 .0 1) ,均分别与 1PH显著相关 ;( 3 )精氨酸刺激试验的结果与 1PH明显相关 (r =0 .5 2 ,P <0 .0 1)。结论 OGTT 10min胰岛素值及胰岛素净增值、2 0min胰岛素值及胰岛素净增值与血糖净增值的比值 ,以及精氨酸刺激试验的结果可作为估测机体快速相胰岛素分泌较为可靠的参数。
包玉倩贾伟平朱敏陆俊茜陈蕾项坤三
关键词:口服糖耐量试验精氨酸刺激试验早期胰岛素分泌糖尿病肥胖
应用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肥胖伴糖耐量异常个体的胰岛素敏感性被引量:12
2006年
目的应用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肥胖伴糖耐量异常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方法按照WHO1998肥胖及WHO1999糖尿病诊断标准,将52例研究对象分为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组、超重/肥胖-正常糖耐量组、超重/肥胖糖耐量减退组及超重/肥胖糖尿病组;将超重/肥胖-正常糖耐量者进一步分为3个亚组:超重亚组、轻度肥胖亚组、中度肥胖亚组。应用核磁共振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腹内脂肪测量,以腹腔内脂肪面积100cm2为切割点,将正常糖耐量者分为非腹内型肥胖组(non-VA)及腹内型肥胖组(VA)。以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结果单纯超重/肥胖、超重/肥胖伴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者的葡萄糖消失率分别为(3·25±0·13)、(3·06±0·26)和(3·19±0·44)mg·kg-1·min-1,较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组的(5·86±0·65)mg·kg-1·min-1显著减少(P<0·05,P<0·01);超重、轻度肥胖及中度肥胖但糖耐量正常亚组的葡萄糖消失率分别为:(3·50±0·19)、(3·03±0·13)和(2·75±0·24)mg·kg-1·min-1,较正常体重正常糖耐量组显著降低(P<0·05,P<0·01)。腹型肥胖组的葡萄糖消失率(2·97±0·12)mg·kg-1·min-1、葡萄糖氧化率(1·47±0·19)mg·kg-1·min-1较非腹型肥胖组的(4·55±0·43)mg·kg-1·min-1和(2·24±0·19)mg·kg-1·min-1显著减少(P<0·05,P<0·01)。体重指数、腰臀比、腰围、腹腔内脂肪面积分别与葡萄糖利用率呈负相关(P<0·05,P<0·01)。体重指数、腹腔内脂肪面积及腹部皮下脂肪面积分别是影响葡萄糖利用率的主要因素。结论超重/肥胖无论伴或不伴糖代谢异常,胰岛素敏感性均显著降低,腹内脂肪增多者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率显著减少,总体脂和腹部脂肪与精确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呈负相关,总体脂和腹部脂肪是影响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主要因素。
包玉倩贾伟平陈蕾陆俊茜朱敏陆蔚项坤三
关键词:肥胖糖尿病
应用高葡萄糖钳夹技术检测肥胖伴糖耐量异常者胰岛β细胞的功能变化被引量:13
2004年
目的 应用高葡萄糖钳夹技术探讨糖耐量异常 (IGT)及糖尿病 (DM )个体胰岛素分泌功能的改变 ,以及与超重 /肥胖 (OW /OB)的关系。方法 根据糖耐量情况将上海地区 6 4例受试者分为正常糖耐量 (NGT)组、IGT组及DM组 ;再以体重指数 2 5kg/m2 为切割点 ,把不同糖耐量的受试者分成 6个组 :正常体重 (NW )NGT(NW NGT)组、NW IGT组、NW DM组、OW /OB NGT组、OW /OB IGT组、及OW /OB DM组。应用高葡萄糖钳夹技术研究IGT及DM个体各时相胰岛素分泌指数。结果  (1)IGT及DM个体胰岛素分泌形态的变化表现 :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进行性降低 (IGT 186mU/L± 38mU/L ,DM 71mU/L± 10mU/L ,P <0 0 5 ) ;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明显减退 (IGT 70mU/L± 14mU/L ,DM 32mU/L± 4mU/L ,P <0 0 5 )。 (2 )NW IGT及NW DM者 ,第一时相 (NW IGT16 4mU/L± 4 7mU/L ,NW DM 6 1mU/L± 17mU/L)、第二时相 (NW IGT 4 4mU/L± 18mU/L ,NW DM 2 6mU/L± 5mU/L)及最大胰岛素分泌功能 (NW IGT 5 3mU/L± 2 1mU/L ,NW DM 34mU/L± 6mU/L)均显著减退 (P <0 .0 5 )。 (3)单纯OW /OB个体第一、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指数及最大胰岛素分泌量显著高于NW NGT者 (分别为 5 4 6mU/L± 6 2mU/L、138mU/L± 18mU/L、16 3mU/L± 2 4mU/L ,P <0 0 5 ) ,OW
包玉倩贾伟平朱敏陆俊茜陈蕾项坤三
关键词:IGTDM时相胰岛素分泌NGT糖耐量异常
高葡萄糖钳夹技术的建立被引量:27
2004年
目的 在国内建立检测胰岛素 (Ins)分泌功能的精确方法 :高葡萄糖钳制技术。 方法 对 2 5名居住上海地区的正常中国人 (男 16名 ,女 9名 )进行高葡萄糖钳夹实验。空腹平卧后两侧上肢静脉埋管。一侧持续输注 2 0 %葡萄糖溶液 ,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血糖始终维持在较基础血糖升高 7.9mmol/L的水平。另一侧静脉定时取血测定Ins水平 ,以获得双相Ins分泌值 ,评价胰岛 β细胞功能。 结果  (1)受试者血浆葡萄糖浓度在钳夹开始后的指定时间内 (14min)能达到实验所要求的高糖平台 [(12 .86± 0 .11)mmol/L] ,并能维持此水平至实验结束 ;(2 )在维持高糖平台期间 ,每 5min检测的血糖变异系数为 4.2 % ;(3 )可观察到持续高糖水平下双相Ins的分泌形态 ,第一时相Ins分泌为 (2 47.8± 2 3 .5)mU/L ,第二时相为 (72 .8± 6.1)mU/L。 (4)高糖钳夹可同时获得个体的Ins敏感性 (ISI) 19.9± 2 .4,但较正糖钳夹值为高。 结论  (1)成功建立了高葡萄糖钳夹技术 ,评价了正常个体的双相Ins分泌及最大Ins分泌。 (2 )高葡萄糖钳夹能同时了解机体的胰岛素抵抗 (IR)情况 。
朱敏贾伟平包玉倩陆俊茜项坤三
关键词:葡萄糖钳夹技术胰岛素INS分泌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