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卫中

作品数:20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7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流感
  • 12篇病毒
  • 9篇流感病毒
  • 5篇细胞
  • 4篇蛋白
  • 4篇神经氨酸酶
  • 4篇神经氨酸酶基...
  • 4篇酸酶
  • 4篇A型流感
  • 3篇活性
  • 3篇NS1蛋白
  • 3篇A型流感病毒
  • 2篇蛋白质
  • 2篇血凝
  • 2篇血凝素
  • 2篇血凝素基因
  • 2篇荧光
  • 2篇真核
  • 2篇真核细胞
  • 2篇脱氨酶

机构

  • 20篇汕头大学
  • 2篇马里兰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洛阳市中心医...
  • 1篇益阳市中心医...

作者

  • 20篇李卫中
  • 20篇李康生
  • 18篇王革非
  • 11篇陈幼莹
  • 10篇陈小璇
  • 10篇张衡
  • 8篇曾俊
  • 7篇张丹桂
  • 4篇曾祥兴
  • 4篇孟燕萍
  • 4篇李蕊
  • 4篇吴嘉伟
  • 4篇蔡汉杰
  • 4篇黄秀梅
  • 4篇吴彬冰
  • 3篇辛岗
  • 2篇朱丹霞
  • 2篇代剑平
  • 2篇张驰
  • 1篇彭程

传媒

  • 2篇生物化学与生...
  • 2篇汕头大学医学...
  • 2篇微生物学免疫...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癌变.畸变....
  • 1篇广东药学院学...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中国科学:生...

年份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6篇200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象牙屑促进伤口愈合机理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研究象牙屑及其不同组分促伤口愈合的分子机制。方法象牙屑经脱钙、分级分离得3混合物,命名为MW14、MW5-14和MW5。通过2种动物创伤模型检验象牙屑对伤口愈合的功效;通过氯胺T法、明胶酶谱分析、qRT-PCR、ELISA和Western blotting等研究象牙屑及其不同组分促伤口愈合的机制。结果象牙屑可促进伤口愈合,其总水提物(WE)和MW5组分能显著激活PI3K/Akt和JNK/ERK信号通路,促成纤维细胞生长和胶原积累,提高MMP-2/-9活性和MMP-1/-13表达,抑制TIMP-1/-2表达,促进TGF-β、EGF、VEGF、CTGF、bFGF及TNF-α释放。结论象牙屑有效成分可能包括2部分:MW14和MW5;象牙屑促伤口愈合依赖于PI3K/Akt和JNK/ERK MAPK通路。
代剑平陈小璇朱丹霞万倩英王革非李卫中李康生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
不同亚型流感病毒NS1蛋白在酵母菌细胞中转录激活功能的差异
2009年
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 protein 1,NS1)是甲型流感病毒一种重要的调控蛋白,与病毒的毒力密切相关.本文检测了不同亚型流感病毒NS1蛋白在酵母菌细胞中的基因转录激活能力.将携带NS1基因的诱饵载体与空的猎物载体共转化AH109和Y187酵母菌细胞,观察AH109在QDO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以X-α-gal为底物检测其分泌α-半乳糖苷酶的能力;通过ONPG实验定量分析Y187酵母菌细胞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强弱.结果发现转化H1N1,H5N1和H9N2亚型流感病毒NS1基因的AH109酵母菌细胞能够在QDO培养基上生长,并分泌高水平的α-半乳糖苷酶.同时这些基因转化的Y187酵母菌细胞具有很强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与此相反,H3N2亚型流感病毒NS1基因转化AH109和Y187后,上述实验结果均为阴性.这说明H1N1,H5N1和H9N2亚型的NS1蛋白具有刺激酵母菌细胞基因转录的功能,而H3N2亚型的NS1蛋白缺乏这种能力,表明NS1蛋白型别的不同可造成其生物学活性的差异.
李卫中王革非曾俊张丹桂张衡陈小璇陈幼莹李康生
关键词:流感病毒NS1蛋白酵母双杂交转录激活
一种检测流感病毒抗体的荧光微量细胞凝集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检测流感病毒抗体的荧光微量细胞凝集方法。本发明方法是将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和神经氨酸酶基因克隆后转染真核细胞,使真核细胞表面重组表达流感病毒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蛋白,对重组表达细胞进行荧光...
李康生王革非李卫中李蕊蔡汉杰黄秀梅孟燕萍吴彬冰吴嘉伟
文献传递
一种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抗体的快速检测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抗体的快速检测方法。本发明检测方法是将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基因克隆后转染真核细胞,使真核细胞表面重组表达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蛋白,可以与待检样品中的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抗体...
李蕊李康生王革非李卫中蔡汉杰吴嘉伟吴彬冰孟燕萍黄秀梅
文献传递
A型流感病毒NS1与突触后密度蛋白-95的相互作用
2014年
目的 A型流感病毒NS1蛋白是一种多功能的致病因子,能够与被感染细胞中的多种蛋白相互结合,影响并干扰宿主细胞内的信号转导、蛋白质合成及抗病毒反应。突触后密度蛋白(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95,PSD-95)主要存在于神经元及SH-SY-5Y等神经来源的细胞株中。假设NS1能够与PSD-95结合,则更有利于了解A型流感病毒对神经元及相关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酵母双杂交,GST-pull down及免疫荧光技术分别从体外和体内两方面检测NS1与PSD-95的相互作用。结果酵母双杂交表明,仅转染PGAD-NS51/PGBK-PSD-95的QDO有菌落生长,且α-半乳糖苷酶活性显著高于阳性对照;而转染PGAD-NS32/PGBK-PSD-95的QDO无菌落生长;GST-pull down表明仅NS51与PSD-95孵育后,能够被Western-blot检测到;免疫荧光表明NS51与PSD-95可能存在共定位,而NS32与PSD-95则不存在共定位。结论 H5N1(A/chicken/Guangdong/1/2005)的NS1能够与PSD-95结合;反之,H3N2(A/Shantou/602/06)的NS1则不能。
张衡王新华易凯曾跃红李卫中李康生
关键词:非结构蛋白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H5N1全基因组克隆与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为明确广东地区分离的一株禽流感病毒H5N1的遗传背景,建立流感病毒反向遗传的平台。对该株禽流感病毒进行了空斑纯化与组织细胞培养,检测其在MDCK细胞中的增殖特性;利用H5N1病毒通用引物,通过RT-PCR对该病毒全基因组的8条片段进行全长克隆及测序分析;将H5N1的8条全长基因组片段分别插入反向遗传通用载体中,构建禽流感病毒H5N1的感染性克隆。结果表明,该H5N1毒株在MDCK细胞中可不依赖胰酶进行有效增殖与复制,可使MDCK细胞出现典型细胞病变,具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细胞增殖特征。RT-PCR克隆得到该H5N1毒株的PB2、PB1、PA、HA、NP、NA、M和NS八条全长片段,经测序分析确认该毒株的基因序列,其内部编码序列出现多处突变,其中HA连接肽为多个连续碱性氨基酸,表明该毒株可不依赖胰酶进行有效复制,与细胞培养结果一致,未出现抗药性的遗传突变。PCR与测序证明,插入H5N1八个全长基因组片段的载体序列完全正确,表明成功构建了该毒株的感染性克隆。为明确病毒遗传信息,建立流感病毒反向遗传的平台,为进一步研究禽流感病毒相关疫苗提供了研究基础。
王革非李卫中张衡曾俊陈幼莹陈小璇李康生
关键词:流感病毒H5N1克隆
A型流感病毒不同亚型/毒株NS1蛋白之间的异源性相互作用
2012年
流感病毒NS1蛋白在调控宿主免疫反应和促进病毒复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同源二聚体或寡聚体对于NS1蛋白有效发挥生物学功能是必要的.本研究发现流感病毒株A/Shantou/602/06(H3N2)的NS1蛋白(NS32)能够与流感病毒株A/Shantou/169/06(H1N1),A/Chicken/Guangdong/1/05(H5N1)以及A/Quail/Hong Kong/G1/97(H9N2)的NS1蛋白(NS11,NS51和NS92)相互作用,尽管NS32与NS11,NS51和NS92之间存在17.4%~20.9%的氨基酸序列差异.这表明,A型流感病毒不同亚型/毒株NS1蛋白之间的异源性相互作用可能是流感病毒共感染过程中的一个常见事件.
李卫中张衡王革非张弛曾祥兴刘辉陈小璇许燕璇李康生
关键词:A型流感病毒NS1蛋白
人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病毒全基因组分析与反向遗传载体的克隆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明确一株人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的遗传背景,建立流感病毒反向遗传的平台。方法对分离自汕头市儿童的一株人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行空斑纯化;利用甲型流感病毒通用引物,对该病毒全基因组的8条片段(PB2、PB1、PA、HA、NP、NA、M和NS)进行RT-PCR全长克隆、DNA测序及初步生物信息学分析;将其8条全长基因组片段分别插入反向遗传通用载体,构建人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反向遗传系统。结果RT-PCR克隆得到该H1N1毒株的8条全长片段,经测序分析确认该毒株的基因序列,该毒株与2006年至2008年分离的人甲型H1N1流感病毒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未出现奥司他韦或金刚乙胺抗药性的遗传突变。PCR与测序证实,插入该菌株8个全长基因组片段的载体序列完全正确。结论成功构建了该毒株的感染性克隆。获得了该毒株全基因组序列,为明确病毒遗传信息、提供流行病学监测数据、建立流感病毒反向遗传平台奠定了研究基础。
王革非张衡李卫中曾俊张丹桂陈幼莹陈小璇李康生
关键词:流感病毒A型H1N1亚型克隆遗传学技术基因组病毒
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通用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2010年
目的:用于负链RNA病毒的重组技术称为反向遗传技术,其核心需要构建一个具有双向启动子的反向遗传通用载体,可以分别正向转录翻译病毒复制所需酶系和负向转录病毒负链RNA。为此,构建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通用的载体。方法:为提高转染和表达效率,首先改造pcDNA3载体,通过酶切删除pcDNA3载体中非必需序列,在保留Amp抗性的前提下,通过酶切去除pcDNA3载体中非必需的Kan抗性表达盒与CMV启动子前区。利用长引物合成含有反向polI启动子与多克隆位点的基因片段。将合成后的片段酶切、补平粘端、连接,反向插入至经改造后的pcDNA3载体中,构建反向遗传通用表达载体。采用PCR检测、酶切鉴定以及DNA测序进行验证。结果:PCR检测、酶切鉴定以及DNA测序结果表明,载体构建正确,合成及插入序列与预期设计完全一致。结论:成功构建具有CMV与polI双向启动子的反向遗传通用载体,为建立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平台提供了研究基础。
王革非张驰曾祥兴张衡陈幼莹李卫中李康生
关键词:RNA病毒
流感病毒H1N1和H5N1感染小鼠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诱导趋化因子转录水平上调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感染流感病毒后的天然免疫反应,检测流感病毒H1N1和H5N1体外感染小鼠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是否会诱导胶质细胞趋化因子转录水平的变化及其规律。方法:从新生小鼠大脑皮质分离培养神经胶质细胞,并进一步纯化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经纯度鉴定后,用感染复数为2的流感病毒H1N1和H5N1进行体外感染,8小时后用免疫荧光检测流感病毒核蛋白(NP)的表达,以确认感染细胞比例。在感染早期(6小时)和感染中期(24小时)分别提取细胞RNA,检测趋化因子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分离得到小鼠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病毒感染后超过95%的细胞可以被感染,感染后的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的CCL-3、CCL-5、CXCL-2、CXCL-9和CXCL-10的转录水平发生不同程度的上调,其中CXCL-10的上调幅度最为明显,禽流感病毒H5N1感染能诱导更强烈的上调反应。结论:流感病毒H1N1和H5N1感染小鼠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可诱导趋化因子转录水平上调。
王革非李卫中张衡曾俊张丹桂陈幼莹陈小璇李康生
关键词: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趋化因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