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泓
- 作品数:8 被引量:55H指数: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Valsalva动作对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被引量:3
- 2016年
-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并发症包括误伤动脉、气胸、血胸、血肿和导管位置异常等,其发生率可高达10%,颈内静脉置管失败率可超过19%[1,2]。如何提高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在麻醉后使用呼气末正压可以提高颈内静脉充盈度,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3]。但对于清醒患者能否通过Valsalva动作提高穿刺成功率,文献报道很少。
- 耿桂启李泓耿炜莲
- 关键词:颈内静脉穿刺VALSALVA动作导管位置右侧颈内静脉血胸平静呼吸
- 一种麻醉施针角度控制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麻醉施针角度控制装置,包括固定板和升降支撑柱,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升降支撑柱,所述升降支撑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表面的一侧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活动板,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开设有限...
- 李泓黄绍强
- 不同镇痛方式对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不同镇痛方式对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患者自控硬脊膜外腔镇痛(PCEA)组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在全凭静脉麻醉下手术。PCEA组患者在手术前进行硬脊膜外腔置管备用,术后给予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镇痛;PCIA组患者采用舒芬太尼静脉镇痛。记录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第1和2天的输液量、出血量及尿量等,于术前及术后第1和2天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PCEA组在术后第1天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均显著低于PCIA组(P值均<0.05)。PCEA组在术后第1天的所有血液流变学指标及术后第2天的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麻醉前显著降低(P值均<0.05)。PCIA组在术后第1天的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麻醉前显著降低(P值均<0.05)。结论对于行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硬脊膜外腔镇痛较静脉镇痛更有利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可作为减少术后血栓性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之一。
- 耿桂启李泓李宁黄绍强
- 关键词:麻醉镇痛深静脉血栓血液流变学
- 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布比卡因剖宫产术腰麻的50%和95%有效剂量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布比卡因剖宫产术腰麻的50%有效剂量(ED50)和95%有效剂量(ED95)。方法:选择拟在腰-硬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CSEA)下进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足月产妇150例,年龄21~35岁,体质量60~90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dogists,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5组,每组30例,各组给予布比卡因7 mg复合舒芬太尼,a组:舒芬太尼1μg;b组:舒芬太尼2.5μg;c组:舒芬太尼5μg;d组:舒芬太尼7.5μg;e组:舒芬太尼10μg。CSEA判定麻醉成功的标准是腰麻注药后10 min内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达到T6水平以及整个手术过程中硬膜外腔无需追加麻醉药。判定麻醉失败的标准是10 min内双侧感觉阻滞平面未达到T6水平,或目测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2,手术过程中产妇主动要求硬膜外腔追加麻醉药。记录腰麻注药后5、10 min(T1、T2)时的痛觉消失平面和运动阻滞程度;双侧感觉阻滞平面达到T6水平的时间;麻醉后24 h内皮肤瘙痒、寒颤、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麻醉成功例数随舒芬太尼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阻滞平面达T6时间随舒芬太尼剂量增加而缩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瘙痒和恶心、呕吐发生率随舒芬太尼剂量增加而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注射混合布比卡因7 mg用于剖宫产术腰麻的ED50为2.7μg[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4.4μg)]、ED95为15.7μg(95%CI:11.7~27.7μg)。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布比卡因剖宫产术腰麻的ED50和ED95分别是2.7μg(95%CI:0~4.4μg)、15.7μg(95%CI:11.7~27.7μg)。
- 孙星峰黄绍强耿桂启王婷婷李泓李惟一耿炜莲
- 关键词:舒芬太尼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术
- 妇科腹腔镜手术中气管导管套囊压力对患者术后咽喉痛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3年
-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气管导管套囊压力变化,以及对术后咽喉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的妇科患者各25例,进行全身麻醉诱导及气管插管后将套囊充气至25mmHg。分别于气管插管后5min、15min、30min、45min、60min记录套囊压力及气道峰压,于手术后2h及24h评估患者咽喉痛情况。结果腹腔镜手术患者套囊压力及气道峰压在各时间点均明显增加。开腹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后各时间点气管导管套囊压力及气道峰压未见明显变化。患者气管导管套囊压力与气道峰压具有显著相关性,同开腹手术患者相比,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2h及24h咽喉痛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气腹及头低脚高位会导致气道压及套囊压力升高,增加了患者术后咽喉疼痛的发生。
- 胡静宜耿桂启李泓黄绍强
- 关键词:插管法气管内咽喉痛套囊压力
- 不同吸入氧浓度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肺顺应性及氧合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2年
- 目的观察不同吸入氧浓度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肺顺应性及肺内氧合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A、B两组,麻醉维持期间吸入氧浓度分别为50%(A组)或100%(B组);分别于气腹前、气腹后1min和气腹放气后1min记录气道峰值压力、肺顺应性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等参数,并在麻醉前以及气腹放气后1min采取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计算氧合指数及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在二氧化碳气腹后,两组患者肺顺应性明显降低(P<0.01)。气腹放气后,两组患者肺顺应性较气腹后明显增加,同B组相比,A组患者肺顺应性增加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氧合指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Qs/Qt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麻醉维持期间吸入50%氧较纯氧通气更有利于腹腔镜手术患者肺功能的恢复。
- 耿桂启李宁李泓黄绍强
- 关键词:肺顺应性氧合腹腔镜手术
- 异丙酚注射痛与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异丙酚注射痛与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0例ASAⅠ-Ⅱ级、拟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的女性患者,经右手背建立静脉通路,并推注1/3诱导剂量(2mg/kg)的异丙酚,同时记录注射部位疼痛评分;以异丙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进行全麻诱导及气管插管,记录入室后平静5min(基础状态)、气管插管前即刻、插管后1、2、3min时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heart rate-bloodpressure product,RPP)。结果异丙酚注射痛的发生率为68%。气管插管后1min患者血压以及心率增幅最大,患者异丙酚注射痛评分与插管后1min RPP显著相关(R2=0.373 2,P<0.01),与插管前RPP相关性不明显(R2=0.071 9,P>0.05)。以异丙酚注射痛评分≥2预测插管后1min RPP大于基础值20%的灵敏度为77.8%,特异度为68.3%。结论手术前异丙酚注射痛与气管插管应激反应具有显著相关性。
- 耿桂启胡静宜李泓黄绍强
- 关键词:异丙酚注射痛气管插管应激反应
- 妇科腹腔镜手术中气管导管套囊压力对患者术后咽喉痛的影响
- 目的 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气管导管套囊压力变化以及对术后咽喉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的妇科患者各25例,进行全身麻醉诱导及气管插管后将套囊充气至25mmHg.分别于气管插管后5min...
- 胡静宜耿桂启李泓黄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