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润美

作品数:21 被引量:76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细胞
  • 9篇肿瘤
  • 7篇T细胞
  • 5篇肠道
  • 4篇炎症
  • 4篇炎症性
  • 4篇炎症性肠病
  • 4篇免疫
  • 4篇菌丛
  • 4篇肠病
  • 4篇肠道菌丛
  • 3篇蛋白
  • 3篇指纹
  • 3篇指纹图
  • 3篇指纹图谱
  • 3篇免疫治疗
  • 3篇结构特征
  • 3篇活性
  • 2篇遗传性
  • 2篇遗传性大肠癌

机构

  • 15篇天津医科大学
  • 5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济南市中心医...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作者

  • 21篇李润美
  • 14篇任秀宝
  • 10篇于津浦
  • 7篇李慧
  • 5篇韩英
  • 4篇赵华
  • 4篇齐瑶
  • 4篇刘亮
  • 3篇魏枫
  • 3篇于文文
  • 3篇安秀梅
  • 3篇李慧
  • 2篇郑雅文
  • 2篇王志红
  • 2篇王继恒
  • 2篇尤健
  • 2篇郝希山
  • 2篇朱建权
  • 2篇曹水
  • 2篇张乃宁

传媒

  • 3篇中国免疫学杂...
  • 3篇现代消化及介...
  • 2篇中国肿瘤生物...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国际免疫学杂...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华北国防医药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09
  • 1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4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肠道菌丛与炎症性肠病
2006年
李润美韩英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肠道菌丛肠道微生态制剂实验性结肠炎肠道炎症肠道细菌
“核转染”技术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2011年
目的:研究"核转染"方法对DC活率、细胞表面分子及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体外诱导单核细胞分化为DC后,通过"核转染"方法将p/IRES-EGFP质粒转染至细胞核内,同时设立未转染DC为对照组。应用台盼蓝染色计算转染后细胞的活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80、CD83、CD86、HLA-DR及CD11c等的表达;ELISA法检测DC培养上清IL-12及TNFα-的分泌水平。结果:DC转染后随时间推移,细胞活率下降;荧光蛋白在转染后4小时即有表达,表达量逐渐增加,24小时转染效率为56%±12%,48小时转染效率为45%±15%;转染后细胞表面分子CD80、CD83及CD86表达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CD11c及HLA-DR表达水平稳定;转染可诱导DC分泌IL-12及TNFα-水平增加。结论:"核转染"是一种有效的转染DC的方法,并可诱导DC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张晶霍佳于津浦李慧赵华李润美刘亮张家丽于文文任秀宝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转染质粒
肿瘤诱导的髓系来源抑制细胞中IDO表达相关机制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建立正常CD33^+细胞与肿瘤细胞共培养系统,模拟肿瘤局部髓系来源抑制细胞的诱导过程,观察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MDSCs中表达及其免疫抑制作用,并探讨MDSCs中IDO表达相关机制。方法:免疫磁珠分选健康供者CD33^+细胞,体外与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共孵育诱导MDSCs,以单独培养CD33^+细胞为对照组,培养2天后收获实验组MDSCs及对照组CD33^+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TDO和STAT3的表达与活化情况;AnnexinV-FITC的方法检测MDSCs对T细胞促凋亡作用,并观察IDO在MDSCs诱导T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结果:正常CD33^+细胞与MDA-MB-231共孵育2天后,出现一群表型为Lin^-CD33^+13^+CD14^- CD15^-的MDSCs,体外诱导的MDSCs中IDO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STAT3蛋白磷酸化增强,经过STAT3磷酸化抑制剂JSI-124预处理后,MDSCs中IDO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并可诱导高百分比T细胞凋亡,经IDO抑制剂1-MT处理后T细胞凋亡显著降低。结论:体外将乳腺癌细胞系与正常CD33^+细胞共孵育可以诱导出具有独特表型特征和免疫抑制活性的MDSCs,而STAT3磷酸化导致的IDO表达升高可能是MDSCs抑制T细胞功能的主要机制之一。
杜伟娇于津浦李慧李润美于文文安秀梅张乃宁曹水任秀宝
关键词:乳腺癌髓系来源抑制细胞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丛结构特征的指纹图谱分析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建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和健康人肠道细菌 DNA 指纹图谱以分析其肠道菌丛的整体差异。方法应用肠杆菌基因间的重复共有序列(ERIC)-PCR 技术建立10例 IBD 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的肠道细菌 DNA 指纹图谱,分析 IBD 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肠道菌丛的整体差异。结果 IBD 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肠道菌丛存在整体差异,正常对照组 ERIC-PCR 指纹图谱电泳 DNA条带多,主带位置无统一趋势;IBD 组 ERIC-PCR 指纹图谱电泳 DNA 条带较少,且所有样本主带分布非常一致,均出现在约1.1kb 处。结论正常人肠道细菌种类多,IBD 患者少。IBD 组1.1kb 处主带可能为某一种肠道细菌中特有的序列,或为不同序列或几个序列的混合物。
李润美韩英王继恒王志红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肠炎DNA指纹法肠道菌丛
IFN-λ在免疫调节和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IFN-λ(Ⅲ型IFN)是最新发现的IFN家族新成员,在生物学活性上与Ⅰ型干扰素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抗病毒和抗增殖活性。此外,IFN-λ还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活性。本综述总结了目前关于IFN-λ免疫调节活性的信息以及它在肿瘤治疗中的意义。IFN-λ独特的免疫调节活性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潜在的价值,或许能成为肿瘤治疗领域新的选择。
李润美郑雅文任秀宝
关键词:免疫调节活性肿瘤
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40例乳腺癌蜡块,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IDO的表达,并对全部标本用CD31和CD105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进行染色,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乳腺癌组织中IDO蛋白高表达率为67.5%(27/40),其表达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5)。IDO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的3年、5年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11,P=0.523)。乳腺癌组织中IDO表达与CDl05标记的MVD值呈正相关(r=0.659,P〈0.05),与CD31标记的MVD值无关。结论IDO可能通过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加速乳腺癌的进展和转移,IDO表达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加以明确。
刘俊田魏丽娟于津浦李慧李润美臧凤琳孙敬岩任秀宝
关键词:乳腺肿瘤微血管密度预后
Vav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浸润T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Vav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浸润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外科手术切除的新鲜肺癌标本40例,分离出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T),通过RT-PCR方法检测TIL-T中Vav1基因水平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Vav1蛋白表达情况。并且总结4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ANOVA方差分析法,分析TIL-T中Vav1的表达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TIL-T中Vav1的表达与NSCLC组织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组织类型和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高、中、低分化组的肺癌标本TIL-T中Vav1基因的表达量2-△CT值分别为0.113±0.097,0.055±0.050及0.029±0.022,三组比较有差异(P=0.007);且三组肺癌标本TIL-T中Vav1蛋白的IOD值分别为0.543±0.323,0.425±0.331及0.153±0.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有淋巴结转移组及无淋巴结转移组肺癌标本TIL-T中Vav1基因的表达量2-△CT值分别为0.039±0.051及0.072±0.059,两组比较有差异(P=0.048);且两组肺癌标本TIL-T中Vav1蛋白的IOD值分别为0.229±0.205及0.454±0.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TIL-T中Vav1的表达水平与NSCLC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有助于判断预后。TIL-T中Vav1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呈正相关,与淋巴结转移率呈负相关。提示肺癌组织局部免疫耐受可能与TIL-T中Vav1表达水平降低有关,Vav1是评价NSCLC患者T细胞功能以及局部免疫状态的指标之一。
齐瑶李润美于津浦李慧任秀宝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免疫耐受
遗传性大肠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2004年
大肠癌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国是不同的,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尤为高发.世界范围内,每年新增癌症患者中约8.5%是大肠癌,即每年全世界有850 000人被诊断为大肠癌,其中556000人死亡.结肠癌被列为美国第三大常见恶性疾病并具癌症死亡率的第三位.在世界范围内结肠癌也是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有证据表明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在美国结直肠癌年度新发病例数约148 300(男性72 600,女性75 700),其中56 600死亡(男性27 800,女性28 800)[1].普通人群中大肠癌的终身发病危险率大约为5%~6%[1].有家族遗传危险性的患者大约占所有大肠癌患者的20%,其中5%~10%的患者符合孟得尔遗传规律,即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本文重点介绍遗传性大肠癌的两种主要形式: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
李润美韩英
关键词:遗传性大肠癌结肠癌死亡率发病率癌症患者恶性疾病
Vav1在吲哚胺2,3双加氧酶抑制T淋巴细胞活性中的功能及机制探讨
目的: 通过对Vav1与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tumor infltrating T lymphocytes,TIL-T)活性的研究,提出肿瘤诱导的T细胞失能的分子机制;初步探讨TIL-T中Vav1基因的表达情况...
李润美
关键词:肿瘤浸润免疫组化免疫治疗
文献传递
过继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Meta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过继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与单纯放化疗相比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疗效的差异。方法:通过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数据库,收集1995年1月至2012年9月发表的符合要求的随机化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或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non-randomized concurrent controlled trail,NRCCT),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共计1 326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放化疗相比,过继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能够提高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OR=2.20,95%CI:1.44~3.36,P=0.0003)和2年总生存(OR=2.69,95%CI:1.92~3.78,P<0.00001)。接受过继免疫治疗后,早期和进展期NSCLC患者都能得到较大的获益[(OR=3.24(1.65~6.35);OR=2.86(1.37~5.98)]。过继免疫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多呈自限性,主要有发热、寒战、恶心、乏力等,未观察到严重毒性反应。结论:过继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能延缓NSCLC复发,提高患者生存期,且早期患者接受免疫治疗获益更显著。
郑雅文李润美魏枫刘亮张新伟任秀宝
关键词:过继免疫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放疗META分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