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5日
星期六
|
欢迎来到青海省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原
作品数:
3
被引量:35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合作作者
杨思凤
中国人民解放军
高国林
中国人民解放军
任彩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3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3篇
医药卫生
主题
3篇
肿瘤
2篇
血管
2篇
维生素D
2篇
胃癌
2篇
胃肿瘤
1篇
血管内皮
1篇
血管内皮细胞
1篇
血管内皮细胞...
1篇
血管新生
1篇
增生
1篇
前胃
1篇
肿瘤发生
1篇
维生素D3
1篇
胃腺
1篇
胃腺癌
1篇
细胞
1篇
细胞增生
1篇
腺癌
1篇
硝基
1篇
内皮
机构
3篇
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3篇
杨原
3篇
高国林
3篇
杨思凤
2篇
任彩文
传媒
2篇
世界华人消化...
1篇
营养学报
年份
1篇
2000
1篇
1999
1篇
1998
共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是胃癌相关性病变
被引量:23
2000年
目的 观察胃癌间质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EC)早期病变,探讨血管EC增生性改变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 方法 利用手术切除胃癌组织和化学诱发大鼠胃癌,观察血管结构特征并用抗人和抗鼠免疫组化进行标记。 结果 肿瘤间带血管EC明显增生,约占血管总数的60%,这些增生的血管EC,有的形成腺样结构,有的异形和癌变。 结论 胃癌间质血管KC的病理性改变,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抗人Ⅷ因子和抗鼠VEGF阳性也说明血管EC增生是肿瘤相关性病变。
高国林
杨原
杨思凤
任彩文
关键词:
胃肿瘤
维生素D_3对大鼠胃腺癌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998年
方法:经饮水摄入N-甲基-N′-亚硝基-N-亚硝胍(MNNG,150mgL-1)制作大鼠胃腺癌模型,饲以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添加的饲料(2.5mgkg-1和5.0mgkg-1)。于实验16、32周处死动物,进行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实验16周,1,25(OH)2D3(5.0mgkg-1)添加组大鼠腺胃粘膜上皮细胞PCNA标记率明显高于只经饮水摄入MNNG组,实验32周胃腺癌发生率、癌巢数和微血管密度显著增加。结论:一定剂量的1,25(OH)2D3对MNNG诱发大鼠胃腺癌的发生有促进作用。
杨原
高国林
杨思凤
游丽荣
关键词:
二羟维生素D3
胃癌
腺癌
肿瘤发生
MNNG加吐温20和维生素D_3对大鼠前胃的影响
被引量:8
1999年
目的 研究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间质组织中血管反应与肿瘤的关系.方法 经水摄入N- 甲基- N1 - 基- N - 亚硝基胍( MNNG)和表面活性剂( 吐温20) 诱发大鼠肿瘤,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3(VitD3) 对肿瘤进行预防. 每8 wk 处死大鼠7 只,32 wk 实验结束.结果 w k 16 实验组大鼠前胃鳞状上皮形态主要以血管密度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增生,32 wk( MNNG) + 表面活性剂和VitD3 组肿瘤发生率高于MNNG 组(10 % ) ,肿瘤发生率为65 % .结论 该组动物诱癌实验表明,肿瘤形成前主要以血管新生、血管EC 增生为主的病理性变化.
高国林
杨原
任彩文
杨思凤
关键词:
胃肿瘤
血管新生
维生素D3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