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国林
- 作品数:5 被引量:37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是胃癌相关性病变被引量:23
- 2000年
- 目的 观察胃癌间质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EC)早期病变,探讨血管EC增生性改变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 方法 利用手术切除胃癌组织和化学诱发大鼠胃癌,观察血管结构特征并用抗人和抗鼠免疫组化进行标记。 结果 肿瘤间带血管EC明显增生,约占血管总数的60%,这些增生的血管EC,有的形成腺样结构,有的异形和癌变。 结论 胃癌间质血管KC的病理性改变,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抗人Ⅷ因子和抗鼠VEGF阳性也说明血管EC增生是肿瘤相关性病变。
- 高国林杨原杨思凤任彩文
- 关键词:胃肿瘤
- 胃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组织形态学研究被引量:2
- 1994年
- 本研究系用荧光染色法观察胃癌组织与溃疡手术标本血管形态学的差别,发现胃癌中心、边缘和正常组织交界处的中小动脉内皮细胞增生,管腔狭窄乃至堵塞及血栓形成。中膜平滑肌增厚,内外弹力纤维变性、断裂。在荧光显微镜下的特征: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被吖啶橙染呈黄色,弹力纤维呈亮绿色,其它组织则为淡黄色荧光。增生的内皮细胞,胞浆丰富,核淡染,细胞增大,中膜疏松。而良性溃疡组织则无此种现象。结果提示: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平滑肌变性,作为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在癌的发生上有着重要的相关意义。
- 高国林杨思凤牟为民周家林徐秀勤
- 关键词:胃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组织形态学
- 维生素D_3对大鼠胃腺癌作用的研究被引量:4
- 1998年
- 方法:经饮水摄入N-甲基-N′-亚硝基-N-亚硝胍(MNNG,150mgL-1)制作大鼠胃腺癌模型,饲以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添加的饲料(2.5mgkg-1和5.0mgkg-1)。于实验16、32周处死动物,进行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实验16周,1,25(OH)2D3(5.0mgkg-1)添加组大鼠腺胃粘膜上皮细胞PCNA标记率明显高于只经饮水摄入MNNG组,实验32周胃腺癌发生率、癌巢数和微血管密度显著增加。结论:一定剂量的1,25(OH)2D3对MNNG诱发大鼠胃腺癌的发生有促进作用。
- 杨原高国林杨思凤游丽荣
- 关键词:二羟维生素D3胃癌腺癌肿瘤发生
- 内镜活检与手术切除的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粘膜D细胞含量的比较
- 1992年
- 测定胃肠道粘膜内胃肠激素的含量对研究其生理功能及病理作用有重要意义。目前测定人体胃肠道粘膜内胃肠激素的含量主要以内镜活检组织为准,结果很不一致。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对内镜活检和手术切除的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内D细胞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临床资料消化性溃疡患者16例,内镜组10例,手术组6例。分别由内镜活检及手术切除取胃窦部及十二指肠球部粘膜组织,经Bouin氏液固定,常规制成5gm厚石蜡切片。以PA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兔抗生长抑素(SS)
- 牟为民苏慧慈高国林杨思凤郭秀贤
- 关键词:活检胃窦十二指肠球部D细胞
- MNNG加吐温20和维生素D_3对大鼠前胃的影响被引量:8
- 1999年
- 目的 研究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间质组织中血管反应与肿瘤的关系.方法 经水摄入N- 甲基- N1 - 基- N - 亚硝基胍( MNNG)和表面活性剂( 吐温20) 诱发大鼠肿瘤,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3(VitD3) 对肿瘤进行预防. 每8 wk 处死大鼠7 只,32 wk 实验结束.结果 w k 16 实验组大鼠前胃鳞状上皮形态主要以血管密度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增生,32 wk( MNNG) + 表面活性剂和VitD3 组肿瘤发生率高于MNNG 组(10 % ) ,肿瘤发生率为65 % .结论 该组动物诱癌实验表明,肿瘤形成前主要以血管新生、血管EC 增生为主的病理性变化.
- 高国林杨原任彩文杨思凤
- 关键词:胃肿瘤血管新生维生素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