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柯伟民

作品数:94 被引量:289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1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9篇肝炎
  • 44篇乙型
  • 41篇乙型肝炎
  • 28篇慢性
  • 25篇病毒
  • 23篇衰竭
  • 19篇慢性乙型
  • 18篇慢性乙型肝炎
  • 18篇肝衰
  • 18篇肝衰竭
  • 15篇急性肝
  • 12篇纤维化
  • 12篇肝功
  • 12篇肝功能
  • 11篇慢加急性肝衰...
  • 11篇急性肝衰
  • 11篇急性肝衰竭
  • 10篇蛋白
  • 10篇功能衰竭
  • 9篇载量

机构

  • 56篇中山大学附属...
  • 25篇中山医科大学
  • 8篇中山医科大学...
  • 6篇中山大学
  • 5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佛山市第一人...
  • 2篇汕头市中心医...
  • 1篇广东省卫生防...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江门市新会区...
  • 1篇吉安市第一人...
  • 1篇安县人民医院
  • 1篇广东省梅州市...

作者

  • 91篇柯伟民
  • 29篇高志良
  • 18篇姚集鲁
  • 18篇赖菁
  • 15篇谢仕斌
  • 10篇李学俊
  • 10篇朱建芸
  • 10篇张绍全
  • 9篇刘婷
  • 7篇崇雨田
  • 7篇王飞
  • 7篇张晓红
  • 6篇吴元凯
  • 6篇吴泽倩
  • 6篇严颖
  • 5篇林潮双
  • 5篇郭日波
  • 5篇邬喆斌
  • 5篇麦丽
  • 5篇张英

传媒

  • 8篇中华传染病杂...
  • 7篇胃肠病学和肝...
  • 6篇临床肝胆病杂...
  • 6篇中华实验和临...
  • 6篇中华肝脏病杂...
  • 5篇实用肝脏病杂...
  • 4篇中山医科大学...
  • 4篇广东医学
  • 4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世界华人消化...
  • 3篇新医学
  • 3篇国外医学(内...
  • 2篇医学综述
  • 2篇国外医学(流...
  • 2篇中华临床感染...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4
  • 6篇2013
  • 9篇2012
  • 6篇2011
  • 7篇2010
  • 7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1
  • 3篇2000
  • 4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3篇1996
  • 6篇1995
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乙型肝炎自然病程中免疫逃逸期肝纤维化Ⅰ~Ⅳ期HBsAg水平的动力学研究
2011年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自然病程中免疫逃逸期肝纤维化Ⅰ、Ⅱ、Ⅲ和Ⅳ期血清HBsAg水平以及用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分摊的肝纤维化Ⅰ、Ⅱ、Ⅲ和Ⅳ期血清HBsAg水平的动力学特点。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和两两比较肝纤维化Ⅰ、Ⅱ、Ⅲ和Ⅳ期血清HBsAg的水平;并且,进一步用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分摊并且两两比较肝纤维化Ⅰ、Ⅱ、Ⅲ和Ⅳ期血清HBsAg的水平。结果 肝纤维化Ⅰ、Ⅱ、Ⅲ和Ⅳ期的血清HBsAg水平分别为(6 482.86±2 725.05)COI/mL、(7 558.18±2 011.60)COI/mL、(6 212.00±2 483.61)COI/mL和(6 053.81±2 958.06)COI/mL,用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进行分摊,在肝纤维化Ⅰ、Ⅱ、Ⅲ和Ⅳ期的HBsAg水平分别为(9 812.11±4 124.49)COI/mL、(12 050.66±3 207.26)COI/mL、(10 528.81±4 209.51)COI/mL和(11 409.36±5 574.93)COI/mL,无论分摊前和分摊后4期之间无明显差异(F分摊前=1.244,P=0.307和F分摊后=0.862,P=0.46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免疫逃逸期肝纤维化从Ⅰ期向Ⅳ期进展,即使在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分摊的前提下,HBsAg表达仍然保持稳定的水平。
刘婷谢仕斌吴泽倩张立伐闵筱辉柯伟民高志良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HBSAG水平
慢性乙肝发生致死性重型肝炎与重叠嗜肝病毒感染及HBV e系统状态关系的研究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 为了查清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 )病程中发生致死性重型肝炎与重叠感染甲、丙、丁或戊型肝炎病毒以及乙肝病毒 (HBV)e系统状态的关系 ,以便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慢性乙肝的死亡率。方法 用ELISA法检测慢性乙肝病程中发生致死性重型肝炎时重叠甲、丙、丁或戊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以及HBVe系统的状态。结果 在慢性乙肝病程中发生致死性重型肝炎的 2 19例患者中 ,甲、丙、丁或戊型肝炎病毒的重叠感染率分别为 1. 4 % (3 /2 19)、9.6 % (2 1 2 19)、1.8% (4 2 19)和30.1% (6 6 / 2 19) ,重叠嗜肝病毒的感染率之和为 4 2.9% (94 2 19)。其中 ,以戊型肝炎病毒为主 ,并且近10年来感染率基本没有改变。原因未明者为 5 7.1% (12 5 2 19)。HBeAg和抗 HBe的阳性率在甲、丙、丁或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组分别为 17.0 % (16 94 )和 5 4.0 2 % (5 1 94 ) ;原因未明组分别为 2 7.2 %(34 /12 5 )和 4 7.2 % (5 9/12 5 ) ,两组之间HBeAg和抗 HBe阳性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 ,重叠嗜肝病毒感染是发生致死性重型肝炎的重要原因 ;严格饮食卫生和使用安全的血液制品可降低慢性乙肝的死亡率。
柯伟民林国莉叶一龙赖箐李建国
关键词:慢性乙肝重型肝炎肝病HBVE系统
荧光定量PCR与RT-PCR技术检测HCV-RNA的比较观察被引量:8
2000年
目的 比较荧光定量 PCR与RT-PCR(定性)检测不同检材中的 HCV-RNA,评价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HCV-RNA水平的价值。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及 RT-PCR(定性)技术同时检测了71例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清、血浆、淋巴细胞、尿液标本中 HCV-RNA。结果 血清、淋巴细胞、尿液标本中 HCV-RNA的荧光定量 PCR检出率(46.38%、85.51%、80.00%),分别高于相应标本中HCV-RNA的RT-PCR(定性)阳性率(24.64、28.99%、20.00%),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淋巴细胞中同时检出HCV-RNA的一致率,荧光定量PCR法(39.13%)显著高于RT-PCR定性法(8.70%)(P<0.001)。HCV-RNA的RT-PCR定性阳性率不随 RNA定量水平均高而增高。结论与 RT-PCR(定性)相比,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
林潮双陈文思卢建溪谢俊强柯伟民高志良
关键词:荧光定量PCRRT-PCR丙型肝炎HCV-RNA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水平在不同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变化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水平以及经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肝细胞数量)分摊后的血清HBsAg水平在不同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动态变化情况. 方法 对144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sAg水平.分别两两比较肝组织炎症1、2、3和4级以及Ⅰ、Ⅱ、Ⅲ和Ⅳ期纤维化时血清HBsAg的水平以及经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分摊后的血清HBsAg水平.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肝组织炎症1、2、3、4级时血清HBsAg水平(COI/ml)分别为6 036.4±2 729.4、6 704.6±2 457.5、6 332.2±2 409.0和6226.2±2 716.0,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摊前=0.564,P=0.640);但经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肝细胞数量)分摊后,肝组织炎症1、2、3、4级时的血清HBsAg水平(COI/ml)分别为9 174.8±4 142.0、10743.1±3950.3、11 078.0±4 230.0和11 540.5±5 058.8,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摊后=27.354,P< 0.01).肝纤维化Ⅰ、Ⅱ、Ⅲ和Ⅳ期时血清HBsAg水平(COI/ml)分别为6 222.1±2 665.4、6 706.8±2 623.8、6 004.5±2 625.5和6 455.6±2 344.4,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摊前=0.768,P=0.513);但经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肝细胞数量)分摊后,肝纤维化Ⅰ、Ⅱ、Ⅲ和Ⅳ期时血清HBsAg水平(COI/ml)分别为9 417.5±4 034.2、10 093.3±4 183.4、10 177.1±4 445.0和12 166.6±4 418.5,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摊后=57.077,P< 0.01).结论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肝细胞数量)分摊后的血清HBsAg水平,而非血清HBsAg水平,随肝组织病理进展而不断增加.
吴泽倩谭雷刘婷李向永赖菁柯伟民高志良
关键词:肝纤维化分期
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一致性的研究
1995年
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一致性的研究柯伟民,泉哲,进士义刚,兴隆,姚集鲁有报道按1984年南宁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938例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总符合率仅为30.99%(289/938)〔1〕。另一报道不考虑病毒性肝炎的...
柯伟民泉哲进士义刚兴隆姚集鲁
关键词:丙型肝炎慢性病理诊断
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序贯、联合治疗非艾滋病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在联合5-氟胞嘧啶的基础上,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序贯、联合治疗非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将117例非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5组,在使用5-氟胞嘧啶的基础上,应用两性霉素B组38例、氟康唑组25例、先氟康唑后两性霉素B组18例、先两性霉素B后氟康唑组15例及联合组21例,比较各组治疗后脑脊液中各指标变化。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独立样本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两性霉素B组、氟康唑组、先氟康唑后两性霉素B序贯组、先两性霉素B后氟康唑序贯组及联合组治疗后的颅内压分别为(208.6±75.1)、(191.5±94.5)、(185.0±76.3)、(201.9±69.7)和(223.1±89.3)mmH2O(1mmH2O=0.0098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11,P=0.656);脑脊液隐球菌中位数分别为0、10、0、3和0个/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638,P=0.090);脑脊液蛋白水平分别为0.55、0.69、0.67、0.53和0.96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7.063,P=0.133);治愈率分别为55.3%(21/38)、32.0%(8/25)、9/18、6/15和47.6%(10/Z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638,P=0.457);加重或死亡的比率分别为28.9%(11/38)、44.4%(11/25)、5/18、4/15和23.8%(5/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85,P=0.604)。结论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及两者序贯或联合治疗对隐球菌性脑膜炎均有较好的疗效。
严颖麦丽许文雄柯伟民徐启桓
关键词:两性霉素B氟康唑脑膜炎隐球菌性
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是反映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炎性分级的敏感指标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分析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自然病程中血清ALT和AST水平,以及由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分摊的血清ALT和AST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的关系。方法检测HBeAg阴性CHB患者肝组织病理学不同炎症活动度分级患者血清ALT和AST水平,以及相同肝实质细胞体积分摊的血清ALT和AST水平。数据经ANOVA检验。结果145例CHB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G1~G4级患者血清ALT水平分别为(35.3±29.1)、(91.6±120.4)、(111.6±116.1)和(118.0±122.1)U/L,用相同肝脏实质细胞体积分摊后的血清ALT水平分别为(54.0±45.1)、(144.2±184.9)、(191.3±204.8)和(215.1±226.5)U/L,G1级分别与G2~G4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1~G4的AST水平分别为(35.5±29.0)、(64.9±71.7)、(96.0±81.9)和(102.8±77.0)U/L,相同肝脏实质细胞体积分摊后的血清AST水平分别为(54.3±44.6)、(102.3±107.9)、(165.2±148.7)和(189.4±145.4)U/L,G1与G3、G1与G4、G2与G3、G2与G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eAg阴性CHB自然病程中,ALT和AST均是反映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严重性的较为敏感的指标。
张绍全赖菁谢仕斌张晓红张英赵志新柯伟民高志良
关键词:炎症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类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Ⅲ型登革病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研究
1993年
本文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Ⅲ型登革病毒基因。所设计引物在E基因组,引物2位于核苷酸序列的1139~1158位,引物1位于1453~1471位,反应产物为333bp,内含1个HindⅢ限制性内切酶位点,酶切后有128 bp和199 bp两个片段。产物在含溴化乙锭的2%琼脂糖中电泳。采用RT-PCR法可测出少至5个半数组织细胞培养感染量(TCID_so)的病毒RNA。
李刚王飞郭日波柯伟民廖育煌
关键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登革病毒特异性研究E基因限制性内切酶
乙型肝炎病毒e系统状态与慢性乙型肝炎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1999年
陈乐无柯伟民邓洪李建国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纤维化HBV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检测登革免疫复合物应用
1991年
采用ELISA法检测登革热(DF)病人血清特异性免疫复合物,发现在发病后1~5天内测出光密度(OD)值为2.22土0.02~2±0.00,而正常人及肝炎病人血清OD值均为1.35士0.03,两者OD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登革免疫复合物OD值判别界限为1.78,登革热病人血清特异性免疫复合物OD值全部大于截断点1.78,而肝炎病人或正常人血清OD值无1例超过1.78。可见ELISA法检测登革热病人血清特异性免疫复合物特异性高,重复性好,对于研究登革特异免疫复合物在登革出血热(DHF)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一定意义。
王飞罗章炎郭日波柯伟民罗惠蓉廖育煌雷凌冰
关键词:登革热ELISA免疫复合物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