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梅世蓉

作品数:79 被引量:690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4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7篇天文地球
  • 3篇建筑科学

主题

  • 69篇地震
  • 31篇前兆
  • 30篇震前
  • 29篇地震前
  • 26篇地震前兆
  • 19篇地震活动
  • 14篇孕震
  • 8篇地震预报
  • 8篇前兆场
  • 8篇强震
  • 7篇地震活动性
  • 7篇震源
  • 7篇唐山地震
  • 6篇地震孕育
  • 5篇地震前兆场
  • 5篇岩石
  • 5篇岩石破裂
  • 5篇声发射
  • 4篇地壳
  • 4篇地震条带

机构

  • 49篇中国地震局
  • 25篇国家地震局
  • 18篇云南省地震局
  • 14篇上海市地震局
  • 7篇中国地震局地...
  • 6篇中国地震台网...
  • 4篇云南大学
  • 4篇中国地震局地...
  • 4篇湖南省计算技...
  • 3篇北京市地震局
  • 3篇天津市地震局
  • 3篇辽宁省地震局
  • 2篇同济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作者

  • 79篇梅世蓉
  • 23篇宋治平
  • 18篇许昭永
  • 14篇薛艳
  • 11篇赵晋明
  • 11篇王彬
  • 9篇尹祥础
  • 8篇杨润海
  • 5篇孙若昧
  • 5篇庄灿涛
  • 5篇赵燕来
  • 4篇胡毅力
  • 4篇华培忠
  • 4篇施顺英
  • 4篇周硕愚
  • 3篇尹京苑
  • 3篇冯德益
  • 3篇孙勇
  • 3篇王若柏
  • 3篇刘喜兰

传媒

  • 24篇地震学报
  • 15篇地震
  • 6篇地震研究
  • 6篇中国地震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壳形变与地...
  • 1篇地震学刊
  • 1篇华北地震科学
  • 1篇内陆地震
  • 1篇山西地震
  • 1篇防灾减灾学报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第四届全国构...
  • 1篇1998年中...
  • 1篇1991年中...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 9篇1999
  • 4篇1998
  • 6篇1997
  • 9篇1996
  • 6篇1995
  • 5篇1994
  • 5篇1993
  • 3篇1992
  • 4篇1991
  • 3篇1990
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震孕育体源流变模型(二)——应变场及其应用被引量:9
2004年
在弹性包体理论的基础上 ,建立了流变介质包体模型理论的应变场的理论解 ,导出流变介质中的包体在任意一点产生的正应变、剪应变及体应变的粘弹性解析解 ,即正应变、剪应变和体应变的表达式 .通过计算三维粘弹性介质中球形硬包体与软包体在地面引起的体应变场的时空演化过程 ,得到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结果 ,即球形硬包体在地面产生的体应变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出现了特征不同的 3个阶段 (α ,β ,γ) ,它与大量地形变资料出现的α ,β ,γ阶段相似 ,而球形软包体却没有这个特征 .这些结果对地震前兆的形态特征、前兆的象限性、前兆时空演化的阶段性、短临前兆突发性以及前兆异常时间的地区性等的解释具有启示意义 .这为地震前兆物理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并将为实现地震的物理预测发挥作用 .
宋治平尹祥础梅世蓉
关键词:应变场地震前兆
岩石在破裂孕育过程中声发射变化特征的物理机制研究被引量:15
1994年
根据声发射原理,并假设岩石中颗粒断裂的总几率符合Weibull型极值函数,由此导出声发射总数N与应变能W,材料断裂构造形状参数m,试样几何尺寸B及颗粒总数L的关系。对同一材料的同一试件而言,m对N的变化形态有显著影响,而应变能的大小则对N的大小有显著影响,并同时导出声发射率与上述变量及能率的关系。同样,的变化形态受m的制约,的大小则与应变能的大小及能率大小有关。进一步推导还表明,在岩石主破裂前,前兆时间t和的变化不仅与极值应力前后的应变硬化及应变软化程度有关,且与环境刚度(压机刚度)及岩石自身的力学性质有关。摸拟了几条理论曲线,它与实验结果非常一致。
许昭永王彬梅世蓉庄灿涛
关键词:岩石声发射地震前兆
唐山地震孕震过程的数值模拟被引量:22
1989年
本文用二维马克斯威尔粘弹性模型,模拟了唐山地震的孕震过程,探讨了唐山地震的力学背景与某些前兆异常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唐山地震震源体的形成可能是在定常边界力作用下,由于地壳介质的非均匀性,使弹性应变能在局部地区长期积累的结果。唐山断块区内可能存在坚固体所具有的高强度是造成应力差与应变梯度增大的决定因素,唐山地震前的许多异常现象与应变能积累到后期、地壳内发生岩石膨胀与断层蠕滑(相当于坚固体的软化)密切有关。
梅世蓉梁北援
关键词:地震孕震数值模拟震源体
地震前兆场物理模式及前兆分布特征与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31
1995年
概述了“地震前兆场物理模式建立与前兆时空分布机制”项目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6个方面:(1)从深部构造、力学分析、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等方面系统考察坚固体孕震模式的证据;(2)强震孕育过程和前兆机理数值模拟;(3)短临阶段的震源过程数值模拟;(4)根据岩石膨胀—热物质侵入模式,对重力、形变、电阻率、地下水前兆给出了统一解释;(5)岩石刚度对岩体破裂和粘滑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讨论及地震与响应比关系多样性分析;(6)根据图象动力学方法,揭示了近源区与震源区形变场的差异及地壳形变场图象动力参量的变化。
梅世蓉
关键词:地震层析成象深部构造
含硬包体试样微破裂图象演变过程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7
1997年
含硬包体试样在双轴加压下的微破裂图象为:加压初期,微破裂先在试样周围活动,中部形成空区;随σ1增加,微破裂空区逐步变小;σ1再增加,微破裂在原空区内活跃,而原活跃区的微破裂则减少;临近主破裂时,微破裂逐步形成条带;条带上的微破裂来回跳跃;微破裂空间分维Ds从小到大,临近主破裂前转为降低.这些特征在以往破裂实验中很少提到,但与强震前地震活动图象的长期活动特征有一定的相似性.
许昭永王彬赵晋明胡毅力梅世蓉
关键词:地震地震活动性硬包体强震
含硬包体试样破裂孕育过程中应变场的变化特征被引量:9
1997年
在含硬包体的混凝土试样、双轴加压的破裂孕育过程中,观测自由面的应变场。随着应力增加,高应变区逐步形成,应变梯度增大。主破裂前,有的高应变区应变量与应变梯度均减小,有的则增加。主破裂发生在应变及其梯度相对都较低的一个高应变梯度区。应变场区内不同测点,其应变随应力及时间的变化而形态不同。临破裂前,距破裂带和包体近的测点应变图像复杂;有的反向加速增大,有的同向加速增大,有的显著减小;而远处测点,变化迟缓且不太明显。
胡毅力许昭永王彬赵晋明梅世蓉
关键词:微破裂应变速率硬包体应变场地震地质
新形势下中国地震预报的发展战略被引量:1
1993年
简述了各国科学家近年来对地震预报可能性的争论,结合中国20多年的经验讨论了新形势下中国地震预报的发展战略问题.
梅世蓉
关键词:地震预报地震前兆减害
40年来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主要进展被引量:19
1994年
本文总结了我国40年来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主要进展,按3个阶段:1949-1966,1966-1976,1976-1990年进行概述,以80年代的新进展为重点,包括12个方面:1.地震观测系统的明显改善;2.各类地震前兆观测台网的调整与优化;3.干扰识别与排除成套方法的建立;4.大陆地震前兆的主要特征;5.地震综合预报内容与方法的确定;6.地震预报方法指南的编制;7.系统科学在地震预报中的初步应用;8.地震预报专家系统的研制与试用;9.在检测地震短临前兆上所做的努力;10.编制新的地震区划图;11.5-10年地震危险区划图的编制;12.中国地震灾害损失图的编制.
梅世蓉
关键词:地震前兆短临前兆专家系统地震预报
临汾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及其机理探讨
1995年
本文运用丰富的地震历史资料,采用长时间大范围的思路对1695年临汾大地震前的活动场进行了剖析,发现临汾大地震前表现出很强的活动异常特征:临汾地震前环绕主震震中形成一个NE向的长600km的椭圆形环形分布图象;在孕震过程中,增强区内的地震活动可分为3个强弱不同的阶段,空间的不均匀性(震丛率、有震面积率以及蠕变释放率等)也不同;并且在巨震前地震活动增强区内的活动性主要表现为短周期成分,在正常阶段出现的长周期却消失。然后运用二维圆形硬包体模型对这些特征进行了初步解释,这对其它巨大地震的研究以及未来巨大地震的预测都具有重要意义。
宋治平梅世蓉
关键词:地震活动性临汾地震
中国巨大地震前地震活动环形分布图象与规律被引量:38
1996年
针对巨大地震前经常出现的“环形现象”展开了系统研究,分析了我国及边界地区16次巨大地震前与部分强震前的环形分布特征,对其普适性、规则性及预测意义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巨大地震前数十年至上百年,在其周围经常出现中等以上地震形成的环形分布现象,这个图象具有很强的普适性,不仅无一例外地出现在巨大地震前,而且出现在7级多地震以前.活动环一般出现在巨大地震周围数百公里至上千公里范围(依震级而定);环内地震活动具有特征不同的三个基本阶段:Ⅰ阶段活动水平较低,分布较散,主震震源区表现为空区;Ⅱ阶段活动性增强,频度、强度、集中度、应变释放率、分布面积率等均增加,空区缩小或消失;Ⅲ阶段活动整体较前期有所减弱,空区再度出现;活动环包围的主震源区在震前数十年可能出现1~3期活动(称为早期、中期与晚期震源活动);活动环包围的空区长度经历大—小—大的变化过程等.根据活动环出现的区域、长度及环内地震活动状态的分析,可以估计巨大地震的发生地区、震级及地震孕育所处的阶段.这对巨大地震的长期预测是有价值的.
梅世蓉宋治平薛艳
关键词: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图像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