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凤阁

作品数:10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温病
  • 6篇中医
  • 4篇药疗
  • 4篇药疗法
  • 4篇医药疗法
  • 4篇中医药
  • 4篇中医药疗法
  • 4篇辨治
  • 3篇辨证
  • 1篇学术贡献
  • 1篇医理
  • 1篇营血
  • 1篇治则
  • 1篇气血
  • 1篇气血两燔
  • 1篇中医病
  • 1篇中医病机
  • 1篇中医理论
  • 1篇卫分病
  • 1篇卫分证

机构

  • 10篇南京中医学院

作者

  • 10篇沈凤阁
  • 2篇孟澍江
  • 1篇张跃荣
  • 1篇马健
  • 1篇王灿晖
  • 1篇张力超

传媒

  • 4篇中医函授通讯
  • 2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中国医药学报
  • 1篇南京中医学院...
  • 1篇陕西中医
  • 1篇新疆中医药

年份

  • 1篇1993
  • 5篇1991
  • 4篇199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温病的辨证(一)
1990年
温病的辨证,即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它是温病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温病学的核心内容。完全可以认为,温病学之所以能自成体系而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是有这一基本理论。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这一理论,学习整个温病学的内容就能左右逢源,特别是对四时温病的辨证施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如何学好这一基本理论?笔者认为,应掌握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温病辨证的基本概念;二是卫气营血辨证的证候、病机与治则;三是三焦辨证的证候、病机与治则;四是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沈凤阁
关键词:温病辨证
四时温病的辨治(四)
1991年
三、治疗原则湿温、伏暑与暑温夹湿,因多具湿热性质,所以其总的治疗原则是,既要泄热,又须化湿。由于湿温、伏暑、暑温夹湿的发生、发展规律各有不同,因而其相应的治则也就各有特点。湿温是湿热相合之邪为病,故其治疗原則应重在分解湿热。
沈凤阁
关键词:温病中医药疗法
温病气营两燔证的病机实质及治则原理研究被引量:6
1991年
本文依据临床、实验研究,结合古今有关文献,对温病气营两燔证的病机实质及治则原理进行了探讨。认为该证病机从中医角度而言,包括邪正剧争、汇聚阳明,津液营阴耗损,热窜血络及热扰心神等;从现代医学角度而言,机体免疫功能、应激反应、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液凝固功能以及病理形态等方面均有相应变化。清气凉营护阴是气营两燔证的治则。
马健孟澍江沈凤阁王灿晖
关键词:温病中医病机气血两燔
王孟英《温热经纬》对温病的学术贡献被引量:3
1993年
王孟英《温热经纬》成书于咸丰三年壬子(公元1852)年,撰著该书目的是:深感轩歧仲景以后之学者,或以伤寒为温热,或以温热为伤寒,或并疫于风温,或并风温于疫,或不知有伏气温病,或不知有外感之温,甚至并“暑”、“喝”二字而不识,良可感慨。乃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纂为《温热经纬》五卷。
沈凤阁
关键词:温病
四时温病的辨治(一)被引量:1
1991年
四时温病,虽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冬温、大头瘟、烂喉痧等多种疾病的区分,但就这些疾病的性质来说,不外燥热、湿热、温毒三类。据此分类,可易于掌握这些疾病间的共性、执简驭繁地辨治四时温璃。现予以分别论述。燥热类温病燥热类温病,亦可称为温热类温病,就是指不挟湿邪的温病。
沈凤阁
关键词:温病病理
温病的辨证(二)
1990年
三、三焦辨证的证候、病机与治则三焦辨证,就是将人体感受温邪后所引起的病变机理、证候反映以上焦肺与心包,中焦脾与胃、下焦肝与肾作为理论概括,用以指导温病的辨证施治。
沈凤阁
关键词:温病辨证
温病卫分证病变本质探讨
1990年
本文认为:温病卫分证病变不但在于肌表,而且还涉及到内在脏腑,因此治疗时应当兼顾肌表和脏腑两个方面,此对温病传统理论有所完善和发挥。
张跃荣孟澍江沈凤阁
关键词:温病卫分病中医理论
运用卫气营血理论治疗肺性脑病13例被引量:2
1990年
肺性脑病(以下简称肺脑)是由于呼吸衰竭引起机体严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致脑功能不全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喘、紫绀及精神神经症状。本病虽为内伤杂病,但其病理演变过程,多循卫气营血规律:在卫、气分证后可见神昏、谵语之营分证;病邪深入血分,则有耗血动血之变;后期阴液亏损,筋脉失养,有动风之症,我们近年来共收治肺脑病人13例,现将告如下。
张力超沈凤阁
关键词:肺性脑病卫气营血辨证中医药疗法
四时温病的辨治(二)
1991年
四、主要治法的运用《温病学》中每一温病的各种治疗方法都须了解,但掌握时宜抓住重点。另,风温、春温、暑温、秋燥等病机演变虽各有其特性,但亦有其共同的发展规律,在其病变过程中每可出现相同的证候,特别是邪在阳明、邪入营血、闭窍。
沈凤阁
关键词:温病中医药疗法
四时温病的辨治(三)
1991年
(六) 息风法是平息内风、制止痉厥的治疗方法,具有凉肝息风或滋阴息风的作用。凉肝息风适用于热盛动风证,属干清法;滋阴息风适用于阴虚风动证,属于补法。 1.凉肝息风 (l)概念:用清热凉肝之品以息风止痉。 (2)适应范围:温病牙吓热亢盛。
沈凤阁
关键词:温病中医药疗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